在中國書法史浩瀚的長河中,有一個耐人尋味的現(xiàn)象——著名的書法家高齡長壽者多若群星。即便是在“人生七十古來稀”的唐代,歐陽詢、柳公權享年都在80歲以上。元代知識分子社會地位并不高,但也出現(xiàn)了很多80歲以上的書法家。到了明清時期,80歲以上的書法家則更多,如董其昌、沈周、文嘉、朱耷、劉墉等,其中文征明享年90歲,梁同書93歲才壽終正寢?,F(xiàn)當代書法家中長壽的更是不可勝數(shù),趙樸初、沙孟海、孫墨佛、啟功、于安瀾等享年都在90歲以上。這些例子并不是偶然,雖然他們長壽的原因有多種因素,但不可否認,練習書法,對身心的健康確實大有裨益。
書法家中為何壽星眾多,一直是當代醫(yī)學家和心理學家所探究的重要課題之一。古人云:“書者,心之跡也?!痹谏鐣找姘l(fā)展的今天,生活節(jié)奏越來越快,什么都講究“速成”,人們有時難免出現(xiàn)浮躁的心態(tài)。而練書法正是一種良好的精神調節(jié)方法或放松方式,既能鍛煉肢體,又能鍛煉大腦,且方便、易行,效果好。人們常常把書法作為一種文化和藝術修養(yǎng),其實它不但是一門技能,更對陶冶一個人的思想情操、修身養(yǎng)性具有重要意義。
一、磨煉意志與強健體魄
古人關于修身養(yǎng)性之道的論述可謂汗牛充棟,而“靜”和“忍”則是他們特別強調的?!办o”對人的身心是非常有益的,可以克服急躁的心理,古人云:“躁心浮氣,淺衷狹量,此八字是進德者之大忌也。去此八字,只用得一字,曰主靜?!盵1]三國時諸葛亮在其《誡子書》中即有“非靜無以成學”“寧靜以致遠”的名言;而“忍”字講求耐性、堅持,曾國藩就非常推崇“忍”的功夫,“萬事忍為上”在某種程度上是有一定道理的。而學習書法,既要講求入靜,又要講究堅持。對書法的學習,基本功訓練非常重要。如何掌握正確的書寫姿勢,如何寫出精美、有力的筆畫以及怎樣臨習前賢法書,等等。這些技能的習得都要在心平氣和、不躁不急入靜的狀態(tài)下,通過長期不輟的臨池才能達到。歷代都有很多書法家刻苦學習的勵志故事。如:草圣張芝苦練書法,池水盡墨;智永和尚為練書法足不出戶,退筆成冢。通過這些故事可知,凡是成就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堅韌不拔之志。練習書法是一種很好的磨煉意志的途徑和方法,所以說學習書法,不但使人注意力集中,養(yǎng)成沉穩(wěn)、精確、認真的做事習慣,而且還可以養(yǎng)成持之以恒、不屈不撓、自強不息的性格。
從某種程度上說,書法是線條的藝術、是“力”的藝術,書法家講究“筆力”,對“力”的追求從未停息過。無論哪一種字體、書體,都是通過充滿力量的線條來表現(xiàn)的。書法家通過手中的一管柔毫,盡情地在宣紙上揮灑,但書法家用的不是蠻力,而是剛柔相濟、虛實分明、徐疾相間的力,是一種內在的控制力,若從傳統(tǒng)武術的視角來看,可謂是一種內力。假如執(zhí)筆不穩(wěn)、行筆搖晃,那寫出來的字就會孱弱無力,焉能力透紙背、入木三分?故此書家須習練內力。通過長期的、正確的練習,便可五指齊力,周身協(xié)調。隨著筆墨的流淌,書法家將內心的精神、力量傾注于筆端,形成一種沖擊力,貫穿在書寫的整個過程中。書寫者通過這些有節(jié)奏的運筆動作,使自身的呼吸和筆畫的運行相和諧,很自然地通融全身的血脈,使手、腕、臂、腰等部位的肌肉得到適度的運動,從而使身體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及心肺等器官得以適度調節(jié),促進血液循環(huán),其功效不亞于體育鍛煉。
練習書法是一個四肢協(xié)調、手腦并用的過程。練習書法講究姿勢,正確的姿勢是寫好字的一個基本條件,要想寫好字,就要講正確的姿勢,以書寫楷書的坐姿為例,要求書寫者不但要講究指法,還要注意身法。執(zhí)筆不僅要指實、掌虛,而且要掌豎、腕平。在身法上,頭宜正、身要直、臂需開、足應安。執(zhí)筆的姿勢以及運筆過程中,要求手、腕、肘須有節(jié)奏、和諧地運動。并且這種運動是柔和的、適度的。其實在書寫的過程中要達到這樣的要求并不容易,清代書法理論家包世臣在《題〈執(zhí)筆圖〉》詩中寫道:“全身精力到毫端,定氣先將兩足安。悟入鵝群行水勢,方知五指齊力難?!绷硗馇宕鷷ɡ碚摷沂Y和《書法正宗》中也有類似的說法:“端坐作書,四肢之力俱到,惟力愈大而運筆愈輕靈”,“作書用全力,筆畫如刻,結構如鑄”,“下筆點畫,波磔、屈曲,皆須盡一身之力而送之”。
氣功也是我們的國粹,在姿勢上,習書與練氣功也有足多相似之處,皆講求肌肉松弛、心態(tài)放松。于書法而言,需要書寫者心平氣和、精力集中、寵辱皆忘,講究入靜,與參禪有諸多相通之處。清代周星蓮在《臨池管見》中說:“作書能養(yǎng)氣,亦能助氣。靜坐作楷書數(shù)十字或數(shù)百字,便覺矜躁俱平。若行草,任意揮灑,至痛快淋漓之候,又覺靈心煥發(fā)?!盵2]習練書法和練習氣功,二者在原理上更有相通之處。氣與力,都是兩者所講求的,源于丹田的氣發(fā)之于腰間,而動之于四肢,氣與力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于書法來說,其藝術生命的本源就是氣,可以說是書者通過筆墨而體現(xiàn)的生命靈光。作書之初,強調要意在筆先,而后以意使氣,以氣御力,這樣,很自然地通融全身氣血,使體內各部分機能得到調和,如此便可神融筆暢、翰逸神飛。
書法強調形神兼?zhèn)?,動能塑形,靜以凝神,而形為神之體、神是形之本。寫字要使全身肌肉保持舒適狀態(tài),柔中有剛、剛中有柔,二者兼濟。集全身之力達于肩、肘、腕、掌、指以至筆毫之端,同時要求意守筆尖,靈活自如地運用各個部位,調動周身的氣和力,使氣血暢達、百脈舒通。另外作書時由大腦控制整個節(jié)奏變化、書寫內容及風格,是腦、眼、手相互協(xié)調以及對筆墨紙水駕馭能力的統(tǒng)一,可達到益智健身之效。從形神共養(yǎng),進而形神一體,達到心身統(tǒng)一,從而延年益壽。古代書家不但有“書家用于養(yǎng)心愈疾,君子樂之”,又有“壽從筆端來”之說。故無怪乎宋代陸游曾發(fā)出“一笑玩筆硯,病體為之輕”的慨嘆了!
二、調解情緒與陶冶性情
藝術品是通過藝術家的實踐而物化了的心理活動,這是藝術的重要特征之一。亦即是說:藝術要通過客觀物象把心理活動表現(xiàn)出來。書法是有著很強的個性風格的一門藝術,從這個意義上說,書法的習練和創(chuàng)作可謂是情緒自我調節(jié)的過程。
我國的傳統(tǒng)中醫(yī)認為“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人生紅塵之中,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難免產(chǎn)生不良情緒,而一切不良情緒都是健康的大敵,是疾病入侵人體的方便之門。而練習書法可以調節(jié)人的心態(tài),使情緒穩(wěn)定。有學者認為書法之書就是抒、是散,通過書法而抒散胸中塊壘,故而很多書法家往往年至耄耋,無疾而終。書法家在習書之時,首先要理解、領會所寫的文字內容、意境;其次要聚精會神于寫字之中,考慮其筆法、墨法、結構和章法等。這樣才能達到氣隨意生、意從氣運、情隨意轉,使自己的情感意緒與作品內容以及運筆融為一體。此時,書家便會對眼前和身邊發(fā)生的煩惱之事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而內心寧靜,即達到了心手雙暢、書文互美的忘我之境。
運筆用墨、間架結構、章法布局以及落款鈐印,書法的整個創(chuàng)作過程都會對人的情緒起到一定的調節(jié)作用。創(chuàng)作之前,要意在筆先、精心構思,達到胸有成竹。在運筆過程中,行筆的節(jié)奏有慢有快、有輕有重、有張有弛,時而萬馬奔騰,時而寂靜無聲,時而如大江東去,時而似曉風殘月,使各種情緒得到自由的宣泄,壓力得到緩解。在整個創(chuàng)作過程中需精力集中,但心情要放松;雖舉全身之力,但切忌蠻橫僵硬。若能如此,就可以凈化雜念,提升清氣,降低濁氣,運行真氣,祛除邪氣,身心便可得以調養(yǎng)。如果人有某種心理性的或病理性的疾病,并因這些疾病使自己情緒紊亂或生理失調,則練習書法有使不穩(wěn)的情緒和失調的機制漸趨和諧之功能。此誠如東漢大文學家、書法家蔡邕所言,落筆前“先默坐靜思,隨意所適,口不出言,氣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對至尊,則無不善矣?!盵3]
書法講求調息、呼吸、練氣,故作書者必須靜心養(yǎng)氣,運筆之前應調節(jié)情緒,抒發(fā)心懷,排除雜念,以便能集中精力進行書寫。宋代姜夔在《續(xù)書譜》中論用筆時云:“用筆不能太肥,肥則形泄,又不欲太瘦,瘦則形枯;不欲多露鋒芒,露則意不持重;不欲深藏圭角,藏則體不精神;不欲上大下小,不欲左高右低,不欲前多后少?!盵4]這段話強調的是用筆要講究不偏不倚的中和之美,書寫時,自大狂妄者也許會望峰息心,謹小慎微者可能會變得開朗大方,粗心馬虎者將會變得細致耐心。書寫者有可能通過書法的感情轉變?yōu)閷ψ陨砥焚|的反躬自省。從這一角度來看,書法與“心無異緣、意絕妄想、六窗寂靜、端坐默究”的佛家禪定功夫并無二致,又與講究調息、凝神入靜、以意導氣,通過養(yǎng)氣來調動人體內的本能力量的氣功如出一轍。如按照周星蓮所說的寫字“又先須端坐正心,則氣自和,血脈自貫,臂自活,腕自靈,指自凝,筆自端。是臂也、腕也、掌也、指也、筆也,皆運用在一心,不知所使,而無不一一效命者也”[5]。按這種方法去做,“自然之氣機”便流行體內,精神與生理機制諧調,真進入這般境界,又何異于當代流行的“心理療法”。
陳繹曾在《翰林要訣》中曰:“喜則氣和而字舒,樂則氣平而字麗?!逼湟馐钱敃倚老踩艨裰畷r,書法能使人精力集中、凝神靜氣;狂躁暴怒之時,能使人心平氣和、冷靜思考;憂愁悲憤之時,能使人豁然開朗、散胸中塊壘;思慮過度之時,能使人轉移目標、調節(jié)情感;驚愕恐懼之時,能使人神態(tài)安穩(wěn),寧神定志。習練書法對人情緒的調節(jié)效果因為字體、書體的不同而有所差別。如楷書是一種筆法嚴謹、結構緊密、端莊工整的書體,書寫時要在安靜的環(huán)境下沉著穩(wěn)重,一點一畫都要一絲不茍,要求書寫者不僅不能心浮氣躁,更要注意情緒上入靜、全神貫注;隸書是一種結體從容、風格多變、形象豐富的書體,習練隸書對于調節(jié)煩躁焦慮、乖戾偏執(zhí)的情緒會有一定的幫助;篆書講求對稱、端莊安穩(wěn),行筆相對舒緩,可使人不急不燥、神清氣爽;行書這種書體如行云流水、連綿不斷,書寫起來輕松自如,抒發(fā)性靈是其強項,可以調節(jié)人的抑郁情緒;草書體態(tài)縱逸,筆勢連綿,大開大合,風馳電掣,一氣呵成,寫草書可使人心旌搖蕩、情緒激昂,尤其適合于那些精神壓抑、感情郁結者練習。不同的書體對書寫者情緒的調節(jié),會使人處于一種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
蘇聯(lián)著名的科學家巴甫洛夫曾說:“緊張是顆定時炸彈?!彪S著社會的飛速發(fā)展,生活節(jié)奏異常加快,常常使人處于緊張狀態(tài)之中,而這種狀態(tài)就會破壞人內在系統(tǒng)的動態(tài)平衡,影響人的心、腦,甚至危及生命。長期緊張不利于身心健康,而閑散又何嘗不是腐蝕生命的毒劑。特別是老年人,在目前的社會制度下,老有所養(yǎng),在物質生活方面有所依靠,又沒有具體的工作任務,若終日無所適從,這同樣不利于身心健康。一個人光動不靜不行,光靜不動更不行。而練習書法是動靜結合的運動,一張一弛是健康的必要條件。所以練習書法一方面能使人從緊張中輕松起來,另一方面又使人能從閑散中充實起來,從而起到調節(jié)生活節(jié)奏以及內在系統(tǒng)平衡的作用。
三、結語
學習書法不僅能陶冶情操,更能增加涵養(yǎng)。書法不但是一門藝術,它本身還是一門很高深的學問,與文學、音樂、繪畫、舞蹈、建筑乃至哲學和美學等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藝事若要大成,必須博涉與之相關的姊妹藝術,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自己的審美情趣,使心靈得以凈化。漢文化源遠流長,書法是以漢字為載體的,是漢字的書寫藝術。有關漢字的起源有諸多傳說,漢代許慎在《說文解字序》中云:“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憲象。及神農氏,結繩為治,而統(tǒng)其事。庶業(yè)其繁,飾偽萌生。黃帝史官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盵6]漢字多變的形態(tài)反映了造字者對事物的藝術構思和精神情感的寄托,漢字的各種字體以及豐富的書體雖然風格各異,但在形態(tài)上都可以說是自然美的節(jié)奏化、韻律化。這就如同《淮南子》中所說的“佳人不同體,美人不同面,而皆悅于目”,皆能夠讓人得到美的享受?!把詾樾穆?,書為心畫”,練習書法能陶冶人的情操,使習書者的思想達到更高尚的境界,養(yǎng)成豁達開朗、通情達理的性格,時時保持一種良好的心境。
書法對習書者心志的薰陶、培養(yǎng),可謂是人體一種特殊的身心運動。當你品味那些形神兼?zhèn)?、韻味無窮的書法精品時,會有諸多美妙的感覺。當你欣賞扁方舒闊而又靜穆質樸的趙體時,仿佛置身于美麗的公園里、徘徊在漫長而幽靜的湖堤上;當你欣賞到清麗豁達而又祥和散淡的柳體時,仿佛在悠長的時光里與誦經(jīng)堂上清矍的佛教徒一起輕聲曼語誦經(jīng),塵世的一切煩悶盡消于九霄云外。通過內心的體悟,使自己浮躁的心態(tài)漸趨平和,此外,學習書法還應該多臨摹、欣賞前賢的經(jīng)典作品,使自己的藝術水平在不斷陶冶中得以提升。清代學者毛慶臻曾說:“古人作書無論行、楷、草、隸……故能章法渾成、神明貫注,令觀者興會飆舉、精力陡健,不待搦管而思結構之密,昔賢所以有‘特健藥之喻也?!弊蕴扑我詠恚行┪娜擞谩疤亟∷帯眮碣澷p書法中的精品,以示其對人的健康作用勝過名貴藥物。這其實也是優(yōu)秀書法作品的藝術魅力對人心理的一種有益調節(jié)。南宋大詩人陸放翁用親身實踐印證了這種觀點,他在看到人稱“梅妻鶴子”的林逋的書法作品時說:“君復書法高勝絕人,予每見之,方病不藥而愈,方饑不食而飽?!逼湟馐钦f,欣賞一幅書法作品,能夠使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有利于身心健康??磥?,把書法精品比為“特健藥”實不為過。
書法是一門高雅的藝術,練習書法,不但使身體得到鍛煉,而且使中樞神經(jīng)經(jīng)常有美的信息儲存于腦際,將力量送到筆端,傾注于紙上,心靈也得到凈化,甚至可以達到忘我的境界,心情和思想都融入文字的意境美中,從而進入既輕松又安適的狀態(tài),“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沒有了世間的煩惱和貪欲,從而得到美的享受,性情得到陶冶。由此可見,書法作品及書法活動可以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既可自娛,又可娛人;既能修身,又能修心!
【作者簡介】孟云飛:文學博士、教授,供職于國務院參事室,從事書法史論研究。
注釋:
[1](明)呂坤:《呻吟語》(卷一《存心》),姜國柱、朱葵菊:《中國人性論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63頁。
[2][5](清)周興蓮:《臨池管見》,《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版,第730頁,第729頁。
[3](漢)蔡邕:《筆論》,《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版,第6頁。
[4](宋)姜夔:《續(xù)書譜》,《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版,第386頁。
[6](漢)許慎:《說文解字序》,《歷代書法論文選續(xù)編》,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年版,第2-3頁。
(責任編輯 胡海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