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雨婕
摘 要:蘇軾是北宋知名文人,一生隨宦海沉浮,足跡遍及大江南北,留下了無數(shù)詩篇。通過蘇軾的眾多詩歌,我們是否可以初步了解當時各地各異的飲食結(jié)構(gòu)?是否能夠梳理出一條較為清晰的北宋飲食脈絡(luò)?而透過這些記錄在詩歌章句中的飲食習慣,我們是否還能夠推斷出其他信息?本文以蘇軾的詩文為出發(fā)點,根據(jù)時間地點順序,依次淺析北宋中后期的飲食。
關(guān)鍵詞:蘇軾;詩文;北宋;飲食文化
1 北宋大眾飲食的總體特征
北宋時期是繼唐代以來的另一個文化交流的高潮,民眾的飲食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繁榮而日漸豐富。但是北宋時代關(guān)于飲食文化的記載,大部分但是關(guān)于汴京的市坊,系統(tǒng)記述汴梁之外飲食的文獻資料較少。
蘇軾一生宦游南北,涉及的地域相對廣泛,同時其創(chuàng)作詩詞數(shù)量眾多,多以一個文人的角度細致地記述了其在各地的所見、所聞、所嘗。因此不難從中略看出北宋飲食的特點:其一是飲食的地域差異較大,飲食結(jié)構(gòu)和習慣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各地的土產(chǎn);其二是無論南北的人民,都有食用野味(野菜)的習慣。
2 中原游歷:北方物產(chǎn)及飲食習慣
蘇軾雖然足跡遍布南北很大的一片區(qū)域,但是其詩文頻繁提及飲食或者菜品的,多見于固定的幾個時期:兩度赴汴京應(yīng)試途中以及鳳翔在任期間、在杭州任期間、烏臺詩案前后、貶謫黃州期間及遠貶惠州和儋州期間。他一生的這4個時期幾乎跨越了當時北宋統(tǒng)治范圍的南北,因此本文以時間為順序,依次分析敘述。
早在嘉祐四年,蘇軾隨父親和弟弟從眉山至開封途中寫下《夜泊牛口》一詩,記錄下了傍晚時分船只停泊在??冢豢巢駝谧骰貋淼木用瘛爸笫邽橐光浮闭写氖录?。在詩中,蘇軾清晰地說道這些“負薪出深谷,見客喜且售”的村鎮(zhèn)居民是“安識酒與肉”的。這是當時普通百姓生活的一個總體的縮影:雖然物產(chǎn)相對豐富,但多數(shù)普通百姓依然過著相對艱難貧苦的生活。早年“民間文士通過樂府民歌的方式表達出人民的心聲”,[1]而此時少年蘇軾對民生艱難的記敘同樣能使后人一窺當時的狀況。
宋英宗治平元年,蘇軾于鳳翔在任期間,有一次嘗到他人從鄠縣渼陂捎帶來的活魚,曾做《渼陂魚》一詩?!八未詠?,詩歌的‘盛唐氣象已然邈焉難繼,以江西詩派為代表的宋代詩壇不關(guān)注詩歌的興象與韻味,只追求典故的運用,以才學為詩?!盵2]這樣的習慣屢屢為后人所詬病,而蘇軾全然不是這般。他寫他瞧見當日“攜來雖遠鬣尚動”的活魚,甚至“烹不待熟指先染”。接著,蘇軾借由當日的魚,回憶起第二次前往開封過程中“黃魚屢食沙頭店”之事。這一回赴京走的是水路,特別是荊州一代,當?shù)貪O業(yè)資源豐富,以至于出現(xiàn)了“濱江易采不復珍,盈尺輒棄無乃僭”的情況。
因此不難看出,古代某一地食物價格的高昂也許并不完全因為其味,而是因為難得。就像上文所寫渼陂的魚以及荊渚的黃魚一樣的道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驗證了宋人飲食結(jié)構(gòu)十分依賴當?shù)氐淖匀画h(huán)境,也就是所謂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雖然有自然限制在前,但宋人不為地理環(huán)境所桎梏,而是積極尋求其余山野美味。同年,有人送蘇軾一只稱作竹(鼠卯)的動物,而且“自言道旁得,采不費罝網(wǎng)”。這個動物對今人來說相對陌生,根據(jù)詩中“腰腹大如盎”和“兩牙雖有馀,四足僅能仿”推斷,大約是形似豚鼠的一類動物。蘇軾覺得這個動物“微陋質(zhì)”,不愿意去吃它。
對于這一事件,當時同在鳳翔的其弟蘇轍也用次韻作詩一首,為這一只被兄長嫌棄的動物感到可憐,繼而延展出“愚死智亦擒”,為“百物”感傷?!叭祟愂茏匀坏挠绊懛浅4?,自然與人類一樣,具有較高的價值。”[3]由此也能看出宋人對自然、對野味的一種思考。
3 南方見聞:江淮一帶飲食特點
補外至杭州的蘇軾對江南飲品的興趣大于對食物的興趣。在這一時期,僅僅是茶葉一項,他就記錄了許多,如惠建茶、大龍團、小龍團等,品種繁多的茶葉再加上不同的水和煎茶方式,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文人朋友之間也經(jīng)常以茶為禮相贈,種種情形都顯示出當時南方茶葉以及飲茶(煎茶)文化之盛況。
除了茶葉,南方還有許多特別的飲品。蘇軾在《歸宜興,留題竹西寺三首(其二)》中提到“道人勸飲雞蘇水,童子能煎鶯粟湯”,其中的雞蘇和鶯粟,前者是今天的龍腦,同時也稱作雞蘇薄荷,因為其可以煮雞故名“雞蘇”,后者即罌粟,在北宋時期同樣被用作一味藥材。這兩者與飲品的結(jié)合,成為日常茶飲的選擇,顯示出在北宋時期的南方,傳統(tǒng)的藥材已經(jīng)逐步與日常食物相結(jié)合,漸漸進入大眾生活。
在杭州之后,蘇軾下一個關(guān)于飲食的記述的高峰出現(xiàn)在元豐年間。烏臺詩案后貶謫黃州是蘇軾人生中的低谷,也是他轉(zhuǎn)而用飲食排解被貶謫的苦悶的時期。
黃州雖然遠離京都,不夠繁華,但珍貴之處在它的自然和樸實。“生活在這樣環(huán)境下的小森人,他們的心在自然的感化下都會變得細膩起來。一顆細膩的心自然懂得‘共情,也就自然會有很好的人情關(guān)系了。”[4]日本電影《小森林》中人們因為親近自然,才培養(yǎng)出溫雅的性格,做出樸實美味的菜肴。對身在黃州的蘇軾來說也是如此。
“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黃州的鱸魚和筍都是極好的物產(chǎn),蘇軾屢屢邀請他的朋友一起品嘗:無論是攜白酒與鱸魚重游赤壁,還是拉著自己的好友兼學生黃魯直就飯食用竹筍。
簡單的飯食在人情味的增味下,愈發(fā)顯現(xiàn)出另一番滋味。
如果說年輕時候的蘇軾還停留在單純享受美食的階段,那么在黃州的這段時間,他更近乎于在飲食中尋求一種意味。
“世俗的柴米油鹽中,并不是清貧度日,而是享受精神上的快樂?!盵5]在這段被貶的漫長時間里,他筑雪堂,親自躬耕種植,將清貧單調(diào)的日子過出了清雅溫暖的意味。
元豐四年正月,蘇軾偶然獲得了一只牛尾貍,并送去與朋友徐使君一同享用。牛尾貍即果子貍,因為面部有形如牛尾的花斑而得名。冬月的牛尾貍極其肥美,作為糟品食用并大有醒酒的功效。據(jù)林洪的《山家清供》載,牛尾貍的做法一般是去皮掏空,塞上香料后蒸熟,再經(jīng)過一夜的壓制,最后切成薄片佐酒食用,不得不說是一種十分細致而講究的做法。蘇軾在詩中寫到“泥深厭聽雞頭鶻,酒淺欣嘗牛尾貍”,生動地描繪出了一幅雪夜里與朋友圍著暖爐、佐著糟好切片的貍?cè)狻⒑戎鴾鼐?、吟詩作賦的畫面。
等到冬月,他便親自熬煮豆粥,“地堆舂粳光似玉,沙瓶煮豆軟如酥”。豆粥的做法簡單,需要的僅僅是粳米和小豆,先用沙瓶將紅豆煮爛,沸騰后再和粳米同煮,難得的是熬煮豆粥所需的時間。蘇軾說此粥“更識人間有真味”,將豆粥上升到此種高度,應(yīng)該說更多是珍重其中含有的安閑平淡的意味。這種追求反映在飲食上,為后人所學習和繼承,形成了一種帶有文人氣息的飲食文化。
酒歷來是古代文人不可或缺的伴侶?!皩τ诙鸥碚f,酒不但是個性張揚時的催化劑,更是他苦悶之時的象征物”;[6]而對于蘇軾來說,酒則是寄托苦難、轉(zhuǎn)化不平心境的途徑。他獲得了西蜀道人的酒方,自釀蜜酒;貶謫的萬般失意,都被他釀成香甜的瓊漿,變成了《蜜酒歌》中的詞句。其中“一日小沸魚吐沫,二日眩轉(zhuǎn)清光活。三日開甕香滿城,快瀉銀瓶不須撥”幾句,清晰而形象地記錄了蜜酒釀造過程中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霸娙擞纱藢崿F(xiàn)了對傳統(tǒng)倫理情感的‘突圍,真實展現(xiàn)了對視覺欣賞上的追求。”[7]適當?shù)谋扔髋c精準的描寫使得蜜酒的釀造過程在蘇軾的筆下極具生機地活了起來,由傳統(tǒng)尋常的一種農(nóng)業(yè)活動變成了充滿文人雅趣的閑暇消遣之事。而同時從另一方面來說,釀造酒類需要大量的糧食,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私釀酒的出現(xiàn)展現(xiàn)出了宋人糧食的富裕。
4 滯留嶺南:兩廣及海南飲食習慣
最后迎接蘇軾的是遠貶的結(jié)果,他自宋哲宗紹圣二年起,一直滯留在惠州。[8]
初到惠州的春季,蘇軾提著白酒和鱸魚去拜訪朋友,和朋友一起食用槐葉冷淘。對于這一次朋友聚會中的菜肴,他是如此描述的:“青浮卵碗槐芽餅,紅點冰盤藿葉魚?!边@里的槐葉冷淘是從唐時流傳下的風俗,用新鮮的槐芽汁液拌入面中,在鍋上蒸熟后切成小塊過涼水食用。北宋有食用冰品的習慣,但此種“冷淘”卻只在南地的記錄里出現(xiàn),成為當?shù)匾环N別有特色的食品。
紹圣四年四月,蘇軾離開惠州,輾轉(zhuǎn)渡海,在這年的七月到達了儋州。
此地遠不同于惠州,土人每頓以薯芋為主食,喜愛薰鼠燒蝙蝠一類的菜肴。當?shù)刎i肉一類食材的稀少,使得蘇軾最初也不能適應(yīng)。當他聽聞兄弟因為不適應(yīng)南方飲食而消瘦時,也說“舊聞蜜唧嘗嘔吐,稍近蝦蟆緣習俗”,詩中的蜜唧,也就是乳鼠活吃,現(xiàn)在的廣東一帶還留有此舊俗。種種一切,都證明了地理環(huán)境與人文素養(yǎng)的雙重限制,決定了當?shù)仫嬍车奈撮_化的特征。
即便如此,蘇軾也積極適應(yīng)當?shù)氐奈锂a(chǎn)。他和他一同渡海而來的兒子蘇過,就曾用山芋拍碎了煮湯。此菜源自蘇軾早年自創(chuàng)的“玉糝羹”,因為儋州尋不到主料白蘿卜,所以只能用當?shù)氐纳接筇娲?,結(jié)果倒也是“色香味皆奇絕”,蘇軾甚至高度評價其“天上酥陀則不可知,人間決無此味也”。這樣的一種創(chuàng)新應(yīng)用,顯然是因地制宜的一個絕好事例。由此一道菜肴,不難看出即便地域不同,宋人都竭盡所能地物盡其用,繼而來滿足對飲食美味和風雅的共同追求。這樣的習慣流傳開來,在靖康之亂以及王室余脈南渡杭州之后,在《東京夢華錄》等書的記載中更為常見。
5 結(jié)語
一方面,蘇軾寫下的種種詩詞,是以文人的視野及觀察角度,間接地反映出北宋時代飲食文化的一個縮影,其中既顯示出北宋大眾飲食的豐富與多樣,同時也展現(xiàn)出飲食在各種限制下的歷史局限性。
另一方面,蘇軾作為文人、地方官,在任職期間或多或少地影響了當?shù)氐囊恍┝曀祝囊恍┎耸阶龇ㄒ擦鱾鏖_來,為后人所效仿、記錄,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北宋乃至后世的大眾飲食文化。
參考文獻:
[1] 范瑞懿.漢樂府民歌音樂性探微[J].黃河之聲,2019(19):6-7.
[2] 范瑞懿.《滄浪詩話》詩歌理論初探[J].藝術(shù)科技,2019(7):129+138.
[3] 周林曄.從《瓦爾登湖》看梭羅的生態(tài)觀[J].漢字文化,2019(12):91-92.
[4] 劉新元.淺談電影《小森林》美食背后的生活智慧[J].戲劇之家,2019(26):97-98.
[5] 陳思璐.淺析《浮生六記》中生活之“樂”[J].漢字文化,2019(10):30-31.
[6] 周林曄.杜甫詩歌中的典型意象分析[J].戲劇之家,2019(27):226-227.
[7] 范瑞懿.從《月夜》看杜甫對宮體詩筆法的吸收與升華[J].戲劇之家,2019(20):215-216.
[8] 王水照.宋人所撰三蘇年譜叢刊[M].北京:中華書局,2015:61-62.
指導老師:鄭仁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