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旭輝,劉曉斌,郭洪彬,李國慶,王忠偉
(內蒙古自治區(qū)一一五地質礦產勘查開發(fā)院,內蒙古 烏蘭浩特 137400)
研究區(qū)出露地層為中-下奧陶統(tǒng)多寶山組第二巖性段灰黃、淺黃、綠灰色長石石英細砂巖夾粉砂巖及泥灰?guī)r透鏡體,晚石炭-早二疊統(tǒng)寶力高廟組流紋質(含角礫)晶屑巖屑熔結凝灰?guī)r、英安質含角礫晶屑巖屑凝灰?guī)r、流紋質晶屑巖屑凝灰?guī)r;第四紀腐殖土、風成砂土、沖洪積物。
研究區(qū)內斷裂構造較為發(fā)育,主體為北西向、北東向及東西向斷裂構造;其中成礦斷裂構造呈東西向展布,地表發(fā)育礦化蝕變帶(褐鐵礦化帶)。主要斷裂構造呈北西、北東及東西向,表現(xiàn)為礦化蝕變帶、脈巖和現(xiàn)代溝谷。結合物探資料顯示主干斷裂構造有F1、F2、F3、F4、F5、F6。根據(jù)斷裂構造的特點,結合本區(qū)地質特證,在區(qū)內推斷了6 條較大斷裂構造帶,分別編號為F1 ~F6,其中,F(xiàn)6 斷裂是控礦斷裂構造,控制了Ⅰ號礦化蝕變帶及礦區(qū)礦體的產狀及規(guī)模。
礦床成因類型屬熱液充填脈狀礦床,礦體賦存于構造蝕變帶內,受斷裂構造控制明顯,其形態(tài)、規(guī)模、產狀與斷裂具一致性。根據(jù)物探資料、地質填圖和工程揭露,區(qū)內主要控礦容礦斷裂為F6,其次為F2,分別控制Ⅰ、Ⅲ號礦化蝕變帶(見表1)。各蝕變帶特征分述如下:Ⅰ號蝕變帶:位于礦區(qū)中部,受F6 斷裂控制,地表出露長約2400m,寬15m ~70m;總體走向近東西,傾向北北東,傾角60 ~65°。在礦區(qū)幾處高地出露較好,沿走向及傾向上具舒緩波狀,帶內含礦巖性為晚石炭-早二疊統(tǒng)寶力高廟組流紋質、英安質(含角礫)晶屑巖屑熔結凝灰?guī)r、流紋質(含角礫)晶屑巖屑凝灰?guī)r,巖(礦)石以碎裂狀、角礫狀、網脈狀構造為主,偶見有碎斑狀構造,具絹英巖化、硅化、鉛鋅礦化、黃鐵礦化、綠泥石化等蝕變特征。該蝕變帶規(guī)模較大,控制了礦區(qū)所發(fā)現(xiàn)的大部分礦體,帶內礦體呈近平行脈狀、疊瓦狀賦存其中,局部形成較厚大的工業(yè)礦體。詳查與勘探工作期間2.00km2資源儲量估算范圍均圍繞該蝕變帶所揭露礦體進行。
Ⅲ號蝕變帶:位于Ⅰ號蝕變帶西側,受F2 斷裂控制,地表出露長約400m,寬20m ~65m;總體走向75°,傾向北西,傾角60°~62°。礦區(qū)內出露較差,沿走向及傾向上具舒緩波狀,帶內含礦巖性為晚石炭-早二疊統(tǒng)寶力高廟組流紋質、英安質(含角礫)晶屑巖屑熔結凝灰?guī)r、流紋質(含角礫)晶屑巖屑凝灰?guī)r,巖(礦)石以碎裂狀、角礫狀構造為主,具絹英巖化、硅化、鉛鋅礦化等蝕變特征。該蝕變帶控制了80 號~82 號礦體,礦體近平行脈狀展布。本次勘探報告新增的1.27km2資源儲量估算范圍即圍繞該蝕變帶所揭露礦體進行。
礦脈為含鉛鋅銀銅礦體、礦化體的斷裂、蝕變帶的總和,圈定指標及編號原則為在勘查線剖面及水平斷面圖上首先圈定礦化蝕變帶,再從單工程單樣品位大于或等于鉛0.30%、鋅0.50%、銅0.20%的指標圈定連接礦脈,本次勘探采用前期詳查圈定的礦脈,編號原則即從見礦標高由淺至深、勘查線自西至東進行編號。呼勒圖礦區(qū)共圈定82 條礦脈,在礦脈中圈定工業(yè)礦體46 條,低品位礦體36 條,其中,Ⅰ號蝕變帶共圈定79 條礦脈,在礦脈中圈定工業(yè)礦體44 條,低品位礦體35 條,以11 線為界,1 號~31號、69 號~79 號礦脈分布在Ⅰ號礦化蝕變帶西部的31 線~13線,32 號~68 號礦脈分布于Ⅰ號礦化蝕變帶東部的7 線~6 線。Ⅲ號蝕變帶共圈定礦脈3 條,在礦脈中圈定工業(yè)礦體2 條,低品位礦體1 條,均分布于Ⅲ號蝕變帶5 線~8 線之間。
(1)工業(yè)礦體。46 條工業(yè)礦體,其分布、規(guī)模、產狀等情況如下:礦體分布:工業(yè)礦體集中分布于5 勘查線~6 勘查線間和15 勘查線~31 勘查線間,在此范圍內礦體數(shù)量多、規(guī)模大,礦石品位高,屬礦脈、礦體集中地段;5 勘查線~15 號勘查線之間礦體數(shù)量少,規(guī)模小,延續(xù)性差。礦體出露:所有礦體均為隱伏礦體。礦體形態(tài):礦體以脈狀為主(1 號和3 號、8 號);礦體形態(tài)復雜程度以中等為主,個別為復雜;主要礦體(1 號和3 號、8 號)沿走向、傾向延伸較為穩(wěn)定。礦體厚度沿走向和傾向有一定的變化。
表1 礦區(qū)蝕變帶特征一覽表
圖1 Ⅰ號蝕變帶西段礦脈分布立體透視圖
圖2 Ⅰ號蝕變帶東段礦脈分布立體透視圖
礦體規(guī)模:1 號、3 號、8 號主要礦體規(guī)模為中型,長度438m ~835m,延深359m ~520m;其余44 條為小型礦體,長度50m ~396m,延深36m ~447m。
礦體厚度:46 個工業(yè)礦體真厚度1.02m ~11.53m,平均4.03m;厚度大于3m 的礦體有15 個;厚度介于2m ~3m 的礦體有12 條,其余20 條礦體厚度介于1.02m ~1.95m 之間。
礦體產狀:所有礦體均為隱伏礦體,受東西向主斷裂構造控制,多數(shù)礦體走向近東西向,傾向0°~15°,傾角51°~74°,屬陡傾斜礦體,在局部地段(如15 線1 號、8 號礦體)由于受北西向構造影響,礦體方位變化區(qū)間在28°~36°,傾角變緩,變化區(qū)間在40°~43°。
(2)主要工業(yè)礦體特征。礦區(qū)1 號、3 號、8 號、8 支號、6 號、21 號、35 號、27 號、14 號、80 號礦體為礦區(qū)內主要礦體。
1 號銅鉛鋅礦體:為隱伏礦體,賦存于Ⅰ號蝕變帶中,地表為第四系覆蓋,分布于礦區(qū)中部15 ~31 勘查線之間,礦體賦礦標高+1435m ~+954m,埋深515m ~50m,礦體呈脈狀,走向延長935m,延深520m,由40 個鉆孔控制,其中見礦鉆孔35 個,工程間距為45m ~100×30 ~120m(走向×斜深),外圍局部地段為50m ~190×100 ~160m(走向×斜深),礦體控制程度較高。礦體產狀:傾向1°~36°,平均13°,傾角43°~74°,平均61°,屬陡傾斜礦體;上、下盤相鄰礦體有8號、20 號、22 號;礦體賦存于絹英巖化英安質凝灰?guī)r中,與圍巖接觸界線較為清晰。賦礦圍巖主體為絹英巖化英安質凝灰?guī)r,少量為絹英巖化流紋質凝灰?guī)r。
3 號銅鉛鋅礦體:為隱伏礦體,地表為第四系覆蓋,分布于礦區(qū)東部5 勘查線~6 勘查線之間,礦體賦礦標高+1473m ~+1114m,埋深335m ~7.40m,礦體形態(tài)為脈狀,走向延長750m,傾向斜深359m,由24 個鉆孔控制,其中見礦鉆孔9 個,礦體工程間距為96m ~105×87 ~95m(走向×斜深),局部地段為98m ~107×84 ~142m(走向×斜深),礦體控制程度較高。礦體產狀:傾向0°~12°,平均5°,傾角60°~81°,平均68°,屬陡傾斜礦體;礦體賦存于絹英巖化英安質凝灰?guī)r中,與圍巖接觸界線較為清晰。賦礦圍巖主體為絹英巖化英安質凝灰?guī)r,少量為絹英巖化流紋質凝灰?guī)r。
8 號銅鋅礦體:為隱伏礦體,地表為第四系覆蓋,分布于礦區(qū)中部15 勘查線~23 勘查線之間,賦礦標高+1313m ~+1000m,礦體埋深470m ~115m,礦體形態(tài)呈脈狀,走向延長538m,傾向斜深409m,由26 個鉆孔控制,其中見礦鉆孔17 個,礦體工程間距為50m ~102×35 ~93m(走向×斜深),局部地段為93×100 ~188m(走向×斜深)礦體控制程度較高。礦體產狀:傾向1°~28°,平均14°;傾角40°~70°,平均60°,屬陡傾斜礦體。礦體下盤與分枝礦體8 支號相鄰,上盤與1 號礦體相鄰。礦體主體賦存于絹英巖化流紋質凝灰?guī)r中,礦體與圍巖接觸界線較為清晰。賦礦圍巖主體為絹英巖化流紋質凝灰?guī)r,少量為絹英巖化安山質凝灰?guī)r。
(3)礦體頂?shù)装濉5V區(qū)地表出露主體巖性為流紋質晶屑巖屑凝灰?guī)r,局部可見灰黑色英安質晶屑巖屑凝灰?guī)r。以15 線為界,15 線以東礦體頂?shù)装逯饕獮橛操|晶屑巖屑凝灰?guī)r;15 線以西1200m 標高以淺礦體頂?shù)装逯饕獮橛操|晶屑巖屑凝灰?guī)r,1200m 標高以深礦體頂?shù)装暹^渡為流紋質晶屑巖屑凝灰?guī)r。
(1)礦床成因類型。賦礦巖石成分簡單,但礦石成分復雜,同時伴生具綜合利用價值的稀有和分散元素礦產。礦體賦存于東西向破碎帶中,構造控礦作用明顯,礦體形態(tài)呈(大)脈狀或透鏡狀。礦石礦化類型以塊狀-網脈狀為主,近礦圍巖中有稀疏礦脈分布。結合礦區(qū)金屬礦物和脈石礦物不同階段生成順序,表明礦區(qū)發(fā)生過多次含礦流體的活動,最終多期次含礦熱液的疊加在成礦有利地段富集成礦。
(2)成礦時代。呼勒圖鉛鋅銀礦床主要賦存于晚石炭-早二疊統(tǒng)寶力高廟組流紋質(含角礫)晶屑巖屑凝灰?guī)r、流紋質(含角礫)晶屑巖屑熔結凝灰?guī)r中,初步認為呼勒圖銅鉛鋅礦床與晚石炭-早二疊紀凝灰?guī)r具有密切成因聯(lián)系。附近的哈達特陶勒蓋鉛鋅礦床為熱液脈型礦床,時代最新賦礦巖石為上石炭統(tǒng)-下二疊統(tǒng)寶力高廟組火山碎屑巖。呼勒圖礦床成因類型相似,可進行類比,成礦時代推測為晚華力西期。
(3)找礦標志。小型巖株的出露是該區(qū)域尋找類似熱液充填脈狀礦床的又一標志。附近的高爾奇礦床、哈達陶勒蓋礦床,均與相關侵入體有一定聯(lián)系。巖株在地表小面積的出露,在深部就有可能賦存較大巖基,如果巖體能夠提供一定成礦元素及熱量等條件,那么該類巖株的發(fā)現(xiàn)就非常有價值。斷裂構造是重要的導礦和容礦構造,多組斷裂構造交匯處亦是成礦有利地段。構造是尋找該類型熱液充填脈狀礦床的必要條件,沒有構造的導礦及容礦作用,就沒有該類型礦床形成的可能。經勘查表明,呼勒圖礦床主要賦存于區(qū)域北西向張性斷裂與北東向壓性斷裂構造交匯處的東西向構造破碎帶中,因此,大小構造的交匯部位是成礦有利區(qū)域,而構造的性質,形跡以及期次的劃分是找礦的關鍵。
礦體嚴格受東西向構造控制。礦床屬熱液充填脈狀類型,成礦時代為晚華力西期。在探礦權范圍內圈定礦脈82條,在礦脈中圈定工業(yè)礦體46條,低品位礦體36條。第Ⅱ勘查類型中的1號、3號、8號礦體按50m×50m(走向×斜深)的基本工程距探求了探明的經濟基礎儲量(121b),100m×100m(走向×斜深)的基本工程距探求了控制的經濟基礎儲量(122b),外部大致按200m×200m(走向×斜深)的工程距探求了推斷的內蘊經濟資源量(333);第Ⅲ勘查類型礦體以50m×50m(走向×斜深)的基本工程距探求了控制的經濟基礎儲量(122b),以100m×100m(走向×斜深)的工程距探求推斷的內蘊經濟資源量(333);本次勘探在呼勒圖礦區(qū)范圍內共探獲工業(yè)礦體:鋅礦石量5581×103t,鋅金屬量110170t,銅礦石量1002×103t,銅金屬量13245t,鉛礦石量336×103t,鉛金屬量6823t;伴生礦產:銀礦石量6618×103t,銀金屬量138338kg,銅礦石量3149×103t,銅金屬量2625t,鉛礦石量557×103t,鉛金屬量1360t,鋅礦石量17×103t,鋅金屬量150t,砷礦石量6618×103t,砷元素量29781t,伴生鎵礦石量6618×103t,鎵金屬量173458kg。加密地段工作達到了鋅多金屬礦勘探階段的一般要求,外圍達到了鋅多金屬礦普查階段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