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袁 穎
出發(fā)時的我并不知道
只要珍惜沿途的每一次遇見
歸來時的心便會盛滿豐盈的景象
當我們走進飛鳥劇場的時候,智利姑娘安娜剛好被鳥兒的啼鳴叫醒。
我們即將觀看的,是智利生態(tài)音樂劇《早安南美》,我們將追隨美麗的安娜姑娘的身影,一同開啟一段親近自然的美妙旅程。
音樂劇由喜歌劇及輕歌劇演變而成,早期被稱作“音樂喜劇”,后來被簡稱為“音樂劇”。它起源于十九世紀末的英國,將戲劇、音樂、歌舞熔于一爐,常常富于幽默情趣,頗受觀眾歡迎。
音樂劇會吸納不同的音樂類型和樂器編制,音樂和戲劇、舞蹈的分量一樣重。正因此,音樂劇演員需要唱、跳、演俱佳,這一點集中體現(xiàn)在《早安南美》的演員身上。他們認為音樂劇是奇妙的藝術(shù),雖然舞臺上只有簡易的道具,但只要音樂響起、心潮澎湃,小小的舞臺就可以變換成任意空間,甚至能創(chuàng)造出一個嶄新的世界。
安娜就這樣在清晨出發(fā),在日暮折返,穿梭于牧場、沙漠、海底,在自然中觀察與感受。
安娜漫步于花園,那里蝴蝶翩翩飛,花兒朵朵笑。那些花,是智利人最愛的紅百合。傳說,這種花最初只有藍、白兩色,后來英勇的大將戰(zhàn)死疆場,紅艷艷的百合開遍戰(zhàn)場,智利人從此將它視作國花。
安娜穿越牧場,看著萌萌的奶牛踱來踱去。當小觀眾激動得大叫“奶牛來了”時,肯定想不到這是只“奇葩奶?!保翰还庖驗樗砩祥L著黑白花,還因為它可以擠出“果味奶”——草莓奶和香草奶!
安娜發(fā)現(xiàn),牛奶桶中落進了一只小鳥,它長著炯炯有神的眼睛和寬大有力的翅膀。在安娜的悉心呵護下,鳥兒越長越大、越飛越高,堪比象征安第斯文明的南美神鷹。大鳥扇動翅膀,帶著安娜飛向荒無人煙的“世界旱極”——阿塔卡馬沙漠……
安娜潛入深海,與水母嬉戲,在碧波中樂不思蜀;安娜誤入?yún)擦郑憫?zhàn)心驚地躲避莫名的響動,好在最終有驚無險……蟲鳴、風嘯、水流潺潺、野獸嚎叫,大自然的各種聲音此起彼伏。
原來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竟有如此生動活潑的一面!而營造這些奇妙場景的,竟是那些來自南美的樂器。
劇中,安娜在沙漠遇到土著人時,令人驚悚的雷聲是由南美排簫發(fā)出的,男主角喜歡在這時跑下臺來“嚇一嚇”小朋友們。每場演出結(jié)束后,演員還會返場,將富有南美特色的樂器介紹給觀眾。
南美排簫由薄竹制成,上面裝飾著漂亮的圖案。一排竹管按照長短順序排列,底部用塞子堵住后,便構(gòu)成了一個個獨立的吹管。演奏家吹奏時,氣流進入管中而產(chǎn)生高低不同的音調(diào)。那沙啞空靈的音色非常適合表現(xiàn)空曠草原上的風聲。
卡林巴需要演奏者用兩個拇指彈撥,所以也叫拇指鋼琴。三千多年前,非洲人發(fā)現(xiàn)把長短不同的金屬片固定在木板上后,可以用它彈出不同的音調(diào)。黃昏之時,人們圍坐一圈,用它為歌聲伴奏;長途跋涉時,可以把它帶在身上打發(fā)無聊時光。
顧名思義,雨棒是會發(fā)出像雨聲的棒子。智利人將仙人掌莖部上的刺插入被掏空的莖干內(nèi)部,放入沙礫后密封。當人們搖晃雨棒時,里邊的沙礫撞擊莖壁上的刺,發(fā)出悅耳的聲音。南美人認為雨棒具有神力,農(nóng)忙時會奏響它來求雨。
◎嘗試制作一根“雨棒”來“呼風喚雨”吧!
沒有什么比我們的身體和想象力更加珍貴。塑料袋、膠皮手套、繩索這些毫不起眼的尋常物品,都能化身蝴蝶、奶牛、蟒蛇,與我們玩耍嬉戲。這正是《早安南美》的導演和演員的初衷——不要被手機和平板電腦束縛住,要到自然中奔跑、體驗,珍視友誼、幻想和好奇的力量。當旅行結(jié)束時你會發(fā)現(xiàn):一路收獲了來自自然的饋贈,感受到生命的渺小與恢弘,擁有了一顆渴望翱翔的心,無論年齡多大,能力如何,你的腳步將永遠輕盈,不可阻擋地向更高處進發(fā)。
羽毛被印第安人視作榮譽的象征。戰(zhàn)士插在頭飾上的羽毛數(shù)量越多,就越表明其戰(zhàn)功赫赫、英勇無敵。時至今日,印第安人仍在重要場合佩戴鷹羽冠——每根羽毛都來自兇猛的鷹或雕的尾羽,凸顯佩戴者的神勇威武。
小朋友們可以在觀劇前自制一頂羽毛冠,把自己裝扮成小小印第安人。有位小朋友展示了自己的“杰作”,上面仿佛繪著“武功秘訣”!原來他畫的是自己長大后想做的事:和朋友一起踢球、看書,自己砸核桃吃……童心可貴,希望你也能跟隨安娜的腳步,找到表達自我的方式。出發(fā)時你也許并不知道,只要珍惜沿途的每一次遇見,歸來時的心便會盛滿豐盈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