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嘉慶 張大偉 李光
(1中國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放療科,遼寧 沈陽 110001;2長春市人民醫(yī)院普通外科)
胃癌發(fā)病率居惡性腫瘤的第二位,死亡率居惡性腫瘤的第六位〔1〕。我國胃癌發(fā)病人口和死亡人口超過世界的40%〔2,3〕。胃癌的發(fā)生涉及多基因、多蛋白的改變過程,因此發(fā)現(xiàn)針對胃癌治療的靶基因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內皮素(ET)是由21種氨基酸殘基組成的具有血管活性的多肽,在諸多惡性腫瘤中呈現(xiàn)出高表達狀態(tài),其中以ET-1表達更為突顯。P53基因是人體抑癌基因,其失活對腫瘤形成起重要作用,本研究探討胃癌組織中ET-1、P53基因的表達與胃癌病理因素的關系及ET-1與P53基因的關系。
1.1一般資料 中國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2019年1~10月住院治療的50例胃癌患者為胃癌組,其中女25例,男25例。年齡45~75〔平均(60±5.8)〕歲。術后明確病理診斷為胃癌,胃癌分期以2010國際抗癌聯(lián)盟公布的病理、腫瘤、淋巴結(PTNM)分期為標準。其中乳頭狀腺癌10例,管狀腺癌15例,低分化腺癌15例,黏液腺癌5例,印戒細胞癌5例。同時將距離腫塊邊緣5 cm外的對應癌旁正常組織50例作為對照組。納入標準:(1)術前均行胃鏡檢查,明確病理診斷為胃癌;(2)未接受過放、化療或靶向治療;(3)預期生存期>3個月;(4)心、肝、腎等主要臟器功能基本正常。排除標準:(1)接受過放、化療或靶向治療;(2)骨轉移患者、存在嚴重的骨質疏松;(3)存在嚴重或不能控制的全身性疾病的證據(jù);(4)無法控制的活動性感染;(5)各類傳染病?;颊咭话阗Y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均知情同意,并經(jīng)倫理委員會批準。
1.2實驗試劑 ET-1-P53兔抗人多克隆抗體,免疫組化試劑盒購自長春可研生物有限公司。
1.3實驗方法 標本均采用10%甲醛溶液固定。常規(guī)石蠟包埋、切片、染色。取石蠟組織常規(guī)連續(xù)切片,厚約4 μm。步驟分別如下:
胃癌組織ET-1檢測:采用免疫組化法(IHC)測定,所檢測標本用ABC法標記。具體步驟如下:①制作石蠟切片;②脫蠟;③去除內源酶 3%H2O215 min;④蒸餾水與0.01 mol/L磷酸鹽緩沖液(PBS)(pH7.4)浸洗;⑤一抗:兔抗大鼠ET-1抗血清(上海德波生物技術有限公司)1∶400,4℃過夜孵育;⑥PBS 浸洗;⑦二抗:生物素化羊抗兔抗血清1∶500,37℃ 30 min;⑧PBS浸洗;⑨三抗:ABC復合物,1∶100,37℃40 min;⑩二氨基聯(lián)苯胺(DAB)顯色,5 min。每例切片選5個高倍視野(×400),隨即選測80~100個ET-1細胞的吸光度值,計算平均吸光度值,以平均值(A)表示細胞中的ET-1的含量。
利用常規(guī)的ABC法對P53蛋白進行檢測,微波修復抗原。采用免疫組化En Vision二步法,實驗步驟按照試劑盒說明書操作。以PBS代替一抗作陰性對照,用已知陽性組織作陽性對照。按照染色的強度計分,0分為無色,1分為淺色、2分為棕色、3分為褐色。陽性細胞百分比按照總分3分來測定,≤0.05是0分,0.06~0.25為1分,0.26~0.50為2分,≥0.51為3分。
1.4結果判定 ET-1表達主要位于細胞質,細胞膜呈少量的陽性表達,出現(xiàn)淡黃色或棕色顆粒者為陽性表達,若陽性細胞在標記的細胞總數(shù)中超過60%以上者,標記為陽性病例。P53蛋白表達位于細胞核,呈現(xiàn)淡黃色或棕色顆粒分布為陽性細胞。在光學顯微鏡下進行觀察大于5個高倍視野,計數(shù)≥1 000個細胞中的陽性細胞,陽性細胞數(shù)<10%為陰性,≥10%為陽性。
1.5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5.0統(tǒng)計軟件進行χ2檢驗和Spearman等級相關分析。
2.1兩組ET-1和P53蛋白的表達 胃癌組ET-1和P53蛋白表達陽性率〔38例(76.0%),41例(82.0%)〕均顯著高于對照組〔11例(22.0%),10例(20.0%);P<0.05〕。
2.2胃癌組織中ET-1和P53的表達與臨床病理因素的關系 有無淋巴結轉移、不同臨床分期患者ET-1和P53蛋白陽性表達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組織學分級患者ET-1和P53蛋白陽性表達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胃癌組織中ET-1和P53表達與臨床病理因素的關系〔n(%)〕
2.3ET-1和P53蛋白表達的相關性 ET-1和P53蛋白共同陽性32例,共同陰性3例,二者呈正相關(r=0.511,P=0.000)。
ET是1988年由Yanagisawa等〔4〕首次從培養(yǎng)的豬主動脈內皮細胞上清液中分離并純化出來的,由21種氨基酸殘基組成的血管活性多肽。ET由血管內皮細胞產(chǎn)生釋放,以極低的生理濃度釋放,其中以ET-1生理作用最強,在惡性腫瘤患者血清中ET-1濃度最高,其主要作用于周圍淋巴結,在腫瘤侵襲中表現(xiàn)出器官特異性〔5〕。在乳腺癌患者的血清中ET-1水平明顯增高,且與腫瘤惡性程度呈正比〔6〕,浸潤性癌中ET-1過度表達并激活水平基因轉移(HGT),從而促使其發(fā)生骨轉移〔7〕。ET不但能促使癌細胞淋巴管生成〔8〕,還能促進惡性腫瘤新生血管形成〔9〕,為腫瘤侵襲轉移提供重要理論基礎。
P53蛋白基因包括野生型和突變型,野生型P53蛋白基因位于染色體17p13.1〔10〕,屬于細胞調控基因。當細胞受到損傷時,野生基因可有效誘導細胞周期阻滯和細胞凋亡〔11〕,使得細胞在新的周期內得到修復和恢復,進而有效抑制腫瘤發(fā)生〔12〕。野生型P53蛋白半衰期較短,IHC在有效檢測過程中不易檢測到,在腫瘤組織的檢測中,一般檢測出的P53蛋白是經(jīng)過突變后得到的P53蛋白〔13〕。
本研究結果表明ET-1和P53蛋白表達升高在胃癌發(fā)生過程中有一定的作用。有研究表明,ET-1能夠使得P53蛋白基因發(fā)生突變,P53蛋白基因通過加強細胞轉化加快惡化,在腫瘤治療時起到有效抵制的作用。ET-1和P53蛋白異常表達共同參與了胃癌的發(fā)生及發(fā)展過程。本文結果與國內研究相一致〔14〕,說明ET-1是由癌組織本身分泌或釋放的一種物質,其在血清中也呈高表達〔14〕。
綜上,ET-1和P53蛋白表達與胃癌的發(fā)生、發(fā)展及轉移之間存在一定的聯(lián)系,能夠在胃癌的早期檢測和預后評估及靶向治療中提供依據(jù)〔15〕。ET-1和P53蛋白在胃癌發(fā)生、發(fā)展的過程中相互調節(jié)的有效機制需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