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佳君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龍?zhí)夺t(yī)院,廣西 柳州)
慢性胃炎屬于臨床多見的消化系統(tǒng)疾病[1]。主要癥狀包括:餐后上腹部疼痛、食欲不佳、腹脹等。反流性食管炎是食管黏膜炎性病變,屬于慢性胃炎多見的一種并發(fā)癥。一旦出現(xiàn),慢性胃炎病人的病情嚴重,生活水平明顯的減低[2]。因此,采取有效的護理干預,具有良好的臨床效果。該報告中分析預見性護理在對慢性胃炎并發(fā)反流性食管炎病人的效果,整理如下。
抽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64例慢性胃炎并發(fā)反流性食管炎病人進行探討,隨機分組,對照組包括男性18例,女性14例,平均年齡為(44.5±5.6)歲。研究組包括男性17例,女性15例,平均年齡為(44.8±5.7)歲。通過對比所有病人的基本信息,差異不大,P>0.05,存在對比性。
對照組采取傳統(tǒng)護理干預;研究組開展預見性護理干預,具體包括如下。
1.2.1 心理干預
病人入院后,護理人員主動和其交流,全面的評價心理情況,進而開展針對性的心理疏導,解除焦慮、害怕等不良情緒,提高克服疾病的勇氣,詳細的解答病人的問題,可以有效消除顧慮,盡可能的贏的病人的依賴感,增強治療與護理工作的依從性。
1.2.2 健康宣教
對病人全面的講解慢性胃炎和反流性食管炎出現(xiàn)發(fā)展的影響因素、治療方法、不良癥狀與相應的處理措施。告知病人少食多餐,進而有效的緩解胃黏膜的損害。告知病人睡前2 h內(nèi)禁食,飯后0.5 h內(nèi)禁忌臥床休息、下蹲或舉重物等活動。
1.2.3 飲食指導
(1)為了有效的控制食物殘留與胃膨脹,應少量多餐,減輕食管的刺激,飯后與反流后飲適量的溫開水,每次低于200 mL。(2)糾正飲食習慣,脂肪含量大的食物會增多胰液的分泌,胰液具備抑制胃液分泌的功能,極易誘發(fā)食物反流,因此,堅持低脂飲食,吞咽困難時,進半流質(zhì)或流質(zhì)飲食,必要時禁食。多食新鮮水果和蔬菜、雞蛋清、瘦肉,適當攝入維生素。(3)睡前3~4 h禁食,為了加快食物消化,飯后可慢走30 min,進食后禁忌彎腰,下蹲等動作,減少食管括約肌張力的藥物。
1.2.4 反流性食管炎病人的口腔干預
反流的食物殘渣進入口腔后,會出現(xiàn)腐敗滋生細菌,誘發(fā)口腔潰瘍,所以,必須做好口腔護理,指導病人早晚刷牙,飯后多漱口保持口腔清潔,給予不能自理的患者適當?shù)目谇蛔o理溶液。
1.2.5 對于反流較重病人的體位指導
餐后幫助病人選擇半臥位或直立位,入睡時將床頭抬起15~20 cm,減少強烈的運動,加快食管對酸性食物的清除,降低反流,通過重力作用與良好睡姿。
1.2.6 服藥指導
正確指導患者按量、按時服用藥物。減少服用咖啡因、多巴胺、酚妥拉明、前列腺素等降低食管下段括約肌的藥物,及時中和胃酸可在睡前或飯后1.5 h服用抗酸劑,服用胃酸泵抑制劑和組胺M受體拮抗劑,增加食管下段括約肌張力,加強食管下段括約肌張力、胃排空和食管收縮可選擇服用胃動力藥。
采取SF-36生活質(zhì)量評價量表給予評價[3]。具體包括:軀體疼痛、軀體功能、軀體職能、生命活力、心理健康、情感職能、社交功能、總體健康等,分值越大說明生活質(zhì)量越好。按照文獻報道的給予判斷[4]:顯效,鏡下局部黏膜充血、水腫、糜爛面與癥狀發(fā)作次數(shù)減少超過50%;有效,癥狀徹底消失,顯示鏡下局部黏膜炎癥明顯緩解,取得良好的效果;癥狀與鏡下局部黏膜沒有改變,說明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所有患者×100%。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計數(shù)資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χ2檢驗,以P<0.05為準,說明差異較大,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和護理前,兩組病人的生活質(zhì)量評分相對比,差異不大,P>0.05。經(jīng)過相應的護理干預后,對比兩組的生活質(zhì)量情況,實驗組遠遠強于對照組,差異明顯,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詳見表1。
表1 兩組的生活質(zhì)量比較
表1 兩組的生活質(zhì)量比較
組別 例數(shù) 治療與護理前 治療與護理后對照組 32 48.67±1.04 68.21±1.31研究組 32 48.54±1.52 89.77±1.99 P>0.05 <0.05
研究組的治療有效率明顯強于對照組,差異較大,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的臨床治療效果分析[n(%)]
按照病因與表現(xiàn)的差異,食管炎包括放射性食管炎、化膿性食管炎與反流性食管炎等,臨床多見的是反流性食管炎。反流性食管炎是由于胃、十二指腸的內(nèi)容物反流到食管中進而產(chǎn)生的食管黏膜炎癥。反流性食管炎屬于一種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等疾病多見的并發(fā)癥。具體癥狀包括:胃脘部燒灼不適、泛酸、吞咽困難等,少數(shù)病人會發(fā)生食管狹窄或潰瘍[5]。目前,伴隨人們工作壓力的增大,生活方式的改變,反流性食管炎的發(fā)病率越來越升高。治療反流性食管炎的常用藥物包括抑酸劑、促胃動力藥、胃黏膜保護劑等。臨床上抑酸劑主要是鋁碳酸鎂等??梢跃徑馕傅鞍酌笇ξ葛つさ膿p傷、減輕胃黏膜的炎癥程度、緩解胃部不適的癥狀等功能。莫沙必利等促胃動力藥,可以明顯的增強胃腸蠕動能力,減少膽汁反流入胃、刺激乙酰膽堿的釋放、增強上消化道平滑肌的運動功能等效果。胃黏膜保護劑具有在胃黏膜上生成保護膜、提高消化道黏膜的屏障功能,減輕胃酸、膽汁對胃黏膜的刺激。反流性食管炎病人應用以上藥物治療后,能夠取得顯著的治療效果。預見性護理模式即為“以病人為出發(fā)點”作為根本宗旨,以整體改善護理工作的質(zhì)量作為重要目標,對于病人可能產(chǎn)生的癥狀與體征,進而對其開展預防性干預的護理方法[6]。臨床文獻報道[7],對慢性胃炎并發(fā)反流性食管炎病人,開展預見性護理干預,能夠有效的避免疾病進一步惡化,可以明顯增強治療效果。臨床實踐證實,對此病病人開展預見性護理干預,還能夠全面提高其進行護理干預的積極性與配合度,明顯提高其生活質(zhì)量[8]。筆者認為,不良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與慢性胃炎病人并發(fā)反流性食管炎存在非常密切的聯(lián)系。并發(fā)反流性食管炎的慢性胃炎病人通常忽略往往自身的健康狀況,對相關(guān)疾病知識的認知不足。所以,在對慢性胃炎并發(fā)反流性食管炎病人進行治療的過程中,應對其加強積極的健康宣教與心理疏導,以幫助其形成科學合理的生活方式。本次研究的結(jié)果顯示,經(jīng)過對比兩組的臨床效果,治療有效率,以及生活質(zhì)量等情況,研究組明顯強于對照組,差異較大,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充分證實了,對于慢性胃炎并發(fā)反流性食管炎病人開展預見性護理干預,具有良好的臨床效果。
綜上所述,對于慢性胃炎并發(fā)反流性食管炎病人,采取預見性護理干預,能夠獲得顯著的臨床效果,可以有效的改善其生活質(zhì)量,提高治療有效率,此法值得在臨床上推廣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