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固磊
(邯鄲市永年區(qū)第一醫(yī)院,河北 永年)
高血壓腦出血在臨床上較為常見,并且屬于一種急性腦血管疾病,其中血腫擴大作為阻礙該疾病轉歸的主要影響因素,同時也是高血壓腦出血致殘率與致死率較高的重要影響因素[1]。當高血壓腦出血處于早期階段時,其收縮壓的升高能夠在很大程度上促使血腫擴大,致使腦損傷加重情況出現[2]。因此對于高血壓腦出血早期階段采用血壓控制,對促進患者健康狀況的恢復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對我院收治的280例高血壓腦出血患者采用不同方法進行治療,旨在探討不同治療方法臨床有效性,具體內容如下。
采集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于我院接受治療的高血壓腦出血患者280例,通過隨機法分為140例常規(guī)組與140例實驗組。其中常規(guī)組男性78例,女性62例,年齡39~72歲,平均(49.39±7.47)歲;實驗組男性81例,女性59例,年齡40~74歲,平均(51.02±8.29)歲。納入標準:①經過腦CT檢查后,確診為高血壓腦出血;②自愿參與且簽署知情同意書;③經過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經過對比后,兩組一般資料差異小且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常規(guī)組:本組患者均接受常規(guī)治療,治療內容可包括:病情與生命體征監(jiān)測、吸氧、降低顱壓、保持水電解質平衡等,以患者血壓控制在160 mmHg以下作為治療標準。
實驗組:本組患者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進行早期控制性降壓治療,具體治療方法為:待患者入院后給予呋塞米進行治療,注射用呋塞米(海南皇隆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0659)規(guī)格為20 mg,靜脈注射以20~40 mg/次,必要時每2 h追加劑量。如經過治療后患者血壓仍高于160 mmHg則需加用注射用硝普鈉(廣東宏遠集團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4559)規(guī)格為50 mg;靜脈滴注,根據治療反應以每分鐘0.5 g/kg遞增,逐漸調整劑量,常用劑量為每分鐘按體重3 g/kg,極量為每分鐘按體重10 g/kg。
對兩組患者治療前與治療后1 d的血腫量進行計算,以多田氏公式計算:血腫體積=長(cm)×寬(cm)×層面數(cm)×1/2。血腫擴大標準為:血腫體積增加了超過1.4倍或者12.5 mL。
經過對比后,兩組治療前血腫體積差異小且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相較于常規(guī)組,實驗組血腫體積擴大率更高,組間差異大且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如表1。
表1 常規(guī)組與實驗組治療前后血腫體積與血腫擴大率
表1 常規(guī)組與實驗組治療前后血腫體積與血腫擴大率
組別 例數 治療前(mL)治療后(mL) 血腫擴大率實驗組 140 22.2±3.8 32.1±4.2 5(3.6)常規(guī)組 140 23.1±4.0 24.5±3.9 26(18.6)t/χ2 1.930 15.689 11.400 P 0.054 0.001 0.001
當患者發(fā)生高血壓腦出血后,其血壓升高致破裂的腦血管凝血困難,如果腦出血無法及時停止,則會進一步導致患者血腫出現擴大情況。血腫擴大在腦出血發(fā)生后的6 h內為高發(fā)期,通常情況下血腫擴大發(fā)生于24 h內,只有少數發(fā)生于24 h后。由于血腫形態(tài)、血壓水平、血腫部位、抽搐、嘔吐、凝血機制等均能夠對高血壓腦出血的血腫擴大造成影響。血壓過高是腦出血血腫擴大的主要影響因素,但也是一種可以控制的因素[3]。
常規(guī)治療能夠對患者血壓進行控制,但是其臨床治療效果未能達到預期,因此需采用更為有效的治療方法。早期控制性降壓治療的臨床效果顯著,能夠使患者交感神經興奮度明顯降低,并對皮質類固醇與兒茶酚胺的表達進行有效抑制,進一步降低血壓;同時該治療方法還可對血管加壓素的表達進行有效抑制,促使血管舒張,使得外周血管阻力減少,從而患者血壓降低,最終對患者血腫擴大情況進行有效抑制[4]。
通過研究可發(fā)現,兩組患者治療前血腫體積差異??;經過治療后,常規(guī)組患者血腫體積更大;同時常規(guī)組患者血腫體積擴大率更高,組間差異大且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在高血壓腦出血臨床治療時,通過早期控制性降壓治療效果顯著,該治療方法不僅能夠防止血腫擴大,還可改善預后情況,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