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懷德
編者按:
編輯部有一美女,東鄉(xiāng)人,聽她與家鄉(xiāng)人通話,云山霧罩的。說與她,她笑,說自己老公旁聽也是一頭霧水。不過,東鄉(xiāng)人自己倒是明明白白的。東鄉(xiāng)人喜歡用方言拉家常;東鄉(xiāng)人也喜歡操著普通話向遠道而來的客人介紹家鄉(xiāng)的山山水水;東鄉(xiāng)人最自豪的是1954年,一個農(nóng)民的一把鋤頭,讓隱于地下數(shù)千年的“宜侯矢簋”橫空出世,鎮(zhèn)江的文明史由此向前推進了500年。
大港,鎮(zhèn)江東鄉(xiāng)的一個古鎮(zhèn),有三千多年歷史。它是我的家鄉(xiāng),我在那兒生活了二十年,其后外出求學工作。半個世紀后再回大港,記憶里那一座座山、一道道河、一條條老街、一座座老屋便又浮現(xiàn)眼前。
大港人稱長江為揚子江,記憶中揚子江水浩浩蕩蕩,白浪潘滾,驚濤拍岸,江邊除了姚鎮(zhèn)班碼頭,就是茂密的蘆柴灘,蘆柴灘是我們小時候的樂園,春天挖野菜、打粽葉,夏天捉魚蝦、掏螃蟹,秋天挖蘆根,冬天采下蘆花扎成把子,用來代替雞毛撣子。
那時姚鎮(zhèn)班是大港到鎮(zhèn)江唯一的交通工具。1956年大港才通汽車,而且一天只有兩班,人們上鎮(zhèn)江大多乘姚鎮(zhèn)班。
輪船在江中心嗚嗚叫了,乘客便從長長的跳板登上劃子船,劃子船搏風擊浪,靠上輪船后乘客再從劃子船登上輪船。到對岸的洲上(高橋),也是乘劃子船。遇上大風,劃子船會停開,任你有再著急的事情也過不了江。直到上世紀70年代才有機帆船,80年代才造了汽渡碼頭,2014年才通了公共汽車。
大港鎮(zhèn)中心還有一條直通長江的大河,河上有四座橋:青石橋、太平橋、洗缽橋、人頂橋。潮漲潮落,河水永遠那么清澈干凈,不僅灌溉田地,還是飲水之源。河的兩岸有許多碼頭,一級級的石階供人們從河里取水及在河邊洗菜、淘米、洗衣服。把河水挑回家,放一點兒明礬沉淀一會兒,就能燒飯、燒開水。
還有大大小小的池塘。我家老屋,前有清洗雜物、挑水澆灌菜地的尿布塘,后有淘米、洗菜的洗菜塘。屋前還有一條小溪,溪水汩汩,清如明鏡。小時候我們常在溪邊捉小魚小蝦,夏天大暴雨,山水嘩嘩地流下來,我和小伙伴們會學著大人的樣子,把漁網(wǎng)張在小溪里捉魚蝦。
大港周圍的山,連綿不斷但大都不高,最高的是圌山和五峰山,最出名的山是煙墩山。
煙墩山因1954年出上了國寶級文物宜侯矢簋而聞名,它是吳國歷史文化的一個坐標,證明了鎮(zhèn)江有3000多年的悠久歷史。
喬木山在古鎮(zhèn)南面,滿山草木茂密,山腳下有大港趙氏始祖趙子褫的墓。小時候,常去山上割草,曬干了做柴火燒飯。山勢陡峭,挑兩大捆草下山很難走,為省力氣,就把大捆的草從山上滾下來。我跟大人去割草,常到趙子褫的墓玩耍,那里松柏參天,草木蔥蘢,有兩根挺拔的石柱與一座牌坊,牌坊前不遠有一汪水塘。站在牌坊前,可以看到車碾過陡峭的山澗。
鑼鼓山在古鎮(zhèn)東面,與東岳廟遙遙相對。出了東岳廟山門,向南走,過了人頂橋,不多遠就可登上鑼鼓山。外婆家在江南第一村華山村,每次去她家都在鑼鼓山下經(jīng)過,只是從未登過。
鑼鼓山再向東就是橫山。橫山松樹多,我常和同學去打松果。松果可以當柴火燒。我們每人帶一根長長的竹竿,頂端綁一個用粗鐵絲彎成的鉤,竹竿一敲,一個個松果便落在地上,掉不下來的,再用鉤子死命地鉤一下。松樹上常有松鼠竄來竄去,偶爾也有野雞飛、野兔跑,我們便丟下竹竿一個勁兒追趕。
圌山和五峰山聳立在長江邊上。圌山頂峰有座圌山塔,原名報恩塔。小時候,黃明節(jié)我都跟隨大人爬圌山。那時候古楞儼禪寺已被日寇燒毀,僅僅剩下斷垣殘壁。圌山塔也慘遭破壞,底座有一大窟窿,塔身磚塊剝落,只“報恩塔”三字清晰可見。
五峰山麓的紹隆禪寺也是著名的景點。寺內(nèi)有一塊近五平方米大的地方,每年都在微微隆起。這塊“活地”千年來都在長高,近年來長高的速度在加快,2011年就長高了8厘米。但關于“活地”長高的原因,爭論多年,至今還沒有定論。
大港方言既不是江淮官話,也不是吳語,恰好是兩種語系的過渡帶。因此大港方言既有江淮官語的大氣,也有吳語的呢喃。
譬如,東鄉(xiāng)方言有南京話的“乖乖隆滴咚”(吃驚的樣子)、“不作興”(不應該)、“厚篤篤的”(厚厚實實)、“黑漆麻烏”(非常黑),泰興話的“筲箕”(竹篾編的淘米籮)、“嬉戲”,也有蘇州話的“夯撥郎當”、“一塌刮子”(總共的意思)、“搞七捻三”(意思是搞七搞八,胡攪蠻纏)、“軋(ga)朋友”(交朋友或談戀愛的意思)等等。
大港方言語音的特點是:沒有翹舌音,多去聲;韻母a常常讀成ou,韻母u常常讀成u;聲母z、c、s有時讀成j、q、x。例如:“大”讀dou,“馬”讀mo,“豬”讀ju,“家住大山”說guo ju dou shan,“回家”說guo tie,與“鍋貼”的讀音相近。有一次,一家東鄉(xiāng)人外出旅游,在餐館就餐。正吃得興致勃勃的時候,小孩哭鬧起來,說wo yao guo tie(我要回家)。服務員微笑著對小孩說:“別哭,阿姨給你鍋貼?!辈灰粫?,服務員端來一盤鍋貼,全家人莫名其妙。經(jīng)過溝通,服務員才知道小孩兒是要回家,不是要鍋貼。可是小孩兒見了鍋貼,一聲也不哭了,大家都哈哈大笑。還有一次,一位姓朱的局長來到東鄉(xiāng),他客氣地說:“大家別叫我局長,就叫我老朱。”接待的人一肚子納悶:什呢豬長?老豬?連忙說:“不能叫老ju,要叫ju局長?!彪S行的人一臉無奈:“我們局長姓朱,怎么姓居啦?”
東鄉(xiāng)方言詞匯很豐富,也不乏幽默??湫『撼Uf“好得不得了”“呱呱二(讀e)老叫”;罵小孩兒常說“狗子嚼(讀jia)”“少年亡”“童(讀dong)子癆”“翻揚子江(讀gang)”;睡覺說“困覺(讀gao)”“挺尸”“挺尸仰亡(含貶義)”。表示時間的詞語有:今交(今天)、明交(明天)、后交(后天)、大(讀dou)后交(大后天),昨(zuo)娾(e)(昨天)、前娾(讀e)(前天),日里(白天)、晚(讀man)茶(讀zuo)時候(下午三點多鐘)、二(讀e)頓早飯時候(上午九點多鐘)。表示稱謂的詞語有的十分搞笑:小女孩,叫小丫(讀wo)頭(讀dei);妻子,叫么么(讀mo mo);老年婦女,叫老么頭(讀dei)子。表示疑問的詞語,也很特別,例如:什呢(什么)、怎呢辦(怎么辦)、做什呢(做什么)。
也有些詞語,外地人聽了莫名其妙。例如:嚼(jia)本身(胡說八道)、拈(nian)起來(撿起來)、岡嗓(吵架)、玩把戲(雜技)、猴(耍賴)。說地道的東鄉(xiāng)話,就連鎮(zhèn)江人也難全聽懂。兩個閨蜜打電話,丈夫在身旁也不知道說了些什么。“你今交什呢時候(hei)到家(guo)的?”“擦黑才上車子(chuozi)?!薄斑@么遲(zi)啊。”“到家(guo)黑漆麻烏的了?!薄耙梗ㄗxya)飯吃(讀qi)過啦?”“才端碗(讀duo wuo)?!薄癵e跳舞啦?”“還(讀a)跳呢,都困死了?!薄把蛉猓ㄗxyan yao)不要忘記(讀wang jin)放冰箱(讀xian)里頭(讀dei)”“曉得了。”
用東鄉(xiāng)話說年俗,也別有趣味。除夕,說“三十夜(ya)岡呢”,初一,說“初一日子”,“拜年”說“bie年”。元宵節(jié)上燈,舊時小孩兒提著兔子燈,到商店討蠟燭,唱道:“兔子燈,爬(讀bo)柜臺(dai),不把(給)蠟燭,不發(fā)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