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京市金陵中學 李納米
天邊烏云翻涌成濤浪,像在密謀著什么詭計,當這世間眾生昏睡時,那一雙銳利的眼,它看見了什么呢?
黑暗之中,這些凝望深淵的眼光會如燈光般引人前進,會如燭光般給人溫暖;當萬千眼光匯集于一處,便能驅(qū)散黑暗,迎來黎明。
“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當人們腐朽的思想如一團破棉絮,骯臟軟弱地鋪陳在魯迅面前時,他的眼光終于鑒出,原來學醫(yī)救不了中國啊。于是他把目標放置在了文學作品上,于是他將文章獻給“那在寂寞里奔馳的猛士,使他不憚于前驅(qū)”,于是他勇于成為那鐵屋子里最先醒來的一個,帶領(lǐng)大家沖破藩籬。他是成功的,他的眼光正刺在那人心病灶之處,刮骨以去毒。
可如果抗爭失敗了呢?如果前路過于坎坷,眼光投向的深淵深不可測,那我們至少得守住自己的心。
“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饣甫其糟而歠其釃?”漁父的引誘著實讓人迷惑,在這混濁的世間獨自保持清醒,實在寂寞??汕难酃饪匆娏俗约旱谋拘模悄敲醇儩?,始終相信這社會會往好的方向前行,于是他堅定自己的信念,不與小人同流合污。“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每一個“安能”都是“不能”,每一個問句都是一聲怒吼,這是屈原行動的寫照,亦是他那堅定的眼光所認可的一生。
當代亦不乏智者,他們的眼光能穿透娛樂的迷霧。周國平的《波茲曼的詛咒》,告誡人們不要娛樂至死,防止文化淪為滑稽的戲劇;王開嶺的《消逝的地平線》,喚起人們對“尊高、尚高、仰高”的敬意,表達對保護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訴求。我驚于他們眼光之高遠,同樣的世界在他們的眼中不是尋常的鋼鐵森林,他們的眼光能察覺人心的溫度,能探測人心的距離,能穿透歷史文化,能剖視時代萬象,更能照見未來的光景。
這無數(shù)道投向深淵的眼光,讓黑暗無處躲藏,讓我們不再畏懼。
點評
文章的標題頗具吸引力,作者在文中采用象征的手法,以“望向黑暗的眼光”表現(xiàn)了古往今來的智者形象,他們以高尚的人格和犀利的思想對抗社會中的污濁,并推動社會發(fā)展。文章事例豐富,過渡自然,且全文充滿一股激昂之情,既表現(xiàn)出作者對那些智者形象的贊美,也傳達出作者對更多“望向黑暗的眼光”的呼求。不過文章所舉事例大都中規(guī)中矩,作者可在這方面多下功夫,增加內(nèi)容新意。(張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