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紅許
這是一篇行走散文。
在行走中,我更關注文化元素。我覺得,沒有文化支撐的行走散文,必然顯得空洞、乏味、無趣。我不太喜歡從景物到景物的游記體散文。
在行走中,除了觀賞養(yǎng)眼的山水風景,還要善于去發(fā)現(xiàn)、挖掘豐富的歷史、文化、民俗等內涵,風景是相對靜態(tài)的,人文才是動態(tài)的、接續(xù)的、有溫度的。準備寫作時,對所獲取的素材要篩選、過濾,以便更好地為“我”的表達服務。
懷玉山坐落在贛東北,向東綿延至浙江,是信江與樂安江的分水嶺,是一座人文底蘊豐厚的山脈,蘊含哲學的、歷史的、宗教的、紅色的元素。在這篇《深山硯歌》散文中,我只選取了“硯文化”這一個元素。羅紋硯雖然不是“四大名硯”之一,但畢竟是“文房四寶”之一,由“硯”散開,可以顯現(xiàn)出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可以激發(fā)讀者對中華文化的自信,又何嘗不可以管中窺豹走近懷玉山呢?
寫行走散文,切忌寫成游記,切忌按行走線路鋪開。顯然“我”在哪里并不重要,讀者關心的、想了解的是根植于心的文化情結。用文化去謀篇,使排兵布陣的文化元素盡量呈現(xiàn)出帶有個性的東西來,在熟悉的陌生上多下功夫。
至于散文的語言,不說句句出彩,至少要保證某些句子要處理得新穎(記住,所有的處理都不能有悖于我們的表達),這與平時的閱讀、積累、觀察息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