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隼,李慶源,周志濤,關(guān)守海,巫兆國
(1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yī)院粵東醫(yī)院,廣東 梅州514000;2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yī)院,廣東 廣州510630)
肝細胞癌為臨床常見惡性腫瘤之一,具有起病隱匿、惡性程度高等特點。研究[1]表明,多數(shù)肝細胞癌患者確診時已處于中晚期,其中44.0%~90.2%合并門脈癌栓。門脈癌栓是影響腫瘤轉(zhuǎn)移、肝功能衰竭的關(guān)鍵,需盡早診治。既往臨床治療肝細胞癌合并門脈癌栓多以經(jīng)動脈化療栓塞 (TACE)為主,但存活率較低,且不良反應多[2]。近年來,載藥微球經(jīng)動脈化療栓塞 (DEB-TACE)廣泛應用于臨床上,屬于新型載藥栓塞系統(tǒng),可經(jīng)動脈將高劑量化療藥物輸入瘤體,延長藥物釋放時間,控制全身給藥所致的不良反應。I125放射性粒子植入技術(shù)在多種癌癥微創(chuàng)治療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可破壞腫瘤細胞DNA雙鏈,抑制腫瘤細胞增殖能力,但臨床對DEB-TACE聯(lián)合I125放射性粒子治療肝細胞癌合并門脈癌栓的效果仍存在爭議?;诖?,本研究探討DEB-TACE聯(lián)合I125放射性粒子治療肝細胞癌合并門脈癌栓的臨床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肝細胞癌合并門脈癌栓患者30例。納入標準:①符合 《肝細胞癌合并門靜脈癌栓多學科診治中國專家共識 (2018年版)》[3]中的診斷標準;②年齡18~70歲;③預期生存期≥3個月;④肝功能Child-Pugh分級為A、B級;⑤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肝功能分級為Child-Pugh C級;②合并嚴重心、腎、肺臟器疾病;③存在活動性感染;④存在頑固性大量腹水。30例患者根據(jù)治療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 (n=15)和研究組 (n=15)。對照組中,男10例,女5例;年齡18~70歲,平均(48.62±10.24) 歲; 肝功能 Child-Pugh分級: A 級 11例, B級4例。研究組中,男9例,女6例;年齡19~69歲,平均(48.71±10.18) 歲; 肝功能 Child-Pugh分級: A 級 10例, B級5例。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1.2 方法對照組采用DEB-TACE治療,栓塞材料包括載藥微球 (HePasPhere,美國BioSPhere公司生產(chǎn))、適量空白微球、明膠海綿顆粒等;阿霉素 (海正輝瑞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3021980)。步驟:常規(guī)消毒,經(jīng)Seldinger法行股動脈穿刺,導絲置入。完成穿刺后,行診斷性肝動脈造影,觀察腫瘤位置、大小、形態(tài)等。X線下于靶血管處放置導管,經(jīng)導管注射化療藥物、栓塞劑。以25 mg載藥微球、40 mg阿霉素混合,采用脈沖式注射法緩慢將混合液注入腫瘤供血動脈進行栓塞。針對仍存在的腫瘤供血,以適量空白微球、明膠海綿顆粒等栓塞,直至腫瘤分支血供基本消失。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chǔ)上于DEB-TACE術(shù)后2周內(nèi)復查肝腎功能、血常規(guī)等,行I125放射性粒子植入術(shù),采用密封籽源I125放射性粒子,活度0.6 mCi,平均能量27~35 keV,穿透半徑1.7 cm。步驟:取平臥位,持續(xù)心電監(jiān)護,CT下定位病灶,明確進針點、進針方向及深度。局部浸潤麻醉,以逐步進針法,在病灶內(nèi)刺入18G植入針。確保進針點位置恰當,植入放射性粒子。拔除穿刺針,CT復掃,排除氣胸、出血等并發(fā)癥,局部消毒,包扎。
1.3 觀察指標①治療后3個月評估兩組患者的近期療效,判定標準[4]:完全緩解 (CR):治療后腫瘤消失,且維持時間≥4周;部分緩解 (PR):治療后腫瘤體積縮小≥30%,且維持時間≥4周;穩(wěn)定 (SD):治療后腫瘤體積縮?。?0%,或增加<20%;進展 (PD):腫瘤體積增大≥20%,或出現(xiàn)新病灶??陀^反應率 =(CR例數(shù) +PR例數(shù))/總例數(shù) ×100%。②比較兩組的1年生存率及中位生存期 (OS)、疾病無復發(fā)生存時間(TTP)。③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期間的不良反應情況。
1.4 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行χ2檢驗,計量資料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近期療效研究組的客觀反應率 66.67%,高于對照組的26.67% (P<0.05)。 見表 1。
表1 兩組的近期療效比較 [n,n(%)]
2.2 1年生存率、OS、TTP研究組的 1年生存率為 53.33%,高于對照組的13.33% (P<0.05)。 研究組的OS、TTP均長于對照組 (P<0.05)。 見表 2。
表2 兩組的1年生存率、OS、TTP比較 [n (%),±s]
表2 兩組的1年生存率、OS、TTP比較 [n (%),±s]
組別 n 1年生存 O S (d) T T P (d)研究組 1 5 8 (5 3.3 3) 2 5 3.3 2±3 1.2 5 1 2 3.6 2±1 8.5 0對照組 1 5 2 (1 3.3 3) 1 8 8.5 2±6.5 8 7 9.5 9±8.6 6 χ 2 /t 5.4 0 0 7.8 5 9 8.3 4 8 P 0.0 2 0 0.0 0 0 0.0 0 0
2.3 不良反應兩組的腹腔感染、腹痛、肝腎功能損傷、出血發(fā)生率比較無顯著差異 (P>0.05),且兩組均未出現(xiàn)嚴重手足皮膚反應、膽道損傷等現(xiàn)象。見表3。
表3 兩組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 [n(%)]
目前臨床尚未明確肝細胞癌合并門脈癌栓具體發(fā)病機制,考慮為多環(huán)節(jié)、多因素參與的復雜過程,是機體、癌細胞、微環(huán)境共同作用的結(jié)果[5]。臨床治療無法手術(shù)的肝細胞癌合并門脈癌栓多以TACE為主,但療效有限,且全身不良反應多。近年來,臨床推薦DEB-TACE作為新型局部治療方法應用于肝細胞癌合并門脈癌栓的治療,可將高劑量化療藥物直接輸入瘤體,促使藥物釋放時間延長,提升局部藥物濃度,避免因化療藥物進入全身血液循環(huán)引發(fā)較多不良反應,但部分患者單純采用DEB-TACE效果仍欠佳,生存率較低。而I125放射性粒子在多種腫瘤微創(chuàng)治療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其釋放的能量可破壞腫瘤細胞DNA,最大限度損傷腫瘤細胞,且不會影響周圍正常組織,能控制腫瘤繼續(xù)增大、復發(fā)轉(zhuǎn)移[6]。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研究組治療后客觀反應率高于對照組,表明DEB-TACE聯(lián)合I125放射性粒子可提升近期療效,改善腫瘤細胞控制效果。分析原因在于,DEB-TACE可提升局部藥物濃度,延長藥物對腫瘤細胞持續(xù)作用時間,且經(jīng)I125放射性粒子釋放能量,破壞腫瘤細胞DNA雙鏈,使腫瘤細胞喪失增殖能力,達到控制腫瘤目的。本研究結(jié)果亦顯示,研究組的1年生存率顯著高于對照組,且OS、TTP明顯長于對照組,表明DEB-TACE聯(lián)合I125放射性粒子治療切實有效。此外,兩組不良反應程度均較輕,且發(fā)生率無明顯差異,表明兩種方案的安全性均較高。
綜上所述,DEB-TACE聯(lián)合I125放射性粒子對肝細胞癌合并門脈癌栓的近期療效理想,可延長OS、TTP,不良反應少。
(責任編輯:何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