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第二屆“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正式揭曉,九大領域50位青年科學家每人將在未來5年內獲得騰訊基金會總計300萬元人民幣獎金,并且可以自由支配獎金的使用。其中數(shù)學物理學領域6人,生命科學領域5人,天文和地學領域6人,化學新材料領域5人,信息電子領域6人,能源環(huán)保領域6人,先進制造領域5人,交通建筑領域5人,前沿交叉領域6人。
作為國內首個由互聯(lián)網企業(yè)設立的科技公益項目,“科學探索獎”于2018年由馬化騰攜手饒毅、楊振寧、施一公、潘建偉等知名科學家共同發(fā)起。獎項面向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領域,支持在中國內地和港澳地區(qū)全職工作的、45周歲及以下青年科技工作者,每年評選產生50位獲獎人。
據(jù)介紹,“科學探索獎”希望通過激勵青年科技工作者,助力我國原始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升。騰訊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zhí)行官、騰訊基金會發(fā)起人馬化騰表示:“我們非常期待‘科學探索獎’可以長期支持一大批優(yōu)秀的青年科學家潛心探索、獻身科研,希望將來在他們當中誕生科學大家,為國家的科技事業(yè)做出突破性的貢獻?!?/p>
第二屆“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中,有48人擁有教授或同級職稱,38人有海外一流高校、研究機構學習或工作的經歷?!翱茖W探索獎”的評審“英雄不問出處”,50名獲獎人中既有國家級獎項的獲得者,也有多人此前沒有獲得過其他知名獎項。
鼓勵女性科學家和年輕科學家的發(fā)展是“科學探索獎”的特色?!巴葪l件下,更年輕者勝出。”最終50位獲獎人的平均年齡不到40歲,其中女性5位,35歲及以下獲獎人6位,最年輕的獲獎者僅30歲,她就是來自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的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黃芊芊。
黃芊芊的主要研究方向為后摩爾時代超低功耗微納電子器件及其在邏輯電路、新型計算等領域的應用。2006年,她考取了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微電子學系。本科畢業(yè)后,她沒有選擇出國留學,而是繼續(xù)留在北京大學深造。5年時間,黃芊芊順利獲得了北京大學理學博士學位。讀博士期間,她綜合素質排名第一,先后獲得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學術新人獎、北京大學學術十杰、北京市優(yōu)秀畢業(yè)生、中國電子學會優(yōu)秀博士論文等多項獎勵和榮譽。
2017年,黃芊芊正式入職北京大學,并入選“未來女科學家計劃”獎項。2018年獲國家優(yōu)青項目資助;2020年獲中國電子學會優(yōu)秀科技工作者榮譽稱號和2020年度“求是杰出青年學者獎”。除此之外,她還獲得了“2019 I E E E Electron Devices Society Early Career Award”,以表彰她在超低功耗微納電子新原理器件等方面的出色工作。
對于女性比例仍然較少的情況,騰訊公司副總裁、“科學探索獎”項目負責人表示,“評委和發(fā)起人很多在歐美國家工作生活過,對女性的支持是根植在頭腦里的。獲獎比例是客觀反映了女性科學家在(一些領軍的核心)科研領域(做出成就)的比例。我們希望女性科學家比例能逐年增加,但這不是—蹴而就(的事)?!?/p>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也是“科學探索獎”首次對港澳地區(qū)放開申請,港澳地區(qū)共有59人申報,最終3人獲獎,他們分別來自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和香港城市大學。
“科學探索獎”聯(lián)合發(fā)起人、首都醫(yī)科大學校長饒毅表示:“我們選拔出的這些年輕人,我相信有相當一部分,未來能夠脫穎而出。我們的工作,對科技人才的培養(yǎng)有著非常長遠的意義?!?/p>
“騰訊發(fā)起和支持‘科學探索獎’,為青年科學家提供更好的條件,就是希望鼓勵他們投身基礎科學,面向未來,自由探索,以實現(xiàn)更多‘從0到1’的突破?!薄翱茖W探索獎”項目負責人表示。
從兩年間“科學探索獎”100名獲獎科學家分布來看,基本體現(xiàn)了目前我國高校和科研機構的整體實力。中國科學院和北京大學以17人位居第一,清華大學以16人位居第三,三家單位合計剛好50人,占據(jù)了獲獎者的“半壁江山”。不過,今年,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的獲獎人數(shù)顯著減少,非高校系統(tǒng)增多。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以6名獲獎者僅位居北清兩大名校之后,可謂實力強勁;南京大學和南方科技大學各3人獲獎并列第五,超越以往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為近年來罕見;復旦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廈門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天津大學、東南大學、西南交通大學各有2名獲獎者;其他14所高校各有1人獲獎。
對比兩年來的獲獎情況,除中國科學院以外,獲獎者所在單位仍以雙一流高校為主。然而,讓人感到驚喜的是,南方科技大學、西南交通大學、中國礦業(yè)大學、山西大學、四川農業(yè)大學和海軍工程大學近年來發(fā)展快速,在各項榜單上不斷提升。
今年的獲獎者來自34個科研單位,去年僅26個。在本屆獲獎名單上,北京高壓科學研究中心、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江蘇省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城建設計發(fā)展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各有1人入選,去年中國石油有1人入選。
“科學探索獎”的提名分專家推薦和自行申報兩種方式。自行申報的青年科學家也越來越獲得評審認可。今年50人中自行申報的有14人,與去年相比翻了一番。“科學探索獎”委員會鼓勵青年科學家自薦,獲得三個教授級別的人推薦,就可申報。
據(jù)介紹,2020年“科學探索獎”總共收到1200多位青年科學家的申報材料,經過初篩、初審、復審、終審四輪評審,產生最終獲獎名單,申報人與獲獎人比例約為25∶1。
2020年,在獎項的提名、推薦、評審過程中,超過800名“兩院院士”參與其中,僅在提名推薦階段,就有13位諾貝爾獎、圖靈獎、菲爾茲獎得主,和100多位發(fā)達國家的院士參與,數(shù)量和2019年相比有很大增幅,體現(xiàn)了獎項專業(yè)性和權威性的提升。
“我們在評審全過程中嚴格執(zhí)行了回避原則,在已有的師生、親屬、項目、商業(yè)合作等回避關系基礎上,今年進一步將同單位、提名、推薦也納入了回避關系?!薄翱茖W探索獎”項目負責人介紹道。
獎項秘書組提供了一組數(shù)據(jù):在今年同行評審階段,執(zhí)行了250多人次回避,復審階段執(zhí)行了140人次回避,終審階段執(zhí)行了67人次回避。評委隊伍因此大為擴張,評委從去年的60多位增加到近100位。
此外,“科學探索獎”還設立了“斷開式評審”的機制,在初篩、初審、復審和終審四個環(huán)節(jié)中,初審環(huán)節(jié)由完全不同于評委的另外一批“小同行專家”完成,以避免同一批評委“一評到底”?!靶⊥袑<摇钡臄?shù)量,從去年的近300位增加到近500位。
受疫情影響,海外答辯人和評委今年只能以線上方式參與,這也讓今年的終審變得格外復雜,包括視頻展示在內,還有評委用于確認的手機電子簽名、為回避制度設置的線上等候室……一切新技術的采用都是為了一個目的:充分交流、合規(guī)有序。
“科學探索獎”監(jiān)督委員會委員葛明表示:“我們在終審現(xiàn)場的各個領域都去觀摩監(jiān)督,履行我們的職責。看到工作人員在時間控制、事前提醒、回避制度等各個方面都做得很出色,參加評審的委員與候選人都嚴格遵守規(guī)定與規(guī)則;科學探索獎要站得高,立得住,不僅要有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和領先的學術價值,評審工作也要合法合規(guī),這是獎項能辦好的根本保證,也是監(jiān)督委員會的基本職責?!?/p>
“科學探索獎”聯(lián)合發(fā)起人、南方科技大學校長陳十一說,“‘科學探索獎’正在不斷釋放出自己的吸引力,在流程和標準上也越來越和國際標準靠攏,專業(yè)和嚴謹是‘科學探索獎’要一直保持下去的特色?!?/p>
“我們將持續(xù)投入,且沒有任何商業(yè)訴求。希望有越來越多青年科研人才能夠受到獎項鼓舞,心無旁騖,潛心研究。”騰訊基金會負責人表示,騰訊基金會先期為“科學探索獎”投入的10億元人民幣將采用企業(yè)投入、公益運作的方式,不求商業(yè)回報。
未來,“科學探索獎”將為青年科學家搭建跨學科互動交流的平臺,還將舉辦重大主題的學術報告會、研討會。受資助期間,獲獎人還將按要求向評審委員會定期提交年度科研進展報告,并擔任科學傳播大使,定期出席必要的公益活動和科普活動。
據(jù)介紹,2020年“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將于11月14日在北京舉行。屆時,50位獲獎人將公開亮相,眾多國內外科學家代表也將應邀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