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賓
過年了,相信不少人都碰到過“親戚家的熊孩子”。我想到一個小故事,一名網(wǎng)友親戚家的小孩兒把礦泉水倒到了她家的鋼琴上,說是要洗鋼琴。孩子的家長不但沒有批評教育孩子,反而推卸責任:“孩子嘛,不懂事,他也是好心呀……”網(wǎng)友想了想,臨走時給孩子包了個紅包,對他說“謝謝幫姐姐洗鋼琴”。后來,這孩子在商場用可樂洗了一架價值68萬元的佩卓夫三角鋼琴……
這不過是個讓大家會心一笑的小故事。但不可否認的是,很多家長在教育下一代時,過分地強調“批評的限度”,為的是不傷及兒女的“自尊心”,保護孩子獨特的個性。但實際上,自尊心和個性并不是保護得當就會擁有,而是源自他人對一個人所作所為的評判和尊重。
從“家風”的角度討論這事兒也很有意義。當我們說“家風”時,首先應該考慮到,那個“家”與當下的“家”已有很大不同。且不說太久遠的事情,就是在我出生的20世紀80年代初,其時的家庭狀況也比現(xiàn)在復雜得多。所謂“家風”的培養(yǎng),很大一個主題就是培養(yǎng)孩子與家庭成員——特別是兄弟姐妹——之間的良好關系。
一個家庭仿佛一個微觀的社會環(huán)境。在眾多的家庭成員之間,一個孩子學會了如何在“關系”的范疇中處理有關個人品行方面的問題,如“善良”“妥協(xié)”“責任”“理解”。比如姐姐想拿大個兒的蘋果,母親會告訴她:“妹妹歲數(shù)小,搶不過你,和她比你是強者,你應該讓著妹妹。”某一天,妹妹又心安理得地搶奪姐姐的蘋果時,母親會說:“姐姐已經(jīng)讓了你好多次,你不能永遠占便宜,也要懂得照顧姐姐?!敝T如此類的細節(jié),在她們成年后,也許都會形成某種同情心和自我有限性的觀念,讓她們領悟到,有一些道理會隨不同的情勢而變化,很多美好的情感是在變通中得以實現(xiàn)。她們會擁有一種更加智慧的倫理態(tài)度。
80年代中期之后,獨生子女成為主體,從前的那種家庭環(huán)境雖沒有徹底解體,但畢竟,狹小的家庭空間內,有關一個人自處的那些品格得到強化,更有甚者,個人的品格被等同于個人尊嚴的嚴格保護。當一個孩子面對另一個同齡人的責罵,就被家長放大為侮辱了孩子“個性”,于是教導孩子強勢反擊,卻忘了,所謂“個性”也只是在相互協(xié)調中漸漸形成的,如果沒有后者的糾偏,“個性”就會變成唯我獨尊的個人意志論。
家風的內涵當然有眾多,有一些未必需要在成員的關聯(lián)中形成;但確實,即便是獨生子女,如果在一種重視關聯(lián)的家庭環(huán)境中長大,其形成的個人風格和個人風度,會決定他未來在社會上的精神樣貌。這眾多個體,最終也會匯入時代中,形成一個社會的較長時期的文明特征。
我們今天重談家風,并不意味著要毫無條件地恢復中華傳統(tǒng)中的家庭倫理,所謂“家族道統(tǒng),長幼秩序”,在這個時代理應獲得新的內涵,接受現(xiàn)代文明的洗禮,否則,恢復它們就沒有意義,甚至貽害無窮。
對于家,我們每個人都有著深厚豐富的情感。我們平日里也許缺少時間去體驗它,但還是要努力去融入家的氛圍,去感受家的溫暖,去體悟家風的妙處。每年的春節(jié)假期,闔家團聚,正是恰當?shù)臋C會。辛苦工作了一年,留出時間,不僅讓自己的身心獲得休息,也應靜下來傾聽家人的心事,傾聽上一輩和下一輩的點滴故事。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那個看起來抽象的家風會變得具體而真切,緩慢而悠長地融匯到我們生活的洪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