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德強 趙 君 葉 虎
由于食物趨于精細,人類頜骨逐漸退化,牙齒萌出空間不足,導致智齒的阻生[1-2],口腔門診工作中,下頜水平阻生齒在口腔門診中較為常見且拔除難度偏高,患者術后腫痛、張口受限等并發(fā)癥的機率較高。合肥市口腔醫(yī)院口腔外科門診采用45°高速渦輪機T形截冠法拔除下頜水平阻生齒取得了較好的治療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在合肥市口腔醫(yī)院口腔外科門診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就診的需要拔除雙側下頜水平阻生齒的患者30例,雙側阻生齒的情況基本相似,年齡18~38歲,平均(25.23±3.12)歲;男性18例,女性12例。拔除阻生齒時一側采用T形截冠法(試驗組),對側則采用2段式橫斷牙冠法(對照組),試驗組和對照組拔牙操作均由同一醫(yī)師完成。
1.2 納入標準 ①無基礎疾病者;②無藥物過敏史者;③口腔局部無炎癥或疼痛癥狀,且患者依從性好者;④患者術前均需攝X線片,并簽署阻生齒拔除知情同意書。
1.3 方法
1.3.1 試驗組(T形截冠法) 碘伏消毒相應區(qū)域后,用2%利多卡因(含腎上腺素)行下牙槽神經(jīng)阻滯麻醉,磨牙后區(qū)及頰側局部加浸潤麻醉。待麻醉顯效后,借助X線片于下頜水平阻生齒的上方偏頰側行牙齦切開,暴露牙冠,用45°高速渦輪機(寧波信遠齒科器械有限公司,生產(chǎn)批號:FGO702LL1902)于水平阻生齒近牙頸部將牙冠作頰舌向及近遠中向切割[3],完成T形分割,然后牙冠頰舌側互為支點挺松并取出。待牙冠全部取出后,清理切割破碎的牙體及肉芽組織,再行拔除牙根。見圖1。
圖1 T形截冠典型病例
注:A為拔牙前全景片,B為牙冠頰舌向切割,C為牙冠近遠中向切割,D為拔出的患牙
1.3.2 對照組(2段式橫斷牙冠法) 消毒麻醉同T形截冠法,設計常規(guī)的角型瓣切口,去除覆蓋阻生齒的骨組織,盡可能的暴露牙冠,高速渦輪機呈45°于牙頸部頰舌向斜形截斷牙體,如頰舌側對牙冠還有阻力,可再去除靠近鄰牙部分頰側骨組織,以順利取出牙冠,再行拔除牙根。
1.3.3 術后處理 兩組術后均需清除拔牙窩內(nèi)殘留的碎骨片、牙體碎片以及炎性肉芽組織,清除徹底后,放置碘仿明膠海綿,縫合創(chuàng)口咬緊紗布,交代醫(yī)囑后離院。就診當日開始服用頭孢丙烯片(揚子江藥業(yè),生產(chǎn)批號:17113011,規(guī)格:0.25 克×10片)和奧硝唑(湖南九典制藥,生產(chǎn)批號:171001,規(guī)格:0.25克×24片),1次2粒,每天2次,連續(xù)服用3 d。1周復診拆線,不適隨診。
1.4 觀察指標
1.4.1 拔牙時間 分離牙齦開始至患者離開牙椅所用的時間(min)。
1.4.2 牙槽窩受損度 評估牙槽窩的頰側、舌側、近中及底部4面受損情況,損傷1面計1分。
1.4.3 術后并發(fā)癥 張口受限度[4]:大張口時,上下2個中切牙切端之間的距離≥2.5cm 為不受限,計0分;2.0 cm~為輕度受限張口度,計1分;1.0 cm~為中度受限張口度,計2分;<1.0 cm 為重度受限張口度,計3分。術后腫脹[4]:術后無腫脹,計0分;術后輕微腫脹,不影響進食生活,計1分;術后腫脹明顯,服用抗菌藥物后消退,計2分;術后腫脹明顯,服用抗菌藥物后仍明顯,影響患者進食生活,計3分。術后疼痛[5]:按照患者主訴的疼痛程度進行評判,無明顯疼痛,計0分;疼痛尚可忍受,不需服用止疼藥,計1分;疼痛不能忍受,服用止疼藥能緩解,計2分;服用止疼藥后仍難以緩解,需去醫(yī)院就診,計3分。
1.4.4 術后第2磨牙不適反應 術后7 d復診時,觀察兩組第2磨牙的溫度敏感、叩痛及松動度等不良反應。溫度敏感測試:使用牙椅上三槍冷水刺激下頜第2磨牙遠中,出現(xiàn)一過性刺激為溫度敏感陽性;叩痛測試:鑷子柄叩擊下頜第2磨牙,出現(xiàn)叩痛即為陽性;松動度測試:鑷子尖抵住第2磨牙溝窩處晃動,出現(xiàn)頰舌向或者近遠中向松動>0.5 cm即為松動。
2.1 兩組拔牙時間、牙槽窩受損度及術后并發(fā)癥比較 試驗組拔牙時間少于對照組,牙槽窩受損度、術后張口受限度、腫脹程度及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術后1周第2磨牙不適情況比較 術后1周,試驗組下頜第2磨牙的溫度敏感陽性率、叩痛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第2磨牙松動兩組無明顯區(qū)別,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1周第2磨牙不適情況比較[例(%)]
隨著胡開進[6]提出微創(chuàng)拔牙的概念,口腔門診陸續(xù)出現(xiàn)各種微創(chuàng)拔牙方法,如渦輪鉆法、超聲骨刀法,在臨床上,渦輪鉆法應用最為廣泛。傳統(tǒng)的渦輪鉆法在橫向截斷牙冠增隙后拔除阻生齒,有時仍難以在有限的空間內(nèi)取出水平阻生的牙冠,需要再去除部分靠近鄰牙的頰側骨組織來增大牙冠脫位間隙[7],去骨量大,拔牙時間增長,增加了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的風險。
本研究中,阻生齒拔除時一側運用傳統(tǒng)的2段式橫斷牙冠法,另一側則采用T形截冠法。T形截冠法切割范圍主要在牙齒內(nèi)部,通過將牙冠T形切割來解除鄰牙和牙槽骨阻力,盡可能的保持原有牙槽窩形態(tài)及頰舌側的牙槽骨高度,減少第2磨牙的遠中牙槽骨的破壞[8],維持牙周組織的健康[9],同時有利于保護牙齦軟組織的形態(tài)。試驗組患者術后1周鄰牙溫度敏感陽性及叩痛的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考慮對照組在去除頰側骨組織的同時降低了第2磨牙遠中牙槽骨的高度,既增加了局部創(chuàng)傷,加重了術后反應,也容易導致術后牙齦退縮,顯露第2磨牙根面,出現(xiàn)敏感和叩痛癥狀,與劉軍平等[10]研究結果一致。牙槽骨局部喪失,術后炎癥反應等會導致第2磨牙暫時松動,隨著炎癥等反應被控制,兩組術后1周鄰牙松動表現(xiàn)無明顯差異。本研究發(fā)現(xiàn),試驗組拔牙時間較對照組短,拔牙窩受損度、術后腫脹程度、疼痛及張口受限度得分低于對照組,提示T形截冠法拔除水平阻生齒能縮短拔牙時間,提高牙槽窩完整度,有效減輕患者術后腫脹、疼痛及張口受限度。T形截冠法在阻生牙內(nèi)部操作,無需翻較大的瓣,切口較小,既避免了在橫斷牙冠的過程中頰側齦瓣被卷入高速車針引發(fā)軟組織的損傷;又避免了損傷牙槽窩及去骨過程中高速車針對骨小梁結構的破壞,造成的術后出血、腫脹及疼痛等不適癥狀[11]。劉曉波等[12]研究發(fā)現(xiàn),T形截冠法減少了手術時間和創(chuàng)傷,術后并發(fā)癥較輕,有利于減輕患者的恐懼感,提高了患者對微創(chuàng)拔牙手術的認同和對醫(yī)師的信任度。
T形截冠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切割牙體的時候,車針不易控制深度和寬度,容易超出牙體范圍,損傷牙槽窩底部及舌側,造成出血及舌神經(jīng)損傷;患者配合欠佳的時候,截斷牙體時造成牙冠近中部分過小,增大了取出牙根部分的難度;完全骨埋伏的阻生齒拔除時去骨較多,術后腫痛及鄰牙反應與對照組相比無明顯減輕;另外,本研究時間較短,病例的樣本量偏少,需延長研究病例的術后隨訪時間、加大病例樣本量等才能進一步的深入研究。
綜上所述,拔除下頜水平阻生齒使用45°高速渦輪機對牙冠進行T形分割,能夠縮短拔牙時間和牙槽窩受損程度,更好地改善患者術后腫痛及張口受限程度,降低對第2磨牙造成的不適影響,值得在臨床工作中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