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廣
【摘要】目的:對比2種手術方法對原發(fā)性翼狀胬肉患者干眼癥的影響,研究手術安全性問題。方法:選取我院2018年3-2019年6月140例翼狀胬肉手術患者,根據(jù)治療方法的不同,將其均分實驗組、對比組,實驗組利用翼狀胬肉切除術聯(lián)合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術治療,對比組僅利用翼狀胬肉切除術治療,比較兩組治療效果、術后干眼癥發(fā)病率,分析患者眼干癥狀。結果:實驗組干眼癥發(fā)病率4.29%,對比組干眼癥發(fā)病率15.71%,兩組淚膜破裂時間、角膜熒光著色值、淚液分泌實驗指標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原發(fā)性翼狀胬肉患者在接受手術時,會造成患者出現(xiàn)較為嚴重的干眼癥,主要由于手術對患者角膜、結膜存在破壞性,對所選翼狀胬肉手術患者同時利用切除術與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手術治療效果顯著,干眼癥得到有效減少,值得臨床應用。
【關鍵詞】翼狀胬肉手術;翼狀胬肉切除術;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術
【中圖分類號】R777.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20)03-120-01
翼狀胬肉手術是治療原發(fā)性翼狀胬肉的主要手術術式,能夠徹底切除患者的病灶,但在手術過程中,患者的手術治療壓力較高,主要體現(xiàn)在患者手術治療過程中。對患者角膜、結膜的破壞較為嚴重[1]。利用翼狀胬肉切除術治療,能夠明確改善患者的眼部健康,但患者術后干眼癥的發(fā)病率高,對患者的術后生活質量影響較大,如不能及時干預,則容易造成患者術后長期干眼癥的發(fā)病。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術的應用價值在于,能夠提高患者治療效果的同時,幫助患者術后進行角膜、結膜的修復與治療[2]。減少患者由于手術造成的干眼癥。本文對所選原發(fā)性翼狀胬肉患者開展不同類型手術,分析不同手術下患者的治療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我院2018年1-12月122例翼狀胬肉手術患者,隨機分實驗組、對比組,70例/組。實驗組男30例,女31例,年齡36~58歲,平均年齡(44.47±9.27)歲,病程1~9年,平均病程(5.31±4.78)年。對比組男31例,女30例,年齡38~58歲,平均年齡(45.45±8.73)歲,病程2~9年,平均病程(6.74±2.86)年?;颊呔栽竻⑴c實驗,排除實驗手術無法耐受患者,排除中途退出實驗患者,排除無法配合治療或未簽署同意書患者,兩組基線資料無統(tǒng)計學意義,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實驗組利用翼狀胬肉切除術聯(lián)合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術治療,對比組僅利用翼狀胬肉切除術治療。
翼狀胬肉切除術:在患者手術前對患者進行生命體征檢測,并檢驗患者是否存在角膜炎、結膜炎,待患者眼球狀態(tài)允許為患者開展手術治療,利用顯微鏡對患者病灶進行觀察,利用浸潤麻醉方式開展手術麻醉。藥物選擇利多卡因0.5ml,腎上腺素3滴。待患者治療壓力下降后,利用有齒鑷子將患者的翼狀胬肉進行頭部夾取,將頭部前0.5mm處將角膜切開,直至彈力層,將病灶位置進行切除,并確保無組織存留,縫合患者的鞏膜、角膜,常規(guī)術后感染預防處理。
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術:根據(jù)患者鞏膜的暴露面積選擇角膜緣干細胞的移植片切取,需要保證移植片大于移植區(qū)1mm左右,對鞏膜的裸區(qū)進行全面的覆蓋,將移植片平鋪在鞏膜裸區(qū)上,利用10-0尼龍線進行間斷縫合,確保移植片能夠穩(wěn)定固定在鞏膜裸區(qū)上,同時縫合移植片取材區(qū),確保手術安全、順利開展。
1.3 療效判定
對比兩組干眼癥發(fā)病率=發(fā)病例數(shù)/總數(shù)*100%。對比兩組淚膜破裂時間、角膜熒光著色值、淚液分泌實驗等指標差異。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數(shù)據(jù)均采取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資料:淚膜破裂時間、角膜熒光著色值、淚液分泌實驗指標,均數(shù)±標準差(x±s),t檢驗,計數(shù)資料:干眼癥發(fā)病率,率(%),χ2檢驗,P<0.05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實驗組干眼癥發(fā)病3例,發(fā)病率4.29%,對比組干眼癥發(fā)病11例,發(fā)生率15.71%,兩組淚膜破裂時間、角膜熒光著色值、淚液分泌實驗指標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翼狀胬肉切除手術是針對原發(fā)性翼狀胬肉開展的治療手段,翼狀胬肉在臨床上較為常見,主要癥狀表現(xiàn)為患者瞼裂部為出現(xiàn)球結膜、結膜下組織變性、肥厚、增生等癥狀,增生等疾病隨進展逐步出現(xiàn)角膜內(nèi)生長情況,翼狀胬肉形態(tài)屬于三角形,翼狀形態(tài)特點顯著,因此被稱為翼狀胬肉[3]。
翼狀胬肉的發(fā)病原因相對復雜,多與患者長期存在慢性炎癥刺激、免疫遺傳因素有較大的關聯(lián)。隨患者癥狀不斷變化,患者的視力也會受到影響。手術切除是治療翼狀胬肉的關鍵措施。翼狀胬肉切除術在操作過程中,會破壞患者的結膜、角膜組織,術后雖然能夠得到有效的恢復,但破壞的結膜、角膜組織也無法達到徹底的康復,患者在術后較常出現(xiàn)干眼癥[4]。
干眼癥是指患者的淚膜破裂時間過短,無法保證角膜、結膜乃至眼球的濕潤,并增加患者角膜上皮受損程度。干眼癥會增加患者的治療壓力,在術后會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嚴重時甚至增加患者的視力問題。為減少患者干眼癥的影響,臨床主要為患者開展藥物滴眼治療,但效果相對較差,且停止用藥后患者的干眼癥隨之復發(fā)。針對干眼癥的發(fā)病原因,臨床將手術治療進行改革,在切除手術治療基礎上,加用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術。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術能夠對患者因結膜缺損造成裸露的鞏膜進行補充,避免鞏膜裸露和角膜損傷對患者眼球濕潤度的影響,改善患者術后干眼癥的治療效果。
本文對所選患者分別開展兩種手術術式,其中利用翼狀胬肉切除術聯(lián)合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術治療的患者術后治療效果得到明顯提高,干眼癥發(fā)病率降低,淚膜破裂時間等得到有效改善,值得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1] 史先基,楊靜.分析兩種手術方式在原發(fā)性翼狀胬肉手術中引起干眼癥的臨床效果[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9,19(22):98-99.
[2] 雍智謀,管小丹,呂濤.翼狀胬肉切除聯(lián)合羊膜移植術對患者淚膜功能的影響[J].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2018,17(17):1903-1905.
[3] 黃海,楊秋艷,楊甜,任旋,譚成.翼狀胬肉切除聯(lián)合不同移植術式后干眼癥的臨床觀察[J].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17,11(07):17-19.
[4] 范偉杰,趙峰,趙貴陽,劉洋.兩種手術方式在原發(fā)性翼狀胬肉手術中引起干眼癥的臨床分析[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6,14(36):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