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明
【摘要】目的:探討中醫(yī)內科治療偏頭痛的臨床效果。方法:接收在我院患有偏頭痛患者一共有106例, 隨機分為治療組、對照組;運用西醫(yī)方式對對照組患者實施治療, 運用中醫(yī)內科方式對治療組患者實施治療,并針對兩組患者治療效果進行對比。結果:治療組患者臨床治療的有效率比對照組明顯較好 (P <0.05);治療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P <0.05) 。結論:對偏頭痛患者采取中醫(yī)內科治療的效果可靠,不良反應相對較少, 具有臨床推廣價值。
【關鍵詞】中醫(yī)內科;偏頭痛;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R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20)03-084-01
目前,偏頭痛在臨床治療尚沒有完全治愈的方法,主要采取控制以及緩解疼痛,然而根據(jù)不同病情相對給予控制的方式較為完善?,F(xiàn)將我院中醫(yī)內科治療偏頭痛取得明顯效果的情況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106例偏頭疼患者,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53例。治療組女性患者30例,男性患者23例,年齡18~39歲,平均為 (30.4±2.3) 歲,病程在1~2年,平均為 (1.2±0.4) 年;對照組男25例,女28例,年齡20~41歲,,平均為 (31.8±3.5) 歲,病程1~3年,平均為 (1.5±0.5) 年。
1.2 臨床方法
對照組對患者采取西醫(yī)治療,西比靈5 mg, 采取口服方式, 每日1次, 持續(xù)服用2~3個月。治療組對患者采取中醫(yī)內科治療,其中包括以下幾點:
1.2.1 瘀血阻絡型
痛有定處,疼痛呈針刺樣,常伴有面色黯而無華,肌膚甲錯,其舌質多黯紅,可見瘀斑或瘀點,或見舌下絡脈色青迂曲;其脈多見沉弦。方用川芎10 g、白芍10 g、郁金10 g、白芷10 g、丹參20 g、三七3 g、葛根20 g、桃仁10 g、赤芍10 g。
1.2.2 肝陽上亢型
焦躁易怒,同時伴有嘔吐、夜臥不安以及面紅等。舌紅,苔薄黃,脈弦有力。采取平肝潛陽以及清熱止痛進行治療。方用天麻鉤藤飲加減,其中天麻20 g、川牛膝15 g、石決明15 g、鉤藤15 g、桑寄生9 g、益母草9 g、地龍10 g、黃苓10 g、梔子10 g。
1.2.3 肝腎陰虧型
頭部疼痛晝輕夜重,亦可見重于過勞疲憊,伴有腰膝酸軟以及口干、舌紅少苔、脈弦細而弱, 主要采取滋補肝腎,方用杞菊地黃湯加減:枸杞子15 g、生地15 g、杭菊花15 g、熟地15 g、澤瀉15 g、茯苓10 g、懷山藥15 g、丹皮10 g、山茱萸10 g、墨旱蓮15 g、女貞子15 g。
1.2.4 氣血虛弱型
氣血虛弱證主要癥狀為頭暈、面色蒼白、心慌、氣短乏力、舌淡苔薄、脈細弱;采取補氣養(yǎng)血進行治療,方用人參養(yǎng)榮湯加減:黃芪15 g、人參15 g、白術12 g、熟地12 g、川穹12 g、當歸12 g、白芍12 g、陳皮10 g、甘草6 g。使用劑量和方法:每日1劑,,分別在早上和晚上各服用1次, 1個療程為15 d,持續(xù)治療3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和不良反應變化情況。
1.4 治療效果判定標準
顯效:頭部疼痛大致消失或偶爾發(fā)生頭部疼痛,對日常生活不會帶來明顯影響,顱內多普勒提示腦部供血有非常明顯的改善情況;有效:發(fā)作頻率降低>25%,然而腦血流量圖沒有明顯改善;無效:沒有改善發(fā)作的頻率及相關癥狀。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本研究中搜集所得的所有數(shù)據(jù)資料均應用SPSS23.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相關計量資料均應用(x±s)表示,對兩組間的比較實施t檢驗;用百分率對計數(shù)資料進行表示,組間比較用卡方進行檢驗。差異的統(tǒng)計學意義用P<0.05來表示。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的效果對比
治療組患者53例,顯效30例,有效19例,無效4例,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2.45%;對照組53例,顯效26例,有效15例,無效12例,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77.36%。治療組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 (P<0.05) 。
2.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情況對比
治療組53例,胃腸道反應1例,過敏反應1例,神經(jīng)功能反應1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5.66%;對照組53例,胃腸道反應2例,過敏反應3例,神經(jīng)功能反應3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5.09%。同對照組相比, 治療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明顯較低 (P<0.05)。
3 討論
偏頭痛是臨床最常見的原發(fā)性頭疼疾病,其表現(xiàn)主要為發(fā)作性中重度和搏動樣頭部疼痛,頭部大部分為偏側,通常持續(xù)4~72 h,同時伴有光、惡心、聲以及嘔吐刺激或者日常活動全部會使頭部疼痛進一步加重,安靜環(huán)境和休息能夠緩解頭部疼痛[1]。這種疾病屬于一種較為常見的慢性神經(jīng)血管性疾病,大部分為兒童以及青春期,中青年達到一個發(fā)病的高峰,以女性居多,人群當中患病率為5%~10%,與遺傳有密切關系。
瘀血阻絡證采取活血化瘀,方用通竅活血湯進行治療;肝陽上亢證采取平潛肝陽,方用天麻鉤藤飲進行治療;肝腎陰虧證采取滋養(yǎng)肝腎,方用杞菊地黃湯進行治療;氣血兩虛證主要采取補氣養(yǎng)血,方用人參養(yǎng)榮湯加減進行治療。
相關研究表明,丹參以及天麻等可以起到充分擴張周圍血管的效果,能夠起到抗驚厥以及鎮(zhèn)痛的作用; 川芎可以使患者的中樞神經(jīng)疼痛得到明顯緩解,使腦部血液循環(huán)得到明顯改善;因此,對偏頭痛采取中醫(yī)內科治療是對證下藥,以免在短期以內復發(fā),使發(fā)病的次數(shù)明顯減少的同時使病情進展有所延緩。在整個臨床治療期間,醫(yī)護人員一定要密切觀察患者的相關變化,適當調整治療方案,最終給予有效控制和預防復發(fā)。
參考文獻:
[1] 朱亞輝.中醫(yī)內科治療偏頭痛的臨床方法及相關效果[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 (連續(xù)型電子期刊), 2016, 16 (27) :85.
[2] 韋明娜.中藥湯劑及針灸聯(lián)合療法治療42例偏頭痛的臨床效果分析[J].臨床醫(yī)藥文獻電子雜志, 2017, 4 (16) :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