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林
我有一個夢想,就是找回中國的味兒。
前幾天,我同一個朋友逛超市。一走到食品柜臺,他就“數(shù)落”起各種零食,每樣都拿起來“科學”地看一看標簽,“這個脂肪含量太多”“那個熱量太高”。在他左一句右一句的評論中,我們倆空手走出了超市。
這種“標簽”,中國古來的食品上是沒有的。我們的食譜里,油鹽醬醋只要一碰到數(shù)量上的概念,只能用“少許”“若干”等字眼糊弄過去。我知道,并非土產(chǎn)的那些標簽上的“科學指標”,的確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健康。但如果把事事物物都分解成指標,時時刻刻都沉溺于數(shù)字化生活,把吃的美味變成美麗的“表格”,我總覺得這不是我們生活中該有的那一股“中國味兒”。
中國人講究的是“氣韻生動”,否則就覺得多少失去了一些快樂,生活沒有味兒。如果說中國人要有自己的夢想,這應該也算其中的一個內(nèi)容。崇尚那些高科技,很好,但一味跟在別人后面走,便找不回中國人生活的那一股味兒,也對自己少了信心。那么,別人的好東西,也難以在我們自己的生活中體現(xiàn)出那個“好”來。
信心有了,中國味兒也就回來了。中國人要有夢想,這夢想并不單單是指向未來的,它也在過去和腳下。深厚的中國文化并沒有消失,它就藏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家小區(qū)里住著一位老伯伯,雖已兩鬢斑白,但仍堅持每天在小區(qū)門口疏導交通,風雨無阻。一天,小區(qū)門口不見了老伯的蹤影,卻來了一位老太太替他“站崗”。后來才知道,老伯生病了,在家中休息。而替他值勤的,正是他老伴。
這是中國人固有的誠信,一種無可動搖的堅守。記得曾經(jīng)看到一個歷史記載:以前有一個中國商人向西洋客商航運中國貨物,在海上遇到大風浪,船傾覆了。在西洋人的觀念里,這是不可抗力。但是第二年,中國商人還是將貨送達了,西洋客商吃驚之余更佩服中國人的信義。
古來經(jīng)典中,試翻一下,一個“誠”字出現(xiàn)了多少次。中國傳統(tǒng)學問百家爭鳴,其根本是相通的,就是那個“大道”。這才是我們要找的“好東西”,貫穿了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它或許有一點“雖不能至,心向往之”的超越,但正因為是“心向往之”的,所以它既遠又近,近在我們每個人的心里。而自己有了信心,才會懂得欣賞別人好在哪里。
在中國人的觀念里,吃飯就是圖個“充饑”和“適口”。填飽肚子,享享口福,便是吃飯最樸素、最本質(zhì)的意義。也許,我們再度找回我們中國的味兒時,我的那個朋友也不會再為包裝袋上五花八門的營養(yǎng)指標而煩惱了??茖W也有了中國味兒。
(孤山夜雨摘自《解放日報》2020年1月12日,連培偉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