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宇
尿毒癥腦病屬于腎病患者終末期的一種嚴重性并發(fā)癥狀,患有該病癥后分子毒物在患者血液中的不斷蓄積,嚴重影響其腦部血液循環(huán),尿毒癥患者出現(xiàn)感染現(xiàn)象的幾率較高,導致其需長時間服用頭孢菌素類藥物來達到抗感染的目的,長時間服用頭孢菌素類藥物易損害其神經系統(tǒng),進而增加患有腦病的幾率[1]?,F(xiàn)階段,臨床上多以血液透析對尿毒癥頭孢菌素腦病進行治療,此治療方法雖然可靠有效,但是效果欠佳,若在實施血液透析治療的基礎上聯(lián)合血液灌流治療則將有效提高對患者血液中中分子毒素的排除,以此來提高該病癥臨床治療效果[2]。對此,本文對尿毒癥頭孢菌素腦病患者實施血液透析聯(lián)合血液灌流治療的效果進行了分析,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7 年11 月~2019 年11 月本院收治的34 例尿毒癥頭孢菌素腦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女比例19∶15;平均年齡(56.7±7.7)歲;平均頭孢菌素治療時間(4.8±2.5)d;平均用藥至出現(xiàn)癥狀時間(5.8±1.9)d;頭孢菌素使用原因:肺部感染15 例、呼吸道感染6 例、泌尿系統(tǒng)感染4 例、中心靜脈雙腔留置導管感染9 例;曾使用抗生素情況:12 例曾使用頭孢他定針2~4 g/d,15 例患者曾使用頭孢吡肟針3~4 g/d,7 例患者曾使用頭孢哌酮舒巴坦鈉3~4 g/d;臨床表現(xiàn):20 例患者存在有胡言亂語、神經淡漠、躁動及意識不清晰癥狀;8 例患者存在有癲癇樣發(fā)作癥狀;6 例患者深度昏迷。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經各項常規(guī)檢查后與尿毒癥頭孢菌素腦病診斷標準相符患者。排除標準:合并神經系統(tǒng)病癥及癲癇史患者;因水電解質紊亂、腦血管意外因素、尿素氮不穩(wěn)定及肌酐不穩(wěn)定而誘發(fā)腦病患者;合并其他腦病患者,例如病毒性腦炎、腦腫瘤等[3,4]。
1.3 方法 患者于病情發(fā)作后立即停止對抗生素的使用,并對其采取血液透析聯(lián)合血液灌流治療。借助于動靜脈內瘺與中心靜脈雙腔留置導管為患者建立血管通路,準備好血液透析機和血液灌流器,將患者的血流量控制在200 ml/min,透析液流量控制在500 ml/min,在透析器前串聯(lián)灌流器,而后給予患者低分子肝素(劑量為2.0~4.1 kU)進行一次性注射抗凝治療,或者也可以給予患者普通肝素進行抗凝治療,普通肝素首次使用劑量以患者體質量為依據(jù),即0.5 mg/kg,后期可逐漸將劑量調整為6~8 mg/h,治療結束前30 min 前應停止對肝素劑量的增加。所有患者接受血液透析聯(lián)合血液灌流治療,1 次/d,4 h/次,具體治療次數(shù)取決于患者的治療效果[5]。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觀察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患者治療前后Glasgow 評分及血清肌酐、尿素氮、鈉、鉀水平。采用Glasgow 評分評定機體神經功能障礙,分值較低,說明患者意識障礙較為嚴重[6]。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tǒng)計學軟件對研究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 ± 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治療效果 34 例患者中15 例連續(xù)接受血液透析聯(lián)合血液灌流治療2 次,19 例連續(xù)接受治療3 次,所有患者經治療后精神及神經癥狀完全消失,且睡眠質量及飲食狀況恢復正常,治療期間患者均未接受增強腦代謝、脫水以及加快腦循環(huán)治療。
2.2 Glasgow 評分 治療后,患者Glasgow 評分為(13.6±1.3)分,明顯高于治療前的(5.9±0.7)分,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30.4090,P=0.0000<0.05)。
2.3 血清肌酐、尿素氮、鈉及鉀水平 治療后,患者的血清肌酐、尿素氮、鈉及鉀水平分別為(210.5±50.4)μmol/L、(19.8±1.3)mmol/L、(136.7±2.7)mmol/L、(4.1±0.3)mmol/L,均明顯優(yōu)于治療前的(715.6±80.3)μmol/L、(39.3±6.4)mmol/L、(112.7±2.2)mmol/L、(8.3±0.9)mmol/L,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31.0656、17.4106、40.1810、25.8147,P=0.0000、0.0000、0.0000、0.0000<0.05)。見表1。
表1 34 例患者治療前后血清肌酐、尿素氮、鈉及鉀水平比較()
表1 34 例患者治療前后血清肌酐、尿素氮、鈉及鉀水平比較()
注:與治療前比較,aP<0.05
頭孢菌素是一種低毒且高效的抗生素藥物,該藥物的生物利用度較低,主要經機體腎小球濾過后由腎臟排泄而出,尿毒癥屬于慢性腎衰竭的終末期表現(xiàn),該類患者長期使用頭孢菌素類藥物后極易在體內出現(xiàn)蓄積現(xiàn)象,當血液中的藥物達到一定濃度后將穿透血腦屏障,進而對患者的腦代謝功能造成一定的損壞,以致于誘發(fā)尿毒癥頭孢菌素腦病,致使患者在臨床上表現(xiàn)出一系列不良神經系統(tǒng)癥狀[7-9]。
頭孢菌素誘發(fā)尿毒癥患者出現(xiàn)腦病的原因如下:尿毒癥患者本身的腦組織通透性及血腦屏障存在一定的損害情況,這將降低頭孢菌素藥物與血漿蛋白的結合率,造成藥物在腦部組織中的蓄積,進而對患者腦部的神經遞質造成抑制,降低靜息膜電位及神經系統(tǒng)刺激閾;尿毒癥患者的血漿蛋白水平隨著病情發(fā)展逐漸降低,這將極易增加游離頭孢菌素藥物濃度,并使其大量蓄積體內,無法排泄;該病癥患者的內生肌酐清除率也相對較低,當其服用頭孢菌素類藥物后將減慢對該類藥物的排泄功能,進而使得該藥物在患者的血液中形成濃度不斷提高,并以此進入到腦神經中樞系統(tǒng)[10]。
當尿毒癥患者使用頭孢菌素類藥物出現(xiàn)腦病后應立即停止對該藥物的使用,并需結合患者所呈現(xiàn)的臨床癥狀為其制定針對性治療計劃,以挽救其生命,提高其生存質量。經研究證實[11],給予尿毒癥頭孢菌素腦病患者血液透析聯(lián)合血液灌流治療方案能獲得良好療效,對于該病癥患者來說,其致病物質中存在有小分子物質、中分子物質以及其他物質,例如尿素氮、氨基酸以及肌酐等,血液透析的實施可清除患者體內的小分子毒素物質,有效穩(wěn)定患者的酸堿平衡及水電解質平衡性,但是需注意的是,血液透析治療對于分子質量較大、蛋白結合能力較強以及脂溶性較高的毒物清除率較低,以致于并不能有效緩解患者的神經系統(tǒng)不良癥狀。而血液灌流中多采取的樹脂灌流器采用中性大孔樹脂材料,其將產生較高的吸附速度及較大的吸附容量,且可與血液產生良好的相容性,將有效彌補血液透析治療的缺陷,清除大分子及蛋白結合能力較強的毒素物質,兩種治療方式的聯(lián)合使用將有效取長補短,提高尿毒癥腦病的臨床治療效果。
研究顯示[12],機體應用頭孢菌素類藥物后將會出現(xiàn)程度不同的激惹性,具體表現(xiàn)在臨床上會呈現(xiàn)煩躁、昏迷、驚厥以及頭痛等臨床癥狀,本研究中,治療后,患者Glasgow 評分為(13.6±1.3)分,明顯高于治療前的(5.9±0.7)分,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30.4090,P=0.0000<0.05)。證實盡早對尿毒癥頭孢菌素腦病患者進行血液凈化聯(lián)合血液灌流治療將有效促進頭孢菌素藥物的排泄,減少該藥物對機體腎功能的損害情況,緩解其不良神經系統(tǒng)疾病。血清肌酐、尿素氮、鈉及鉀均可以反映患者的腎功能情況,其中血清肌酐及尿素氮屬于機體排泄的廢物,經腎臟排出,而機體的腎小管細胞具有保鈉排鉀的作用,尿毒癥頭孢菌素腦病患者的腎小球濾過功能較低,且腎小管的排泄及分泌作用也相對較低,這就導致頭孢菌素藥物在患者血液中的濃度較高,致使對其中樞遞質氨基酸的轉運及合成功能造成一定的抑制,進而誘發(fā)各種中樞神經系統(tǒng)不良癥狀,本研究給予患者血液透析聯(lián)合血液灌流治療,結果顯示:治療后,患者的血清肌酐、尿素氮、鈉及鉀水平均明顯優(yōu)于治療前,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該治療方案將有效緩解患者的神經癥狀,提高臨床療效,具有較高的臨床借鑒價值。需引起注意的是,為保障血液透析聯(lián)合血液灌流治療方案的效果及安全性,應注重護理工作,且還應根據(jù)患者個體化差異為其選擇科學抗凝劑量及合理的灌流器等。
綜上所述,血液透析聯(lián)合血液灌流治療方案的實施將有效改善尿毒癥頭孢菌素腦病患者的神經癥狀,提高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