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 雪,張坐省,王 燦,黨占平
(楊凌職業(yè)技術學院,陜西 楊凌 712100)
陜西彬縣屬暖溫帶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具有雨熱同季、寒暑極端、四季分明,特點為水資源十分匱乏,正常年的蒸發(fā)量是降雨量的2倍,是典型的半干旱雨養(yǎng)農業(yè)區(qū),全縣小麥種植區(qū)域約2萬hm2,是全縣人民的主要糧食作物[1~2],試驗地點安排在陜西省彬縣小章鎮(zhèn)下郭村楊凌職業(yè)技術學院彬縣小章基地上進行。試驗地前茬為小麥,土質是黃蓋黑壚土,肥力中上等。海拔1 652 m,年平均氣溫為11.1℃,常年降雨量320~797 mm,多年平均日照時數(shù)2 125.4 h。筆者于2018年在彬縣小章鎮(zhèn)農林綜合試驗站對11個旱地小麥新品種進行了品種比較試驗[3],以期篩選出適合于彬縣地區(qū)的高產、優(yōu)質小麥新品種,為陜西旱地小麥生產提供一定的依據(jù)。
試驗選用了11個小麥品種(含對照),分別是渭麥9號,旱優(yōu)5號,普冰115,普冰326,晉麥47(CK),西農297,九麥8號,凌麥989,西農928,華旱2號,華旱3號。
每個小區(qū)采用隨機區(qū)組設計,重復3次,每個重復以晉麥47作對照(CK)。小區(qū)面積均為12 m2(10 m×1.2 m),每小區(qū)播6行,播種量為22萬粒·667m-2。四周均設有保護行。
(1)整地播種。試驗地小麥收獲后,7月12日、8月25日兩次拖拉機深翻,9月23日旋耕機旋耕整平,并用辛硫磷拌油渣撒施對土壤進行處理,于9月24日用試驗專用播種機播種。
(2)施底肥。播前隨旋耕撒施底肥,其中尿素、磷酸二銨各20 kg·667m-2,小麥專用有機肥20 kg·667m-2,硫酸鉀10 kg·667m-2。
(3)田間記載。記載試驗各小區(qū)品種出苗期、生育期、抗性(抗病、抗倒伏、凍害)等并取樣,進行室內考種,測定經濟性狀(株高、穗長、穗整齊度、穗粒數(shù)、落粒性、熟相、千粒重、理論產量)。
用 Excel 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
從表1可知,渭麥9號為強冬性中早熟品種,分蘗力強,株高最高,為82.67 cm,華旱2號為強冬性中熟品種,分蘗力中等,株高60.67 cm,西農297為強冬性早熟品種,分蘗力中等,株高70.67 cm。凌麥989為強冬性晚熟品種,分蘗力較差,株高64.33 cm。九麥8號為弱冬性中早熟品種,分蘗力較強,株高67.33 cm。
從表2可以看出,所有參試品種抗性表現(xiàn)有一定的差異,其中,除渭麥9號出現(xiàn)6.67%的倒伏以外,其余品種均未出現(xiàn)倒伏。旱優(yōu)5號抗寒性、抗旱性均好,高抗條銹、中抗白粉,抗倒伏強。渭麥9號抗寒性好,抗旱性中等,中抗條銹病,中感白粉病。華旱2號抗寒,抗旱性中等,高抗條銹、白粉病。西農297抗寒性好,抗旱強,抗病性好。凌麥989,抗寒性好,高抗條銹、白粉病,落黃性好。九麥8號抗寒、抗旱性好,高抗條銹、白粉病,落黃性好。華旱2號,華旱3號抗旱性較差,但具有較高的抗病性。
表2 不同小麥品種抗性分析
參試的11個品種中,旱優(yōu)5號的穗數(shù)最高,達到3.22 kg·hm-2,顯著高于其他品種,西農928、凌麥989的穗數(shù)分別為2.44萬·hm-2和2.40萬·hm-2,位居第二、第三。各品種的穗粒數(shù)在18.3~27.6個之間,九麥8號和普冰115的穗粒數(shù)都達到27.6個,普冰326號的穗粒數(shù)最小,為18.3個。各品種之間的千粒重差異也較顯著,其中西農928的千粒重達到55.17,凌麥989為53.17,位于第一,第二。而參試的11個品種產量在3 405.3~5 710.35 kg·hm-2之間,其中,旱優(yōu)5號的產量居第1位,產量達5 710.35 kg·hm-2,比晉麥47增產30.05%;渭麥9號產量分別297.81 kg,位于本組試驗第3名,比對照晉麥47增產1.74%。華旱2號、西農297、凌麥989、凌麥989:本年度平均產量分別為286.06 kg、270.54 kg、270.02 kg和267.94 kg,分別比對照減產2.28%、7.58%、7.76%和8.46%,分別位于本組試驗第5、6、7、8名。其余品系,本年度比對照減產10%以上,表現(xiàn)較差。
表3 各小麥品種產量及構成因素分析
筆者試驗當中,旱優(yōu)5號平均產量第1名,分蘗力強,抗寒性、抗旱均好,高抗條銹、中抗白粉,抗倒伏強,中穗中粒、品質優(yōu)。建議下年進入生產試驗。渭麥9號位于本組試驗第3名,比對照晉麥47增產1.74%。該品種為弱冬性早熟品種,抗寒性好,抗旱性中等,中抗條銹病,中感白粉病,建議下年繼續(xù)試驗。華旱2號、西農297、凌麥989、九麥8號的表現(xiàn)中等,建議下年繼續(xù)試驗。其余品系,表現(xiàn)較差,不適宜在彬縣地區(qū)進行種植,建議下年不再試驗。綜上可見,小麥的產量由多個因素構成[4~5],某個因素高不能決定最終產量,必須協(xié)調好單位面積穗數(shù)、穗粒數(shù)、粒質量三者之間的關系,才能最終獲得高產[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