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兒
每年的3月12日是我國的植樹節(jié),多年來,無數(shù)人為改變環(huán)境而付出青春、時間、甚至生命,他們在地球的不同地方,默默地努力著,當我們樂享舒適的生活時,讓我們能意念起他們……
不久前,網(wǎng)上盛傳的一個人和他一生致力的一件事,讓很多人淚目。他叫Jadav Payeng,那年他16歲。他生活在印度最荒涼的地方馬久利島,
那里氣候炎熱、干旱少雨、龜裂的大地就像火星表面。然而,每到季風季,上漲的河水又會吞沒這個島嶼。直到有一次Payeng看到一幕奇異的景象,同時,他也為此感到非常的心痛。因為季風作用,成千上百的蛇被河水沖到了島上。但由于島上沒有植被,這些蛇全部被活活曬死……
年少的Payeng看著這番景象,卻又無能無力,他心中充滿了悲憤,隨即便跑到了林業(yè)局質(zhì)問。但是那里的工作人員卻說:“沙洲啥都種不活的,我們也沒辦法……”隨后,他又跑到長輩面前問道:“我們有一天會不會像這些蛇一樣死去?”長輩們笑著說:”別傻了孩子,不會的?!钡c此同時,他們還是給了Payeng 20根竹子,讓他自己種植試試看。
拿到竹子后,Payeng立馬著手準備了起來,可剛一開始,他就碰到了難題:干涸的土地根本就不容易種植,他費了很多的努力,才將竹子種上。接下來,他甚至每天都不敢跑遠,天天來看護竹子,為它們澆水施肥,就這樣,在他精心照料下,一片小竹林誕生了。
1979年的夏天,這個青年開始了自己的計劃,他每天都會在干涸的土地上播種,最開始時是竹子,后來又逐漸引進了其他林木。當然,Payeng還不忘帶點昆蟲回來,他說:“螞蟻和蚯蚓是很好的幫手,它們能讓泥土肥沃起來?!笨墒菨u漸地,種的樹越多,面臨的困難也就越多,首要問題就是灌溉,這里不僅水少,地方又廣,只靠自己一個人很難灌溉到所有的樹苗。Payeng為此思考了很久,直到有一天,當他看到竹林,一個想法隨之從腦海冒出:何不用竹子做一個引水系統(tǒng)?只要在每株樹苗間做一條竹子軌道,連接起來,讓水沿著軌道走,就能慢慢流向樹苗了。為了看護這片樹林,Payeng也放棄了很多,他放棄了原本的農(nóng)夫生活,也放棄了自己曾經(jīng)安逸的那個家,一家五口都跟隨他定居到了森林。
平日里,為了糊口,他也只能依靠賣牛奶度日,而且還要用這些僅有的收入去購買大量的樹苗。40年轉(zhuǎn)瞬即逝,Payeng從一個少年變成了一位大叔,在大家感慨光陰如梭時,這位大叔卻用自己的時間,造就了一個奇跡。
原本550公頃干枯的沙地,轉(zhuǎn)眼間變成了生命的奇跡。里面已有一百多個品種的樹木,包括鳳凰樹、紫薇、木棉等,還有大片的竹林與草叢,那些消失的動物們也重新回到了家園。比如,每年3個月,115頭大象會來此棲居,時隔46年的禿鷲,也再次回到了這里,接下來,Payeng還看到了兔子,鹿,犀牛,甚至老虎都開始在森林中出現(xiàn)……這里又變成了野生動物的樂園。
此時,林業(yè)部門的官員才發(fā)現(xiàn)了這片森林的存在。隨之而來的,就是Payeng獲得了大量的榮譽,他的故事也被傳播開來。他說:我將繼續(xù)種樹,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Payeng的故事讓我們想到位于我國北方的塞罕壩林場。塞罕壩是蒙漢合璧語,意為“美麗的高嶺”,它位于河北省最北部的圍場縣境內(nèi)。歷史上,這里就地域廣袤,樹木參天。清朝后期國力衰退,侵略者掠奪性地采伐、連年不斷的山火和日益增多的農(nóng)牧活動,使這里的樹木被采伐殆盡。1962年,為了改變“風沙緊逼北京城”的嚴峻形勢,中央決定在河北北部建立大型機械林場,來自18個省的369名大中專院校畢業(yè)生和工人組建了第一支創(chuàng)業(yè)團隊。
而塞罕壩上護林員的故事更是震撼人心。塞罕壩的光榮創(chuàng)業(yè)史離不開這里的護林員,這是生活、工作在高寒地區(qū)的塞罕壩林場中最艱苦的工種。塞罕壩林場人都知道望火樓。望火樓孤零零地矗立在海拔一千九百多米的山頂上,從遠處看,望火樓像一座“炮樓兒”在雪原上特別顯眼,這是護林員夏煥新工作和生活交融在一起的地方。冬季呼呼的白毛風帶著雪粒撲打著“炮樓兒”,讓人內(nèi)心突襲過一陣凄涼的震撼,周圍幾十公里的山里,一兩個月也不見一個人,陪伴護林員的只有凌厲呼嘯的山風。望火樓,是在林區(qū)的山頂上建的一處處多以磚石結(jié)構(gòu)為主的簡單建筑,這在北方林區(qū)多見,主要任務(wù)是承擔林區(qū)防火監(jiān)測任務(wù),一座望火樓人工瞭望的任務(wù)要高達十幾萬畝。作為護林員,最具挑戰(zhàn)性的是到遠離人煙的望火樓上工作,一天兩天很新鮮,但長時間堅守談何容易?
夏煥新和他的老伴王坤霞是兩位年屆花甲的老人,望火樓就是他們的家。1986年夏煥新成為一名護林員,2004年他登上望火樓。這個望火樓是在塞罕壩上海拔最高的望火樓,老夏和老伴王坤霞在望火樓上是沒有工作時間可以劃分的,他們沒日沒夜地在這守護著,每隔一小時就要向林場值班室報告看護情況。林場所在地冬季漫長,積雪時間長達7個月。每年平均6級以上大風日有兩個多月,零下20攝氏度以下的低溫天氣達4個多月。在這種條件下,森林防護工作十分艱難。王坤霞描述他們在山上的生活:簡單到只有八個字“挑水、瞭望、吃飯、找柴”。來個人看望他們,對于老夏來說,像過年一樣歡喜。塞罕壩上,從9月15日至次年6月15日就進入了防火期。每到9月15日之前,夏煥新的老伴就開始往山上扛能吃到來年六、七月份的食物。最缺的是菜,整個冬天他們吃的菜就是凍成小鐵蛋兒般的土豆。為了改善生活,他們每年就曬些茄子干兒、芥菜絲兒以備冬用。每年防火期他們都要買上兩百多元錢的常備藥帶上山,“在山上可不敢病?!毕臒ㄐ抡f有一年防火期老伴突然發(fā)起高燒不退,急壞了他,打電話求人往山上送藥正趕上下雪,幾乎耽誤了治療。春秋的時候,每早4點,夏煥新就起床到距家1.5公里的地方走兩小時的山路去背水,為了防備用水荒,林場給打了一個石頭的水窖存水。他一次只能背回20公斤水,下午3點他還要再去背一次。這期間老伴邊替丈夫瞭望火情邊做飯。因為水金貴,他們舍不得洗臉,只是用一小塊濕毛巾擦臉。王坤霞說:“這山上到了晚上你聽外面的大風聲,真是感覺啥動物叫都有,風一刮掉個樹杈就像砸下個石頭。我就自己一邊尋思一邊磨叨著別害怕,是風,是風?!?013年春節(jié),老夏的兩個女兒要帶著剛剛結(jié)婚不久的兩個女婿回家過年,這一下讓夏煥新犯了愁:“新女婿上門在北方是挺隆重的事兒,可是我要在望火樓值班,老伴也得跟著。孩子回到家里連個做飯的也沒有,這還算什么家呢?”但孝順的女兒、女婿在這一年的春節(jié)給了夏煥新和老伴一個驚喜,四個年輕人帶著年貨上了山,他們決定就在望火樓上過個特殊的年?!?口人,10平方米,一家人在這小小的房間中轉(zhuǎn)個身子都難,如何住呀?”老夏的老伴王坤霞犯了難。孩子們高高興興地上了山,四個年輕人一點也不計較,他們趁著白天稍微有太陽的時候,幫助父母倒騰水,倒騰柴?!昂⒆觽兓貋砹耍瑘F圓了,一家人在一起不在乎什么條件,一張床誰累了誰就上床躺一會兒?!蔽萃饩褪橇阆露鄶z氏度的雪原山頂,但一墻之隔的小樓內(nèi),卻是熱氣騰騰,其樂融融。
老夏的兩個同事陳銳軍和初景梅兩口子也是護林員,他們護林的時候條件更差,他們的兒子從出生到六歲,都生活在望火樓上,由于營養(yǎng)不良、缺乏交流,兩歲多了還沒出乳牙,三四歲僅會叫爸爸、媽媽……可嘆陳銳軍還不到60歲就早早病故了……
55年來,共有20對夫妻守候在望火樓,55年來,廣闊的塞罕壩林場沒有發(fā)生過一起森林火災(zāi)。
2017年12月5日,聯(lián)合國環(huán)境規(guī)劃署在肯尼亞內(nèi)羅畢宣布,中國塞罕壩林場建設(shè)者獲得2017年聯(lián)合國環(huán)保最高榮譽——“地球衛(wèi)士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