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騰軍
中美簽署第一階段經貿協議為持續(xù)近兩年的貿易戰(zhàn)按下了“暫停鍵”。從中美關系的總體發(fā)展看,這究竟意味著什么?在此有必要做一個相對清晰的區(qū)分。首先,這是第一階段協議,接下來還可能有第二、第三階段,意味著離中美經貿摩擦問題的最終解決還有相對漫長的過程。當下的要務在于順利執(zhí)行該協議。鑒于2020年是美國大選年,未來的不確定因素甚多,現階段尚難對中美關系的前景作出相對有信心的判斷。其次,理解第一階段協議,仍需就經貿談經貿,不宜過分延伸到其他領域。事實上,在經貿談判逐漸進入深水區(qū)的過程中,中美雙方都做好了談不成的準備。達成協議固然好,但如果達不成,天也塌不下來。在美國對華戰(zhàn)略競爭趨于泛化的當下,有必要讓對經貿議題的認識回歸常識,謹慎評估其對中美關系總體發(fā)展的啟示意義。
第一階段經貿協議的最大外溢價值,在于為新時期中美妥善處理分歧和化解矛盾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即兩國在激烈博弈斗爭的同時,仍可通過理性協商的方式實現某種形式的和平共處。此時此刻,雙方均認為,達成協議的價值要比傷害對方的收益大,或者說貿易戰(zhàn)持續(xù)下去所需付出的代價比達成協議所要承擔的成本大。這總體上仍是理性計算的結果,而非雙方在更高的戰(zhàn)略層面達成了有效共識。從這個角度上理解,該協議的脆弱性也很明顯,因為兩國之間存在的問題遠非局限在經貿領域,仍需腳踏實地面對更復雜局面、做好最壞打算,畢竟在剛剛過去的2019年,也即中美建交的第40個年頭,兩國關系的狀況令寄望于中美友好的人們感到沮喪不安。
2020年1月8日,中國駐美國大使崔天凱在紐約發(fā)表演講表示,中美兩國工商界是兩國關系的重要維護者和貢獻者,也與兩國關系的冷暖起伏休戚相關。
如果對中美關系現狀做一相對粗略的評估,存在三個方面的影響因素:實力對比、相互認知、互動模式,考察的其實是結構、觀念和行為的影響。
大國力量對比決定各自在整個結構中的地位和角色。在西方傳統國際關系理論中,當原有力量平衡變化到一定程度,必然會導致原有體系內部結構的重新洗牌,或者成就一個全新的體系。這種固有思維,使中美關系陷入所謂“修昔底德陷阱”的邏輯窠臼,中國崛起便成為西方視野下改變中美力量平衡并將引發(fā)霸權戰(zhàn)爭的主要變量。
誠然,經過40余年改革開放和21世紀頭十年的高速發(fā)展,中國已上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與美國在經濟總量上的差距大為縮小,與其他國家的差距越拉越大。在關乎未來的新興技術領域,中國也展現出戰(zhàn)略上的遠見卓識與統籌謀劃的超強能力。在中國快速發(fā)展而美國實力增長相對緩慢的進程中,兩國國家實力差距的不斷縮小是不爭的事實。盡管中美力量對比正向對中國有利的方向傾斜,但還遠未達到“質變”的程度。然而,中國的超大國家規(guī)模與巨大發(fā)展?jié)摿σ岩l(fā)美國“提前就位”的防范,特朗普政府從根本上改變了對華戰(zhàn)略定位,將中美關系強行拖入戰(zhàn)略競爭時代。這種戰(zhàn)略競爭不僅是結構性的,且具有前所未有的全面性、深刻性和復雜性,并有滑向“新冷戰(zhàn)”的危險。
中美相互認知的脫節(jié)是影響政策走向的重要因素。過去幾年來,中美對對方的看法急劇惡化,速度之快、程度之深令人震驚。美國對中國實力發(fā)展的感知促使其走入一個愈發(fā)傾向于強硬對抗的深淵,從而引發(fā)中美關系的范式性變化。以2008年金融危機為轉折點,美國政策界的對華認知開始重構,認為美國正輸掉與中國的“霸權競爭”,這是關涉美國未來數十年繁榮與安全的“國運之戰(zhàn)”,呼吁“丟掉幻想,準備斗爭”。特朗普政府上臺后,戰(zhàn)略競爭認知主導了對華政策,美國顯著加大對中國內外事務的干預,試圖管控中國崛起的步伐和方向。這種以零和思維看待中美關系的政策調整,背后是美國對自身霸權可能旁落的深度焦慮。
受此影響,美國對華公共輿論環(huán)境也出現惡化跡象。本世紀以來,美國民眾對中國的看法很少因為中美關系的變化而發(fā)生較大波動,這成為許多觀察家對兩國關系發(fā)展的一個信心來源。但近年來,中國在美國民眾心中的形象呈現負面化的趨勢。美國皮尤公司2019年12月的調查顯示,60%的受訪美國民眾對中國持“負面”看法,而在過去好感的比例基本過半。這種民意變化的背后存在著某種悖論:兩國認知差異并未隨彼此交往的日益密切而縮小,反而呈擴大之勢。近年來,兩國關系的惡化令民間交往受到牽連,一些爭議事件凸顯兩國的文化和觀念差異,更被別有用心的人炒作為“文明的沖突”,增大了相互認知與理解的難度,反過來又塑造了兩國的政策環(huán)境。伴隨2020年美國大選周期的到來,美國政客將變本加厲地利用對華負面情緒,使中國成為美國國內問題的替罪羊,對華民意的惡化趨勢在短期內恐怕難以看到回轉跡象。與此同時,美國對華強硬政策的持續(xù)推進,尤其是對中國的抹黑和干涉令中國普通民眾對美國的看法越發(fā)傾向于負面,政府在做決策時也會更多考慮民意。
中美良性互動缺乏可持續(xù)的制度基礎。一般而言,兩國之間的互動模式應為關系發(fā)展起到兜底止損的作用。這無關國家關系的好壞,即便是相互敵對的國家,只要構建一套成熟、有效的互動模式,也能實現某種程度的和平共處。中美兩國的互動模式大致存在于兩個層面:一是雙邊,涉及雙方之間的溝通磋商及危機管控機制;二是多邊,涉及兩國在國際和地區(qū)舞臺上的合作與競爭。
雙邊層面上,當前中美關系的最大風險在于缺乏可持續(xù)的溝通機制與完備的危機管控機制。中美政府間各類交往機制與協議有上百個,曾擁有較為順暢、頻繁的溝通渠道,但自特朗普政府上臺后,原有對話機制大多沒能繼續(xù),就連特朗普上臺之初重組的中美全面對話機制也部分陷入停滯。兩國之間的危機管控機制也有待完善,與彼此高度依賴的程度并不相稱。與此同時,美國國內要求與中國“脫鉤”的聲音甚囂塵上,而在某些高科技領域的“脫鉤”已經開始,如任由發(fā)展,將進一步腐蝕兩國關系的共同利益基礎,使中美關系更加漸行漸遠。
多邊層面上,中美在國際和地區(qū)舞臺上的較量日趨激烈。美國將中俄定義為“國際秩序的修正主義國家”,污蔑中國對發(fā)展中國家的投資為“新殖民主義”,批評“一帶一路”建設使相關國家遭遇“債務陷阱”,頻繁制造輿情,游說盟友與伙伴共同對華施壓。美方的這種作為增大了兩國陷入“體系性對抗”的可能。
當前的中美關系,正處于原有關系結構越發(fā)難以維持、新定位遲遲無法形成的階段。美國試圖逼迫中國就范,在政治、經濟、科技等方面做出符合美國設定的規(guī)則的安排,這種由美國絕對主導的雙邊關系模式顯然無法被中國接受。中國主張構建以協調、合作、穩(wěn)定為基調的中美關系,反復強調中美兩國合則兩利、斗則俱傷,合作才是唯一正確的選擇。事實上,中國也未公開排斥與美國進行戰(zhàn)略競爭,但主張良性而非惡性競爭。這一立場與過去40年合作與競爭并存的中美關系屬性并無兩樣。
從總體趨勢上看,中美戰(zhàn)略競爭的態(tài)勢難以避免,未來摩擦沖突將顯著增多,甚至成為某種新常態(tài)。唯一不確定的是,這一競爭最終將導向何方?正如王毅國務委員兼外長所說的,“當前中美關系又再次來到十字路口。在中美關系這艘巨輪面前,有兩條截然不同的航路,一邊天高海闊,另一邊波濤洶涌。下一個40年中美關系向何處去?是沿著正確航向繼續(xù)前進,還是拐進麻煩不斷的歧途?”
對中國而言,中美關系40年風雨兼程,最為寶貴且基本的一條經驗在于:合作比摩擦好,對話比對抗好。和諧相處、互利共贏是顛簸不破的法則,不應因為遇上風浪而動搖信念。當然,除此之外,我們也要看到,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舊有國際秩序受到沖擊,新秩序尚待建立,這是中美關系所處的復雜環(huán)境。美國內部發(fā)生的重大變化,又為處理中美關系帶來更多的不確定性。中美關系的健康穩(wěn)定發(fā)展,是中國所愿、世界之福,但這并不容易實現。
2020年1月23日晚,美國紐約市燃放焰火、帝國大廈點亮紅色彩燈,慶祝中國春節(jié)。
中國在新時期妥善處理中美關系,首先需要做好自己的事。對美工作必須服從國內發(fā)展的大局,服從民族復興的最高目標,而不能本末倒置。中國自身的發(fā)展問題遠比中美關系的問題更為重大和復雜。我們只有先管好自己的事,堅持全面深化改革,不斷擴大對外開放,敢于破除制約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機制體制障礙,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早日實現國富民強,才能促使美國真正以相對平等、尊重的姿態(tài)對待中國。
中國在新時期妥善處理中美關系,需要善于挖掘兩國關系的積極面。中美多年的合作基礎不會因一屆政府的政策調整而消失殆盡。在美國,無論是各州、各地方政府,還是商界和民間,都存在繼續(xù)開展對華交往與合作的意愿。中國應當努力保持這些合作基礎,積極尋找和擴大利益匯合點,加強在全球和地區(qū)問題上的戰(zhàn)略協調,以更加開放包容的方式加強科技、文化、教育、旅游、環(huán)境、地方等往來,挖掘兩國在人工智能、生物醫(yī)藥、大數據等新興領域的合作潛力,通過做大共同利益蛋糕限制兩國關系惡化的下行空間。
在新時期妥善處理中美關系,需要繼續(xù)拉住中美關系中的第三方友好力量。中國應以美國為鑒,不尋求顛覆現行國際體系,而是在其中推動合理公正的變革,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提供更多的公共產品,展現負責任的大國擔當。這并非是去填補美國退群后留下的真空,而是努力維系破碎了的體系的運行,以不使國際秩序陷入混亂。對多數國家而言,他們并不希望中美關系走向緊張,更不愿在兩國之間“選邊站”。因此,對中國來說可以做的,就是給合作伙伴留下舒適自在的活動空間。
與美國進行長期戰(zhàn)略周旋,將是今后對美工作的主題。中國應當保持足夠的戰(zhàn)略耐心,努力與美國建立有效的溝通磋商與危機管控機制,防范化解兩國關系中可能出現的重大風險,全力爭取“斗而不破”的局面,同時做好最壞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