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暉
最近,我被一本一千一百年前的技術專著迷住了,那就是穆薩三兄弟的《奇器之書》。在《丁緩的常滿燈》(《讀書》二0二0年一期)一文中,我介紹了該書中的三款“常滿燈”裝置,相信注意到這篇文章的讀者會有一個好奇,書中的設計方案真的能夠?qū)崿F(xiàn)嗎?會不會,這本著作只是紙上談兵,從來沒在現(xiàn)實生活里起過作用?
對我來說很幸運的是,在一本偶然到手的畫冊中發(fā)現(xiàn),原來在印度以及西亞真的曾經(jīng)長期使用常滿燈,不過這些燈不像《奇器之書》中的方案那么復雜,而是一種簡化版。幾年前,渥丹女史不怕麻煩,真誠幫忙,為我從英國帶回了一堆書,其中有一本又厚又大的《莫臥兒時代印度的金銀銅器》(Gold,Silver and Bronze from MughalIndia , Alexandria Press,UK,1997,以下簡稱《金銀銅器》)。該書作者為美國藝術史家馬克·澤布羅斯基(Mark Zebrowski),他的主要研究領域是印度的穆斯林藝術,《金銀銅器》是第一本系統(tǒng)介紹莫臥兒金屬工藝品的專著。在這本大作中,有一節(jié)《奇禽異獸》,展示各種動物造型的金屬器物,其中有一類是禽鳥形的“油燈的銅油罐”,作者這樣寫道:
在(德干)蘇丹國和印度莫臥兒,懸吊式油燈是經(jīng)典形式,其中有一些油燈的頂部佇立著體積并不大的金屬鳥,往往是鸚鵡,觀察這些鳥兒,能讓我們更好地理解印度因素的作用。
這些鳥兒構(gòu)成儲油器,有相當數(shù)量的實物流傳下來,保存在公共收藏和私人收藏當中。罐的內(nèi)部有種結(jié)構(gòu),能讓油從鳥兒的身體里流出,通過其腹部上的一個細窄、往往帶棱面的流嘴,一滴一滴地掉入下方的一只三角形盤,盤內(nèi)放著浸在油里的燈芯。
在仔細琢磨過《奇器之書》之后,立刻就能看出,澤布羅斯基介紹的這種儲油罐,就是穆薩三兄弟著作中的97款常滿燈的一部分。97款常滿燈號稱神燈,結(jié)構(gòu)非常復雜,創(chuàng)造的效果讀起來也特別神奇,不僅能夠自動補油,還能自動出燈芯。這一設施當中,形成自動補油的裝置,其實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完全可以獨立成器:
首先做出一個豎長形的儲油罐ab,頂面開注油口l,由l口嵌入一個長筒ls,筒的末端焊死。然后,在這個筒ls 內(nèi)安設一個豎向的長管wz,其上端頭做成彎管,穿破筒ls的筒壁,深入到油罐ab的空間里,就用這種方式固定在筒ls中。接下來,在儲油罐ab 的罐體一側(cè)加裝一個油燈盞fb,二者合體在一起:
97款常滿燈的自動補油裝置(希爾整理稿)
在儲油罐與燈之間開兩個孔,孔a 以及孔j,由孔a 接出一根細管ae,其終端出口為一只鳥頭的喙。油燈的頂面板上開有孔f, 該鳥頭應該位于孔f 之上方,這樣,當油流過管ae后,會滴落入孔f,匯進盞腔。
須知, 一旦通過孔l注油,油會落入管ls,再經(jīng)管wz,涌進此管插入其中的儲油罐?!⑷胱懔坑秃?,燈腔fb灌滿了油,此時在眾目睽睽之下點燃燈芯。油漸漸消耗,直到孔j暴露出來,空氣通過孔j 進入儲油罐,油便從儲油罐通過管ae進入燈盞,接著會有油滴從鳥喙滴落,直到管口j 被堵住為止。
按照書中的設計,這是一個反復循環(huán)的過程,燈盞內(nèi)的油慢慢燃燒,油位會一次次地下降,讓孔j 暴露在空氣中,接著就會發(fā)生鳥喙滴油的情況。而一旦滴油讓油位上升到淹沒孔j,空氣進入儲油罐的通道消失,滴油便停止。這樣重復多輪,不僅會讓人有燈盞內(nèi)的燃油“常滿”、不會燒光的幻覺,而且隔一陣忽然鳥喙內(nèi)自動滴油,這場景也帶有魔術效果,制造情趣。
鳥形常滿銅燈
把《奇器之書》中的這一套裝置與澤布羅斯基所講述的鳥形儲油罐放在一起對照,馬上就能看出,二者非常近似,是同一個類型的燈具。《金銀銅器》一書指出,如今,往往能看到仍然連著掛鏈的鳥形儲油罐殘件,相配的油燈卻沒了蹤影。不過,非常幸運的是,一九0三年巴黎世界博覽會上著名的伊斯蘭藝術展中,展出了一件常滿燈具,儲油罐與燈盤仍然完整組合在一起,只是失掉了掛鏈,對我們理解這類燈具有最好的幫助??梢钥吹?,燈盞帶有雙燈頭,即兩個形狀、大小都一樣的船形燈碗并肩地平伸在半空。燈碗的末端接有一個圓形盤,其口頸大小恰好插入鳥形銅油罐的最下端,形成油罐的基座。在圓盤與燈頭之間,有一道半圓形槽,正對鳥腹上的滴油管。雖然從圖片上看不到,但可以推斷,這個半圓形槽面對燈盤一面的壁上會有一對孔洞,每個孔洞分別通向一個燈頭,滴下的油從兩個洞匯入燈頭內(nèi)。
澤布羅斯基的興致在于造型分析,所以對于這種鳥形儲油罐的功能只是一筆帶過,沒有說清楚罐兒內(nèi)部的特殊結(jié)構(gòu)究竟是什么,是怎樣的一個運作過程。好在,通過《奇器之書》的第97 款常滿燈,我們能約略領會這些銅鳥身體內(nèi)的奧秘?!督疸y銅器》這部大畫冊里收錄了四只鳥形儲油罐,然而,讓人吃驚的是,可以清楚地看出,其中三只鳥身上除了腹部那個滴油管之外,再無其他開口,自頭至尾、至足,是一個囫圇的整體;第四只甚至連腹部的滴油口都沒有?!镀嫫髦畷分?,儲油罐頂部有個灌油專用的開口,但是,在鳥形儲油罐上卻看不到這樣的部位,也就是說,在它們的形體上沒有灌油口。那么,油如何進入鳥兒的內(nèi)腔呢?因為沒有更多的資料,似乎這個謎很難解了。
所幸,書中收錄的那一件鳥與燈盞配套保留的實物顯示,鳥兒的圓形底部是以活軸與燈盞的尾部圓盤相連接,那個活軸的形式讓鳥兒可以向一邊翻轉(zhuǎn)一百八十度,變成頭向下、底面朝上的狀態(tài)。由此,我有個大膽的猜想:這等鳥兒的內(nèi)部結(jié)合了倒灌壺的結(jié)構(gòu),通過倒灌的方式注油。
中國傳統(tǒng)文物的愛好者對倒灌壺不會陌生,其中最為著名的便是現(xiàn)藏陜西博物館的五代青釉提梁倒灌壺。不過,普通的倒灌壺內(nèi)部結(jié)構(gòu)比較簡單,但若是把這一倒灌的形式安排給常滿燈的儲油罐,那就必須解決一個問題:開在底面上的注油口,連同由這個注油口伸入到儲油罐內(nèi)部的進油管,要絕對密封,不能“漏氣”,也就是不能接觸到空氣,否則會與罐上的其他開口形成連通器效應,那么鳥喙滴油的效果就不可能出現(xiàn)。當然, 對此, 最簡單的方案就是,把進油口用塞子嚴絲合縫地堵住,達到絕對密封的程度。
本文作者設想的可能內(nèi)部結(jié)構(gòu)
不過, 也許是古代技術的水平不能保證憑一只塞子就達到百分百的密封,《奇器之書》的97 款就對進油管進行了一個簡單又有效的特殊設計,即管ls 和管wz 的組合,讓一部分油留在管ls 的底部,堵住管wz的末端,這樣就斷絕了空氣通過這里進入儲油箱的可能性。由此可以想到,配鳥形儲油罐的常滿燈一旦制成,是準備長期使用的,因此古代的能人巧匠也多半會加設預防注油口接觸空氣的設施,這樣,即使塞子失靈,自動補油的程序照樣不受影響。
很醒目的是,四只銅鳥一致帶有一個神秘的細節(jié),那就是從鳥喙部伸出的一條細長的彎蔓,一直延伸到滴油口的上方,在此處重新與鳥體匯合,由此形成鳥銜花蔓的形象,非常優(yōu)美。看起來,彎蔓是一條中空的細管,上下兩頭都帶孔洞,與鳥內(nèi)的儲油腔相通。既然有這樣的一個部件,那么它一定有實用性,因此,我為儲油罐設想了一種可能的內(nèi)部結(jié)構(gòu),不知這樣的結(jié)果是否能夠保證進油管與罐外的空氣徹底隔絕。猜測起來,其使用過程大致是:
先將鳥兒沿著卡軸翻轉(zhuǎn),讓底面朝上,由a口向內(nèi)灌油,油沿進油管b 流入鳥兒頭部的銅隔離腔甲,再涌入鳥喙所叼花蔓形成的細管c,匯入鳥體內(nèi)的盛油空間乙。待灌滿油,把鳥兒基座外壁上的開孔d、鳥腹上的滴油管e都堵住,然后翻轉(zhuǎn)鳥體,這樣的情況下,a口在翻轉(zhuǎn)過程中并不會落油。
當翻轉(zhuǎn)鳥之前,燈盞應預先倒入適量油,而鳥兒的底座落入燈盞末端的圓形盤之后,盞內(nèi)的油面要高于d孔。這時,拔去d孔和滴油管e 的堵塞物,點亮燈芯。待燈盞內(nèi)的油經(jīng)燃燒消耗,低于d孔,連通器形成,e口便會滴油。在最初,如果達不到絕對密封,鳥兒內(nèi)的進油管b、隔離腔甲、花蔓管c之間會形成連通器,所以a口會有漏油現(xiàn)象,滲入圓盤亦即燈盞里,但到一定程度之后,這一條連通器中斷,鳥腔里便只有d口和e 口形成連通器了。
經(jīng)好友阿滿女史幫忙,把我的這個想象圖轉(zhuǎn)給一位工藝工程師葉波先生審看,得到指點:“沒那么復雜,按當時的加工手段,不會有太復雜的內(nèi)部結(jié)構(gòu)。因為制造者要考慮,附件越多,以后日用失敗的概率就越大,所以這類物件就是傻瓜使用模式,后期不用維護和復雜的操作。”并且設想了一種更為簡單的可能性,畫了草圖給我。葉先生還指出,這種儲油罐帶有長鳥尾,在美觀之外,還帶著實用功能,那就是需要的時候可以將整件器具向后傾倒,這樣會改變罐內(nèi)油液的狀態(tài),“不用的時候尾巴按下去e 點就不出油了”。另外,我猜測,這種長尾還扮演著把手的角色,供人手把持。
其實,關于儲油罐的內(nèi)部結(jié)構(gòu)、它具體如何運作,很可能在印度、在西亞早就研究得明明白白,只是我們這里缺乏途徑了解而已。據(jù)《金銀銅器》透露,書中介紹的一只銅儲油罐,二十世紀早期時出現(xiàn)在開羅,一九八九年于巴黎拍賣時標為“十四世紀巴格達或摩蘇爾制品”,但澤布羅斯基卻認為它是十五或十六世紀印度北部的產(chǎn)物。這位作者承認,該只鳥兒的紋飾帶有明顯的中東特色,不過他指出,在十五或十六世紀,印度與中東都使用這種燈,所以上述的銅油罐有可能是印度專為中東市場定制,先在印度做好,然后運過去。
專家設想的可能內(nèi)部結(jié)構(gòu)
至于出現(xiàn)在一九0三年巴黎博覽會上的常滿燈具,也被標為“十四世紀摩蘇爾制品”;而書中介紹的第三只為美國福格藝術博物館藏品,年份和產(chǎn)地則是“十五至十六世紀的莫臥兒”。最離奇的是一只不帶滴油口的倒灌式銅儲油罐,被賦予華麗的孔雀外形,在作者看來,它可能是十五至十六世紀印度德干蘇丹國的產(chǎn)品,但也可能早在十二世紀制造于西班牙!
另外,從這本著作可知,在印度南部,常滿燈同樣存在,如書中的一幅小圖描繪了一只十七至十八世紀的銅燈,標明為南印地區(qū)的用品,它看去分明是一只常滿燈,但是腹部上沒有滴油口,也就是說,是采用了《奇器之書》中95 款的常滿燈形式,僅僅憑底部通向燈盞的一上一下兩個孔洞進行反復補油的程序(詳見本人的《丁緩的常滿燈》一文)。由這張圖也就明白了,澤布羅斯基認為可能在十二世紀制造于西班牙的那件孔雀形儲油罐,同樣在腹部沒有滴油管,因此也是一具95 款型常滿燈的一部分。
然而,不要僅僅根據(jù)《金銀銅器》的內(nèi)容,就以為常滿燈只限于伊斯蘭世界。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 機械工程》一冊的《“卡丹”平衡環(huán)》一條注釋里講道,他在斯里蘭卡考古調(diào)查所博物館看到了幾件十二世紀的常滿燈實物,當年置于佛塔上照明,它們是“懸掛式青銅油燈”:“在四周有燈芯的油碗中心有一頭塑造得非常好的大象作為油罐,在油位下降、氣泡上升的時候,大象的生殖器就作為油管向油碗注油?!币詣游镌煨蜑閮τ凸?,在動物的腹部安設滴油管(“生殖器”),這些古老的常滿燈與《金銀銅器》中展示的常滿燈在形式和結(jié)構(gòu)上完全一樣,細節(jié)的不同在于前者的油罐下有多只燈頭環(huán)繞一圈,可以照亮四周。也就是說,早在十二世紀的斯里蘭卡,采用了《奇器之書》中97 款形制的常滿燈不僅存在,而且非常成熟,懸掛在佛教建筑中,實際發(fā)揮著照明的作用。
一本九世紀由巴格達知識精英撰寫的機械專著,與后世廣泛流行的真實燈具之間,擁有著同樣的設計方案,這個現(xiàn)象確實引人注目,也惹人聯(lián)想。我也請葉工程師看了《奇器之書》中由現(xiàn)代學者希爾重新整理過的97 款結(jié)構(gòu)圖,葉工評點:“理論上可以的,但實際做不出來的。傳動部分結(jié)構(gòu)復雜,器械本身的阻力、油的阻力、燈芯在管子里的阻力太大,靠推的方法基本會失敗,這還不考慮燈芯燃燒后在管口積碳焦油的情況。”原來,97款中,“自動出燈芯”的那部分裝置僅僅是一種理論上的假設,能夠做成實物并運行起來的可能性很小。
中東與南亞的常滿燈文物則顯示,歷史上的能人巧匠放棄了97款中自動出燈芯這一難實現(xiàn)的部分,但是采用了其中自動補油的部分,還加以改良,發(fā)明出倒灌式樣。于是,低處進氣、高處滴油、倒灌的儲油罐固定為經(jīng)典款式,很有生氣地,從地中海到印度洋,照亮了一個又一個世紀的富貴生活場景。
穆薩三兄弟的紙上藍圖與實物之間的呼應,當然可以牽出多種解釋。有可能,低處進氣、高處滴油的常滿燈早就存在,穆薩三兄弟只是想要將其與自動出芯裝置結(jié)合在一起,結(jié)果弄巧成拙。但是,不可否認,也有另外的可能性是,穆薩三兄弟是這種神奇裝置的發(fā)明人,他們的這一天才發(fā)明是如此精彩,自然引發(fā)了人們的興趣,于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推廣開去。
但是,我掌握的資料實在有限,僅僅通過一本偶然買到的畫冊,只能對異國常滿燈的情況形成最初步的印象。要想確切地知道這種精巧燈具的來龍去脈,還需要更為通暢的渠道,去了解歷史上的伊斯蘭世界,而這在今天還不太容易。另外,類似的常滿燈在中國歷史上是否出現(xiàn),也是一個惹人興味且值得注意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