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芝蘭
(廣東金融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廣東 廣州 510521)
和諧,作為一種事物之間的存在狀態(tài),廣泛存在于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本國與他國的關系之中。然而,它何以成為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甚至成為其中心范疇?其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與外延是什么?在推進和諧社會建設過程中,向左還是向右?如何理解發(fā)展與法治對于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意義?對這一系列的問題的理解,有助深入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邏輯意蘊和時代價值。
所謂價值觀,就是人們判別事物價值與作用的取向。核心價值觀,是指特定群體進行價值判斷所共同遵循的是非標準,也是其共同遵循的行為準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特指實行社會主義制度的中國,全國人民共同遵循的價值判斷的標準和行為準則。那么,和諧何以能成為現(xiàn)階段全國人民共同遵循的價值判斷的標準和行為準則?
1.和諧是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一貫基因
中華文明歷經數(shù)千年,歷經外族入侵與連年戰(zhàn)亂,但是始終綿延不絕,經歷諸子爭鳴、儒釋道合流,最后糅合形成一統(tǒng)天下的儒家學說。在此過程中形成一個核心理念,就是和諧。而這個和諧的理念,也正是中國吸收而不是被外來文化取代,歷經戰(zhàn)亂與外族統(tǒng)治文化卻保持頑強的同一性的根本原因。
和諧第一個層面是天人合一。講的是人和自然的關系,道家主張“任自然”,老子認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保ā独献印さ谒氖隆罚┳匀环▌t是最高法則。莊子強調順應天性,“不以人助天”,追求“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發(fā)展到漢代,鴻儒董仲舒提出“天人感應”的思想,把天、地和人看作是一個全息同構的體系,一切社會結構、政治現(xiàn)象都與天相對應。
和諧的另一個層面就是中庸??鬃又v:“禮之用,和為貴”(《論語·學而》),孟子講:“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下》)。中國文化中,儒道互補,儒法結合,儒佛相融,佛道相通,儒道佛三教合一,不同地域文化融合統(tǒng)一,兼收并蓄,沒有調和不了的文化,這就是和諧精神的體現(xiàn)。而如何達到和諧?儒家認為,要持“中庸之道”?!爸小?,指事物的“度”,強調“執(zhí)中”和“適度”,即“不偏不倚,無過不及”,“執(zhí)其兩端而用其中”(《中庸》)?!吨杏埂分姓f:“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边_到中和狀態(tài),宇宙萬物和人類社會便各安其位,各得其所。中庸也是做人必須達到的一種境界:“極高明而道中庸”??鬃訌娬{要達到中庸的境界,就必須注重自我修養(yǎng),要克制自我、嚴以律己、寬以待人;行忠恕之道,推己及人。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諸子百家時代,道家強調“不爭”,墨家提倡“非攻”、“尚同”,與儒家之強調“和諧”均有相通之處。漢武帝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更是使得和諧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最高價值準則。
2.和諧是社會主義社會制度的本質屬性
2006年10月11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開宗明義提出的“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①《〈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輔導讀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頁。論斷,是從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推導而來的科學結論。第一,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認為,自然與社會之中,矛盾普遍存在;矛盾雙方相互依存相互聯(lián)系;一定條件下矛盾可以相互轉化,正是事物內部的矛盾推動了事物向前發(fā)展。即使是矛盾的雙方,也是一種相互依存的和諧,是另一種和諧的存在形態(tài)?!皩α⒔y(tǒng)一規(guī)律是宇宙的根本規(guī)律。這個規(guī)律,不論在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們的思想中,都是普遍存在的?!雹凇蛾P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1957年2月27日),《毛澤東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13頁。馬克思主義者從未畏懼矛盾,而是在矛盾的對立統(tǒng)一過程中尋求推動事業(yè)向前發(fā)展的機會。對立的結果是統(tǒng)一,是和諧。第二,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在展望未來時認為,未來理想社會是社會生產力高度發(fā)達和人的精神生活高度發(fā)展的社會,是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fā)展的社會,是人與人和諧相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社會。未來的社會“將是這樣一個聯(lián)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雹邸豆伯a黨宣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94頁。這就是說,社會和諧是科學社會主義的題中應有之義。第三,我國現(xiàn)階段雖然只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生產力仍然不夠發(fā)達,社會矛盾仍然易發(fā)多發(fā),但是,我們的社會主義發(fā)展方向和本質特征符合科學社會主義的要求,我們的事業(yè),堅定地朝著科學社會主義方向前進,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既定目標。從這個意義上,我們說,和諧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屬性。
3.建設和諧社會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必然選擇
從當前我國所處的社會發(fā)展階段來看,我國盡管經濟總量位居世界第二,但是人均水平仍然較低,社會各項事業(yè)發(fā)展水平仍然不高,所以,我們一直認為,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之前我們認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是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十九大提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發(fā)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是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統(tǒng)籌兼顧各方面利益任務艱巨而繁重。當前的社會背景是“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①《〈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輔導讀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頁。;當前面臨的矛盾問題是社會整體和諧基礎之下存在不少影響社會和諧的矛盾和問題,主要是:城鄉(xiāng)、區(qū)域、經濟社會發(fā)展很不平衡,人口資源環(huán)境壓力加大;就業(yè)、社會保障、收入分配、教育、醫(yī)療、住房、安全生產、社會治安等方面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比較突出;體制機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還不健全;一些社會成員誠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領導干部的素質、能力和作風與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還不適應;一些領域的腐敗現(xiàn)象仍然比較嚴重;敵對勢力的滲透破壞活動危及國家安全和社會穩(wěn)定。
上述這些問題和矛盾的存在,從根源上說,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發(fā)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究其實質,就是中國目前的發(fā)展階段,已經達到一個臨界點,先前依靠人口紅利累積的優(yōu)勢不再,進入到世界銀行所界定的所謂“中等收入陷阱”階段。世界銀行經過研究認為,鮮有中等收入的經濟體成功地躋身為高收入國家,這些國家往往陷入了經濟增長的停滯期,既無法在工資方面與低收入國家競爭,又無法在尖端技術研制方面與富裕國家競爭。按照世界銀行的標準,2012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6100美元,已經進入中等收入偏上國家的行列②《東亞經濟發(fā)展報告(2006)》世界銀行。進入這個時期,經濟快速發(fā)展積累的矛盾集中爆發(fā),原有的增長機制和發(fā)展模式無法有效應對,出現(xiàn)十個方面的特征,包括經濟增長回落或停滯、民主亂象、貧富分化、腐敗多發(fā)、過度城市化、社會公共服務短缺、就業(yè)困難、社會動蕩、信仰缺失、金融體系脆弱。這些特征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存在的矛盾高度近似或重合,從某種意義上說,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矛盾就是“中等收入陷阱”所面臨的矛盾。
關于中國是否能跨越以及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專家學者可謂各執(zhí)己見。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認為,世界銀行根據二戰(zhàn)以后100多個國家的情況看,只有十幾個國家逃避中等收入陷阱。那么這十幾個國家里面,大部分國家是資源性國家,資源性國家之外,就是東亞社會,日本,亞洲四小龍。除了這五個經濟體,其它就沒有了。那么當然我們有信心能夠逃避中等收入陷阱,但是我覺得很難,比較難③鄭永年:《中國難逃中等收入陷阱》,《鳳凰財知道》(2015年4月2日)。。而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從新結構經濟學的角度分析認為,“中等收入陷阱不是必然的命運”④林毅夫:《怎樣解決中國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困境?》,中國經濟網(2013年8月13日)。,只要措施得力,中國完全可以克服中等收入陷阱。中共十九大報告提出,中國發(fā)展進入新常態(tài)中高速,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趨勢確定到本世紀中葉必然實現(xiàn)。從另一個角度肯定中國不會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對于代表著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自己沒有私利的中國共產黨人來說,現(xiàn)階段最主要的使命,就是團結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協(xié)調推進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攻堅克難,在保持發(fā)展速度的同時,著力解決社會發(fā)展中遇到的各種矛盾和問題,努力避免可能發(fā)生的“中等收入陷阱”,那么,必然選擇就是在發(fā)展經濟的同時,通過努力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克服中等收入陷阱所以面臨的那十個方面的矛盾和困境。
1.和諧是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的自由與平等
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和諧,建立在自由和平等的基礎之上,失去自由平等的和諧,絕對不是真正的和諧。所以,它既不是封建社會禮制秩序下的群臣父子人倫,也不是資本主義金錢秩序下的空泛自由平等,而是工人階級作為統(tǒng)治階級基礎下絕大多數(shù)人的自由和平等。
首先,和諧不是封建等級制度下的禮制秩序。中國古代社會,高度家國同構,所以宗法人倫關系與國家治理體系高度重合,形成獨特的禮制秩序,禮制秩序貫穿著下屬原則,即“親親也,尊尊也,長長也,男女有別,此其不可得與民變革者也”?!坝H親”指必須親愛自己的親屬,特別是以父權為中心的尊親屬;子弟必須孝順父兄;“尊尊”指下級必須尊敬和服從上級、特別是作為天下大宗的天子和一國宗主的國君;嚴格上下等級秩序,不得僭越,不許犯上作亂。“長長”指小輩必須敬重長輩?!澳信袆e”指男尊女卑、男女授受不親和同姓不婚。這些原則,經過漢代大儒改造,演變形成“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三綱”,更是將所有人統(tǒng)轄在宗法人身依附關系和道德的高壓之下,形成堅固的超穩(wěn)定的“和諧社會”。當然,禮治之下,“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每個人都生存在嚴格的等級制度之下,人和人之間極度不平等,也就無所謂真正意義上的和諧了。關于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魯迅先生有過非常具象而深入的描述,已經無需多論。
其次,和諧也不是資本主義金錢秩序下的自由平等。為了擺脫封建等級制度的桎梏,新興資產階級提出“自由平等博愛”的理念,以號召和積聚反對封建專制的力量,這個口號,在資本主義革命過程中,確實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并最終建立了資本主義政權。然而,資本主義社會的邏輯起點,是資本的超越一切的地位和作用,所以,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所謂的自由和平等,實質是資本而不是人的自由和平等,作為人的本質意義上的自由和平等異化為資本的自由流動和平等競爭。關于這點,斯蒂芬做了深刻反思。他認為,自由作為服務于社會福祉的要素之一,本身只具有工具性價值,因時因地而有利弊;平等與自由在一定程度上是矛盾的,因各人資質與所處環(huán)境不同,自由造成的結果恰恰是最大的不平等;人類因為不可避免的利益之爭,及對社會前景與真善美的不同理解,也不可能達致博愛的境地①[英]詹姆斯·斯蒂芬:《自由·平等·博愛》,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扉頁。。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更是深刻闡述過資本主義自由平等的虛偽性。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自由平等不是一個抽象的、人道主義的空洞概念,而是始終與生產方式發(fā)展緊密相聯(lián),在人的相互關系中所體現(xiàn)出的原則。在階級對立的資本主義社會,資產階級的自由平等,就是無產階級的不自由不平等。
最后,真正意義上的自由平等,只有在消滅了階級對立,消滅了剝削的社會主義社會,才能客觀存在。由于消滅了資產階級,占人口絕大多數(shù)的無產階級成為統(tǒng)治階級,奠定了自由平等的階級基礎;消滅了剝削,社會財富分配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采取按勞分配(當然因為天賦條件的差異,仍然存在事實上的不平等),在社會主義高級階段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社會產品極其豐富,采取按需分配的原則,才在真正意義上實現(xiàn)了人與人之間的自由平等。當然,這里所謂的自由和平等,也是在權利和義務對等條件下的自由與平等,沒有抽象意義上的絕對的自由和平等。在這樣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人和人的關系,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和諧關系。
2.和諧是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的法治社會
和諧是在社會主義法治下的社會理想,既不是天下大同、小國寡民的空想社會;也不是毫無原則,一團和氣的價值追求;更不是高壓之下,噤若寒蟬的虛假表象;而是用社會主義法律約束和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基礎上達到的穩(wěn)定的社會秩序與矛盾糾紛解決機制下的社會和諧。
首先,和諧不是古代的天下大同、小國寡民的空想社會。大同的理想社會里,“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禮記·禮運》)這樣的社會場景,看上去絕對是和諧社會的典范,可是究其實,儒家的大同也好,道家的小國寡民也罷,乃至現(xiàn)代的烏托邦社會理想,都是在統(tǒng)治階級建立起穩(wěn)固的統(tǒng)治關系的高壓之下,知識分子對理想社會的向往和追求,在當時的社會條件背景下,根本沒有實現(xiàn)的可能,只能是流于空想。
其次,和諧既不是無原則的價值追求,也不是高壓政策下表面上的一團和氣。和諧本身不是目的,也不具有終極價值的意義,它只是社會構成的一種狀態(tài),一種每個人自由平等基礎上形成的均衡的社會結構。如果把和諧當作終極價值去追求,勢必為了達到和諧的目的,而以失去人的自由和平等為代價;或者為了維護所謂穩(wěn)定和諧的局面,對社會矛盾做無原則的調和,從長遠意義上說,它根本無法維持這樣的穩(wěn)定局面。我國有一段時間的政法綜治維穩(wěn)工作,片面強調穩(wěn)定,自上而下對維穩(wěn)采取一票否決的方式,其結果就是各級地方政府在處理矛盾糾紛的時候,一味的以穩(wěn)定為出發(fā)點,習慣花錢買平安,做無原則的讓步。當然最后并不能長久維持穩(wěn)定的局面,甚至形成一種非常不好的導向,那就是“大鬧就解決,小鬧小解決,不鬧不解決”,社會失去公義,民眾失去安全感。另一個側面,某一段時期,在我國的局部地區(qū),一方面弘揚主旋律,“唱紅打黑”,一方面壓制輿論與不同意見,隨意踐踏法律,人們生活在高壓之下。表面上看來,這個地區(qū)一段時間內高揚主旋律,一片祥和氣氛,實質上,等后來揭開蓋子,里面權錢交易、強取豪奪、人人自危!這樣的“一團和氣”,完全違背了和諧的本意。
最后,和諧是社會主義法治下的社會理想。和諧社會要求社會達到一種穩(wěn)定狀態(tài),那么就必須要依照既定的規(guī)則有序運行,反對社會的無序化與無序狀態(tài)。事實證明,禮治如果單純作為一種道德約束,其約束力不足以形成這樣一種穩(wěn)定狀態(tài);如果將它建構在等級制的王權統(tǒng)治之中,又使得其背離原本的方向而形成階級對立的不和諧狀態(tài)。只有法治是社會有序運轉的重要保證,是社會和諧發(fā)展的基石。法律不僅為社會提供了明確的行為規(guī)則,還具有強制力,要求人們必須嚴格地遵守。只有在統(tǒng)一的法治條件下,社會矛盾和沖突才可以最大幅度地降低或者減少,為構建和諧社會創(chuàng)造條件。此外,法治的意義不僅在于可以減少矛盾,而且還在于可以有效地解決矛盾,使已經產生的紛爭能夠得到及時解決,使不和諧的狀態(tài)歸于和諧。
1.全面依法治國,健全社會主義法治是建設和諧社會的根本舉措
和諧社會與依法治國同為治國方略,2014年10月23日十八屆四中全會上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將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提升到治國方略的高度,但是它不是對和諧社會目標的放棄,相反,我們黨經過前一段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和教訓,更加堅定了要實現(xiàn)全面小康,建設和諧社會,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唯一選擇。因為,《決定》開篇就指明:依法治國,“事關人民幸福安康,事關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直接點明了依法治國在實現(xiàn)和諧社會中的重要地位。
《決定》認為,現(xiàn)階段的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定性階段,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qū),所以“我們黨面對的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任務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風險挑戰(zhàn)之多前所未有”。也就是說,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過程中,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各種矛盾不僅沒有根本消除,有些還會以尖銳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和諧社會建設的任務依然艱巨。面對矛盾,我們的策略是什么?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必須更好統(tǒng)籌社會力量,平衡社會利益,調節(jié)社會關系,規(guī)范社會行為,“必須更好發(fā)揮法治的引領和規(guī)范作用?!雹佟吨泄仓醒腙P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2頁在這里,第一,依法治國的目的是解決矛盾規(guī)范社會行為;第二,依法治國的目標是實現(xiàn)經濟發(fā)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會公正,生態(tài)良好;第三,突出法治在實現(xiàn)和平發(fā)展過程中作為手段的唯一性的地位。因此,可以說,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新一屆黨中央既看到問題,又突出法治的核心引領作用,客觀上使得建設和諧社會、實現(xiàn)全面小康的抓手更加清晰,措施更加得力,方向更加堅定。
2.全面深化改革,促進經濟發(fā)展基礎上的社會公平正義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必然選擇
首先,“發(fā)展才是硬道理”①。這個著名論斷是鄧小平在1992年南方談話中提出來的,到2002年黨的十六大,更是將其上升為“發(fā)展是我們黨執(zhí)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笔糯竺鞔_“發(fā)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歷史經驗證明,發(fā)展才能救亡圖存,發(fā)展才能解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發(fā)展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我們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需要發(fā)展做后盾,發(fā)展才能維護世界和平,國際和諧靠發(fā)展;解決國內各種矛盾,保持穩(wěn)定局面,發(fā)展民主法制,建設精神文明、生態(tài)文明,必須以發(fā)展為基礎;要有效的規(guī)避“中等收入陷阱”還必須保持一定速度的發(fā)展。
其次,“必須堅持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编囆∑街赋?,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所以要發(fā)展,同時他又強調,兩極分化也不是社會主義,所以在注重效率的同時要兼顧公平,防止兩極分化。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公平正義是我國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特征之一?!耙谌w人民共同奮斗、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基礎上,加緊建設對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②《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十八大報告輔導讀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5頁??梢?,在當今中國,第一,發(fā)展是維護和實現(xiàn)社會公平的根本途徑,是更高水準的社會公平的物質基礎;第二,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制度建設是和諧社會的根本保障和重要基石。公平不是平均,也不是相等,公平只是制定規(guī)則的權利的平等。而正義則是對這種規(guī)則的道德評判,即人們對諸如自由和機會、收入和財富等是否平等地分配的評價,公平正義是人們實現(xiàn)道德意義上真正內在和諧的基礎。第三,如何建設保障公平正義的制度,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難題。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堅持人人盡責、人人享有,堅守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預期,完善公共服務體系,保障群眾基本生活,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斷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形成有效的社會治理,良好的社會秩序,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xù)?!雹哿暯剑骸稕Q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45頁可以說追求建立在公平正義基礎上的良好的社會治理,社會和諧、人民幸福是共產黨人矢志不渝的追求。
3.全面從嚴治黨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必由之路
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社會公平和正義得到維護和實現(xiàn)。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作為執(zhí)政黨面臨的形勢依然嚴峻復雜。腐敗仍然是我們黨面臨的最大威脅。腐敗直接威脅社會公平正義,從而妨礙和諧社會的達成?!耙粋€政黨,一個政權,其前途取決于人心向背”④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61頁。,尤其中國共產黨宣稱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自身沒有特殊的利益,而腐敗就是黨員侵犯人民群眾的利益?!拔覀凕h來自人民,根植人民,服務人民,一旦脫離群眾,就會失去生命力?!雹萘暯剑骸稕Q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66頁。
全面從嚴治黨,就是要通過“五大建設”解決黨面臨的執(zhí)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huán)境考驗,解決黨面臨的精神懈怠危險、能力不足危險、脫離群眾危險、消極腐敗危險,把黨建設成人民忠心擁護的馬克思主義政黨。
在中國,只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才能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走向勝利,只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才能逐步實現(xiàn)建成和諧社會,其它任何政黨都無法達成這個目標。這里的中國共產黨,是保證了其先進性和純潔性的黨,這是其永葆生機活力的前提。在這個意義上說,全面從嚴治黨,才能保證黨的先進性、純潔性,這樣的黨才能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因而,全面從嚴治黨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必由之路。
4.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階段目標
當前的中國,因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與發(fā)展的不平衡與不充分的矛盾客觀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尚未解決。發(fā)展的質量和效益不高,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任重道遠,民生領域還有不少短板,脫貧攻堅任務艱巨,城鄉(xiāng)區(qū)域發(fā)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社會矛盾和問題交織疊加,等等。說明我們現(xiàn)階段離和諧社會的建設目標仍然有著較大的差距。
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是要統(tǒng)籌推進五大建設,堅定實施七大戰(zhàn)略,從而實現(xiàn)“經濟更加發(fā)展、民生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的小康社會”。①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27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既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向往,又是中國共產黨對人民的承諾。小康社會的題中之義就是社會更加和諧。
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是我們事業(yè)的頂點。我們也不會因此而停步,因為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會逐步提高,所以中國共產黨將引領中國人民在本世紀三十年代中實現(xiàn)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實現(xiàn)“社會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也就是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和諧社會;而等到本世紀中葉建成現(xiàn)代化強國時,它的頭銜就冠有“和諧”,那時社會是和諧社會,那時的人民“幸福安康”。那是和諧社會的高級階段。
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階段,和諧作為它的基本要求,得到重視,得到強調。盡管未達和諧社會標準,但是之前提到的問題已基本解決,是我們將事業(yè)推向更高階段的必經階段。從這個意義上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階段目標。正因為此,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年10月29日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中強調:“全面小康社會要求經濟更加發(fā)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②習近平:《下大力氣破解制約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點難點問題》,《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78-79頁這應該是全面小康社會包含和諧內涵的最直接科學的界定了。
十九大吹響了落實“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的號角,在其實踐過程中,必須自覺將目標定位在建設和諧社會,實踐和諧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中心范疇。這在客觀上既要克服悲觀主義,又要防止急于求成。
和諧社會是一種社會理想,和諧狀態(tài)的達成,是一個動態(tài)過程。在現(xiàn)階段,既要克服和諧社會建設過程中的悲觀主義情緒,更要防止那種妄圖一蹴而就的急于求成的情緒。
一種傾向,在理論上對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把握不全面,對共產主義社會目標的實現(xiàn)持懷疑態(tài)度,理想信念不堅定,連帶著會懷疑和諧社會實現(xiàn)的理論可行性。特別是當他們看到目前的社會現(xiàn)實中,社會變革加劇,社會財富兩極分化嚴重,階層流動困難,社會上財富、社會地位、知識、影響力等的馬太效應日益明顯并呈擴大趨勢,于是對我們實現(xiàn)社會公平正義、防止兩極分化實現(xiàn)共同富裕持懷疑態(tài)度。從而懷疑和諧社會實現(xiàn)的可能性。這種情緒,是和諧社會建設過程中的悲觀主義情緒。這種情緒蔓延的害處在于,它會聽任目前社會上存在的矛盾和問題繼續(xù)放大,從而在根本上抵消發(fā)展給社會帶來的積極效益,最終兩極分化的社會是兩敗俱傷。
另一種傾向,懷著一種對目前矛盾問題的強烈的不滿,認為必須盡快消除這些矛盾和問題,我們的社會才能稱得上是社會主義。他們希望,盡快采取措施,包括直接借用資本主義社會號稱行之有效的維護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的制度設計,比如三權分立、普選制、多黨執(zhí)政之類,完全罔顧中國的歷史傳統(tǒng)與現(xiàn)實情況,妄圖一蹴而就。一方面,這些人可以說是理想主義者,他們希望有一個純粹的社會,無法忍受和諧社會實現(xiàn)的過程之漫長,道路之曲折;一方面,這些人也是理論上的幼稚病患者,他們寧愿相信資本主義主流理論家宣傳的所謂普世價值,相信按照所謂普世價值開出的藥方能夠包治百病。事實上,那些所謂普世價值的藥方,連資本主義自己的問題和矛盾尚且難以解決,遑論包醫(yī)百?。靠墒?,如果我們真的照方抓藥,就落入資本主義設下的陷阱,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打下的基業(yè)就將動搖,好不容易維護著的和平與發(fā)展的局面就會喪失,我們就將陷入無盡的危機從而必須仰仗資本主義的施舍。
和諧作為核心價值觀的中心范疇,在“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的實現(xiàn)過程中,起到方向、目標、評價標準的作用,在推進過程中起到修正器和方向舵的作用,能夠推動“四個全面”作為戰(zhàn)略行動始終沿著正確的價值取向發(fā)力而不會走彎跑偏,從而引領中國社會不斷向著人民的美好生活前進。當然和諧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中心范疇,其意義不僅存在于引領國內各項工作的方向,作為核心理念也指引著中國發(fā)揮在國際社會中的作用,高舉和平發(fā)展、合作共贏旗幟,踐行親誠惠容外交理念的中國特色的大國外交,以“平等相待、互商互諒”、“公道正義、共建共享”、“開放創(chuàng)新、包容互惠”、“和而不同、兼收并蓄”、“尊崇自然、綠色發(fā)展”①為基本原則,為國際社會提供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旗號的新時期國際關系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和諧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體系中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