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我與華夏傳播學體系的建構(下)(之二)*
        ——“三大體系”之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的探索之路

        2020-03-15 09:34:13謝清果
        廣西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 2020年2期
        關鍵詞:文明研究

        謝清果

        (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福建 廈門,361005)

        (續(xù)上篇,上篇發(fā)表于本刊2020 年第1 期第6—14 頁)

        上一篇我介紹了“華夏傳播學”學科體系建構的點滴心得,主要側重教材建構方面。本篇作為全部專題文章的第四篇即最后一篇,就與讀者一起暢談下學術體系與話語體系建構方面的一些思考與做法,盼望能起拋磚引玉之效,誠摯邀請同行結合自己的經(jīng)驗一起把這個話題引向深入,共同為了傳播學“中華學派”的早日實現(xiàn)而不懈奮斗!

        3 搭建學術平臺:以學術共同體為核心打造“華夏傳播學”學術體系

        華夏傳播學作為一個學術體系,其構建之路才剛剛開始。參照季為民構建中國新聞學學術體系的思考,“學術體系主要包括學術思想、代表學者、學術流派、專業(yè)論著、研究方法、道德規(guī)范、評價標準等要素和學術活動平臺等輔助系統(tǒng)。”[1]華夏傳播學的構建要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自覺運用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開展研究,通過打造華夏傳播研究會等形式的學術共同體和以《華夏傳播研究》《中華文化與傳播研究》等專業(yè)刊物為代表的學術成果展示平臺以及學術成果評價體系、學術社團組織、學術倫理規(guī)范等學術輔助系統(tǒng),持續(xù)探索,精心建設,不斷完善,世代傳承,不斷匯聚各方面的人才,發(fā)展和完善研究方法,形塑華夏傳播學的學術范式,增強學術共同體意識,推進學術創(chuàng)新,傳承學術精品,推出學術新銳,提升華夏傳播在中國傳播學界的學術地位與學術話語權。

        3.1 學術刊物提升了華夏傳播學的顯示度

        2013 年是廈門大學傳播研究所成立20 周年,為了紀念前輩的豐功偉績,進一步推動華夏傳播研究再上新臺階,研究所決定創(chuàng)辦一份學術期刊——《中華文化與傳播研究》。著名學者孫旭培教授親自題簽了刊名。我在題為《責無旁貸地推進華夏傳播研究》的發(fā)刊詞中深情地寫到:“我們將在許多海內(nèi)外學者的關心指導下,繼承華夏傳播研究的傳統(tǒng),高揚華夏傳播研究的主體意識,爭取中國文化國際話語權。我們將以刊物為平臺來集聚研究隊伍,一起切磋琢磨,共同促進中華文化傳播與創(chuàng)新,以無愧于這個多彩的時代。”[2]這份集刊前5 期為年刊,2017 年與中鹽金壇鹽化有限責任公司合作后,轉型為半年刊,由九州出版社出版,著名學者詹石窗教授題簽了刊名,至2019 年共出版6 輯。該刊共開設10 個欄目,每輯都策劃有一個主題,并將之設置為該輯主打欄目。10 個欄目中“鹽文化研究與傳播”“賢文化與組織傳播研究”“國學新知”由中鹽金壇公司文化部主持,其它7 個專欄由我邀請海內(nèi)外學者主持。這6 輯主打欄目分別是“鄉(xiāng)村傳播與文化空間”“中國古代政治傳播研究”“中國禮文化傳播研究”“老子傳播思想研究”“華夏文明傳播研究”“認識傳播學探索”(以上各輯中國知網(wǎng)均有收錄)。

        2018 年,在廈門大學傳播研究所慶祝建所25周年之際,在新聞傳播學院領導的支持下,我決定創(chuàng)辦《華夏傳播研究》集刊(半年刊)。鄭學檬教授題簽了刊名,鄭學檬、孫旭培、陳培愛、邵培仁、戴元光、李彬、吳予敏、趙振祥、陳國明(美國)、黃鳴奮等一批學者發(fā)來創(chuàng)刊賀辭。這本集刊與《中華文化與傳播研究》相呼應,由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列入“傳媒集刊方陣”出版。《中華文化與傳播研究》的辦刊宗旨是“華夏傳播·文明傳承·文化自覺·民族復興”,定位為以華夏文明傳播研究與賢文化傳播研究為主要特色的綜合性新聞傳播類集刊,論文字數(shù)通常在1 萬字以內(nèi);而《華夏傳播研究》則以“中華文化立場·全球傳播視野”為辦刊宗旨,以建構“華夏傳播學”、打造傳播學“中華學派”為己任,力爭成為華夏傳播研究領域專業(yè)性高端學術集刊,論文字數(shù)通常在1.5 萬字左右,亦可長達3-4 萬字。該刊目前已出版2 輯,第3、4輯正在出版中。

        3.2 開辟專欄,進一步拓展學科展示平臺

        黃星民教授看到我們創(chuàng)辦了兩份集刊,高興地說,余也魯那個時代還沒有設想過創(chuàng)辦期刊,現(xiàn)在辦出兩份集刊,這是新的進展。邵培仁教授也多次勉勵我們,說這幾年經(jīng)過一批青年學者的努力,把本來冷清的研域搞得紅紅火火。吳予敏教授也肯定華夏傳播研究會這幾年辦會辦刊頗有起色?!吨袊侣剛鞑パ芯俊芳谄涔娞柹蠈ⅰ度A夏傳播研究》與《中國網(wǎng)絡傳播研究》《北大新聞與傳播評論》《符號與傳媒》一起列為新聞傳播研究領域代表性集刊。暨南大學劉濤在《理論譜系與本土探索:新中國傳播學理論研究70 年(1949—2019)》一文中專列“本土思想的理論推演”部分,指出李敬一、邵培仁、謝清果、潘祥輝、李紅、姚錦云等學者“比較系統(tǒng)地關注中國傳統(tǒng)文化或思想遺產(chǎn)中所蘊含的傳播觀念,努力以‘華夏傳播學的名義’與西方對話,追尋和確認中國傳播的本土身份?!盵3]為了進一步擴大影響,我認為很有必要跟一些學術性期刊合作。2016 年,邵培仁老師在其主編的《中國傳媒報告》總第60 期上邀請我擔任“華夏傳播研究”專欄主持人,并刊發(fā)了由我組織的一組文章;2019年,《西北師大學報》第2 期首次刊出“華夏傳播研究”專欄3 篇文章;同年,《鄭州大學學報》第3 期刊載了兩篇禮文化傳播的文章;2020 年,《山西大學學報》通過專欄刊發(fā)華夏傳播研究方面的論文。最為難得的是,《廣西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邀請我從2019 年第4 期開始開設并主持“華夏文明傳播研究”專欄,逢雙期刊出,一年三期,每期5-6篇論文。此外,《現(xiàn)代傳播》《新聞與傳播研究》《國際新聞界》《新聞大學》四大刊也是發(fā)表本領域研究文章的重要期刊??梢?,華夏傳播研究已越來越受到學界的認可與關注。

        3.3 成立專業(yè)研究會增強“華夏傳播學”學術共同體意識

        進入21 世紀以來,我深切感到20 世紀90 年代盛極一時的華夏傳播研究由于后續(xù)缺乏組織領導等原因,日漸有邊緣化之勢。于是,我發(fā)愿要重新搭建學術交流平臺,形成學術共同體。功夫不負有心人,經(jīng)過多方奔走聯(lián)絡,華夏傳播研究的學術共同體逐漸成形,其構建之路經(jīng)歷了若干階段和步驟。第一步,2016 年3 月25 日晚,在南京大學召開的中國新聞史學會新聞傳播思想史研究委員會籌備成立的會議上,我申請在該會下成立華夏傳播研究工作組并得到了批準。第二步,2017 年11 月18 日,借助新聞傳播思想史研究委員會在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召開年會之際,我發(fā)起承辦了年會上的華夏傳播研究分論壇,并于19 日上午召開了華夏傳播研究會成立籌備會,來自華東師大、西南政法大學、深圳大學、廣州大學、鄭州大學、廈門大學、西北師范大學、暨南大學的十余位代表暢談了推動華夏傳播研究的思路,共商籌建研究事宜。第三步,同年12 月19 日,我應邀參加了全球修辭學會在越秀外國語學院召開的學術年會,會長陳汝東代表該會批準“華夏傳播研究會”加盟的申請,期望共同推動中國文化傳播研究。第四步,2018 年9 月16 日,在江蘇金壇召開的首屆“華夏文明傳播與企業(yè)家精神培育研討會”閉幕式上,在全國一級學會——“華夏文化促進會”的支持下,“華夏文化促進會傳播專業(yè)委員會”(簡稱“華夏傳播研究會”,下稱“研究會”)正式掛牌成立。研究會禮聘吳予敏為榮譽會長,鄭學檬為首席顧問,孫旭培、邵培仁、李彬、戴元光、陳國明、黃星民等一批學者為學術顧問,由我擔任會長。從此,華夏傳播研究有了自己的學術共同體,有了推動相關學術活動的穩(wěn)定組織。

        為了彰顯華夏傳播研究影響力,不斷提升學術顯示度,我積極聯(lián)合各方力量持續(xù)舉辦了專業(yè)學術會議與工作坊。早在研究會正式成立之前,我就以傳播研究所為推動機構,舉辦專業(yè)性學術研討會。如2016 年5 月14 日,廈門大學傳播研究所、廈門筼筜書院、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及廈門偉納機電技術有限公司共同舉辦了“中華文化與大眾傳播研討會”。2018 年5 月18-19 日,西南政法大學法治新聞研究中心和廈門大學傳播研究所聯(lián)合主辦了“傳統(tǒng)文化與傳播學術研討會”。2018年9 月15-16 日,華夏傳播研究會與中鹽金壇鹽化有限責任公司、江蘇宏德文化出版基金會共同主辦了首屆“華夏文明傳播與企業(yè)家精神培育”研討會。研究會成立之后,舉辦了更多的學術研討會,如2019 年4 月12-13 日,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與研究會聯(lián)合舉辦了首屆“禮文化與華夏文明傳播研究”工作坊。在2019 年5 月11-12 日舉辦的第一屆“媒介中國研究百人會”上,研究會副會長潘祥輝教授主持了其中的“傳統(tǒng)文化中的傳播考古”研討組圓桌會議與“傳統(tǒng)文化與華夏傳播”論文發(fā)表組圓桌會議。2019 年7 月5-6 日,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舉辦了首屆“賢文化與華夏傳播研究”工作坊。2019 年9 月21 日,我受邀請在首屆“傳播與認同研討會”上作了題為“華夏傳播研究學術共同體的建構歷程”的主旨演講。2019 年11 月22-24 日,研究會與南寧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合辦“‘一帶一路’倡議與華夏文明傳播研究學術研討會”。此外,研究會還以協(xié)辦機構的名義,參與舉辦了重慶大學主辦的“第十一屆世界華文傳媒與華夏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和華南理工大學主辦的“跨學科視域下傳統(tǒng)族群文化的現(xiàn)代傳承與文化認同”學術研討會。我還牽頭在2019 亞太傳播學會聯(lián)盟年會上舉行了一個“本土傳播學”方向的討論組。2020 年,研究會還將與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區(qū)、揚州大學、深圳大學等單位聯(lián)合舉辦多場學術研討會。正是因為有了多場研討會、工作坊的舉辦,華夏傳播學以嶄新的姿態(tài)重現(xiàn)于中國傳播學界,并占據(jù)了一席之地。

        3.4 主編專業(yè)叢書,彰顯“華夏傳播學”學術生產(chǎn)力

        通過叢書集中展現(xiàn)某個領域或某個學科的學術成果,已成為許多學科發(fā)展的標配。為了打造華夏傳播研究的學術體系,夯實華夏傳播研究的學理基礎,開啟新時代“華夏傳播學”研究新高度。我主編了以下幾套叢書:

        其一,主編《中華文化與傳播研究叢書》。刊物與叢書互相配合,學科的顯示度就會增強。在舉辦《中華文化與傳播研究》集刊的時候,我同時籌劃主編《中華文化與傳播研究叢書》,2014 年,我利用手頭結余的科研課題經(jīng)費出版了《華夏傳播學讀本》《道教養(yǎng)生哲學與生活傳播》《道德經(jīng)與當代傳媒文化》等三部著作。

        其二,主編《華夏文明傳播研究文庫》。2015年廈門大學社科處資助著作出版,我提交了《生活中的老子——〈道德經(jīng)〉與大眾傳播學》這部書稿。當時心想如果將來能出版一套叢書,就以這本作為叢書的第一本著作。受這個念頭啟發(fā),我開始主編《華夏文明傳播研究文庫》,進而首次提出“華夏文明傳播”這個觀念,因為當時認為“文明傳播”是“華夏傳播學”的理論特質?!度A夏文明傳播研究文庫》從2016 至2019 年已出齊10 卷,上面提到的那本是第1 卷,其余9 卷分別是《大道上的老子——〈道德經(jīng)〉與人際溝通》《華夏文明與傳播學本土化研究》《張湛、盧重玄〈列子〉詮釋研究》(林俊雄著)《甲骨文四重證據(jù)研究法》(巫稱喜主編)《華夏傳播學的想象力》《中庸的傳播思想》《華夏文明與輿論學中國化研究》《光榮與夢想:傳播學中國化研究四十年(1978-2018)》《中華傳統(tǒng)文化傳播研究舉隅》(吉峰著)。這當中有三本是同行所著,其余均為我編著。

        其三,主編《華夏傳播學文叢》。2019 年,我開始主編第三套叢書——《華夏傳播學文叢》。這套叢書我直接使用了“華夏傳播學”這個提法,希望能夠比“華夏傳播研究”更為簡潔明了。現(xiàn)已出版《共生交往觀:文明傳播的“中國方案”》(九州出版社,2019),后續(xù)還將有《華夏禮樂傳播論》《華夏文明傳播論》等著作出版。

        其四,主編《華夏傳播研究論叢》。為了庚續(xù)2001年鄭學檬主編的《華夏傳播研究叢書》(三卷本)的傳統(tǒng),我也主編了三卷本的《華夏傳播研究論叢》,這三卷分別是:《華夏傳播研究在中國(謝清果卷)》,主要收錄我和我的團隊近年發(fā)表的論文;《華夏傳播研究在海外(陳國明卷)》主要收錄陳國明在海外發(fā)表的論文。經(jīng)他授權,我組織團隊對論文進行了翻譯,因此書中許多文章是第一次用中文形式推出;《華夏傳播學年鑒(2019)》,主要是為今后出版專業(yè)年鑒試水。叢書將于年內(nèi)正式出版。

        其五,主編《經(jīng)典與傳播研究叢書》。主編出版這套叢書是為了呈現(xiàn)同名讀書會的成果。該叢書已于2019 年出版了《莊子的傳播思想》,《〈論語〉的傳播思想》即將面世,年內(nèi)還將推出《〈周易〉的傳播思想》《經(jīng)典新探:王充〈論衡〉的傳播學釋讀》(吉峰著)等,未來計劃推出《〈禮記〉的傳播思想》《〈尚書〉的傳播思想》《〈孫子兵法〉的傳播思想》等,出版總數(shù)至少達10 部。

        其六,主編《華夏傳播學讀本叢書》。我認為既然中國傳播學有政治傳播學、經(jīng)濟傳播學、文化傳播學、藝術傳播學、時尚傳播學,華夏傳播學同樣也可以有華夏身體傳播學、華夏情感傳播學、華夏文明傳播學等垂直細分領域,我現(xiàn)在已在指導博士生去開拓這些領域,為了與研究相配合,我就規(guī)劃了這套叢書,計劃于2020 年陸續(xù)推出,主要包括《華夏傳播學新讀本》《華夏文明傳播學讀本》《華夏身體傳播學讀本》《華夏情感傳播學讀本》等。

        4 提煉學術概念:構建華夏傳播學的話語體系

        季為民指出:“話語體系反映人類交往活動中交往主體通過語言符號建立起來的表達與接受、解釋與理解、評價與認同等多重關系,包括術語、概念、范疇、命題、判斷、語言、思想等要素?!盵1]華夏傳播學應以本學科核心概念為基礎,以中華文化自身的話語系統(tǒng)為表達架構,總結我國五千年來傳播實踐的話語邏輯,形成華夏傳播學的表達系統(tǒng)和話語體系。其基本要素包括:術語和概念(核心概念、擴充概念、邊緣概念、交叉概念)、基本觀點和思想原則、專業(yè)知識和表達邏輯等。習近平同志在“5·17 講話”中也強調(diào),“要善于提煉標識性概念,打造易于為國際社會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引導國際學術界展開研究和討論。這項工作要從學科建設做起,每個學科都要構建成體系的學科理論和概念?!盵4]對于華夏傳播學而言,在離真正建立學科還很遙遠的當下,可以從打造核心和標識性概念和有代表性的理論體系著手,由點突破,再到面,再到體,最終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

        習近平同志強調(diào),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應體現(xiàn)繼承性、民族性,體現(xiàn)原創(chuàng)性、時代性,體現(xiàn)系統(tǒng)性、專業(yè)性。“綿延幾千年的中華文化,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成長發(fā)展的深厚基礎?!盵4]“要推動中華文明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激活其生命力,讓中華文明同各國人民創(chuàng)造的多彩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精神指引。要圍繞我國和世界發(fā)展面臨的重大問題,著力提出能夠體現(xiàn)中國立場、中國智慧、中國價值的理念、主張、方案?!盵4]華夏傳播學要積極因應時代的呼喚,回應傳播學中國化過程中提出的時代命題,以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深厚積淀為基礎,以自主、開放、包容、對話的原則,將傳統(tǒng)文化資源轉化為傳播學的文化資本,讓五千年的實踐成為構建華夏傳播理論體系最為可靠的基礎,進而在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中形成適合時代發(fā)展和國際合作潮流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從而改變中國的話語權在世界上處于劣勢的被動局面。只有打造出基于中國歷史和現(xiàn)實的富有時代新氣息的思想理論體系,才能在話語競爭中處于不敗之地。正如習近平所說的,“強調(diào)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國家的學術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較、對照、批判、吸收、升華的基礎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當代中國和當今世界的發(fā)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解決好民族性問題,就有更強能力去解決世界性問題;把中國實踐總結好,就有更強能力為解決世界性問題提供思路和辦法。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發(fā)展規(guī)律?!盵4]華夏傳播學只有能夠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思想資源與動力支持,才有生命力,也才能有底氣與世界傳播學對話。例如,面對西方文明的宗教傳播本質,中國可以彰顯中華文明的禮樂傳播本質。宗教文化傳統(tǒng)可以開出民主政治與自由平等之花,禮樂文化傳統(tǒng)也可以結出賢能政治與協(xié)商民主之果。發(fā)展路徑是多元的,條條道理通羅馬,不同的思想文化,可以在共生交往中交流互鑒,共同進步,或許未來正是在中西對話中“行中庸,達中和”。

        4.1 提出“共生交往”新觀念

        華夏傳播學的基本觀念首先便是“華夏”,便是“中國”?!叭A夏”是“中國”的美稱,其精神實質體現(xiàn)在“中國”上。因此,我首先提出“中國”是一種傳播觀念,進而分析指出這種傳播觀念的內(nèi)核是“共生”,因為“中國”是以“中”立國,而“中”體現(xiàn)著中心與邊緣,內(nèi)與外的關系,并將關系致于“中和”的價值目標之中,以達“適中”“共贏”的效果。循著這樣的思路,我發(fā)表了《共生交往觀的闡揚——作為傳播觀念的“中國”》《中華新文明主義的共生交往特質》《構建人類溝通共同體的理論依據(jù)、可能路徑及其價值取向》等一批有顯示度的學術論文,并帶領團隊共同推進研究,進而結集出版了《共生交往觀:文明傳播的中國方案》一書,努力向世界闡述中華文明具有的共生交往獨特氣質。

        4.2 深化“華夏文明傳播學”的研究旨趣

        “文明傳播學”是中國社科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楊瑞明及其團隊提出的一個研究思路,他們還出版了《文明傳播的哲學視野》《文明傳播的秩序:中國人的智慧》等書。我意識到這是一個可以深入探討的領域,于是我努力將“文明傳播學”的視角引入華夏傳播研究,試圖用中國的中庸、天下、和諧、禮樂等中國式話語來闡述華夏文明的溝通智慧,向世界說明華夏文明的特質是以追求“天下太平”為己任,秉持“和而不同”觀念的共生交往觀。我能獲批“華夏文明傳播的觀念基礎、理論體系與當代實踐研究”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主持“華夏文明傳播學的理論體系、教學模式與實踐探索的綜合改革研究”省教改項目,主持的團隊獲批“華夏文明傳播研究團隊”,得益于我將研究著眼于探討華夏文明的傳播智慧這一時代需要。在日益全球化的當下,中國文化要走出去,就亟須向世界說明中國。最好的做法便是中國經(jīng)驗,世界表達。文明研究是國際學術界長盛不衰的研究課題,華夏文明傳播研究的旨趣就是將中華文明放置在人類文明競爭的舞臺上,進而以中國為方法,以中國為價值,向世界提供一種不同于西方卻又為西方話語所需要、所能接受的傳達方式。比如,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其中國式表達可能是天下大同、家國天下、天下一家這樣的話語,西方不容易理解,因為“家”不是西方理解世界的起點,如果我們要向世界傳遞這一理念,就需要用“共同體”這種流動于馬克思理論和康德的哲學觀念中同時又為西方學者熟悉的方式來表達。這種表達在無形中又傳遞著中國的傳播智慧,我稱之為“共生交往”。“共生交往”理念非常類似于馬丁·布伯的“我和你”思想、巴赫金的“對話理論”和哈貝馬斯的“交往理性”觀念。

        學術研究需要有較高的學術站位,才能回應時代命題。以我的被廈門大學列入一流本科課程和課程思政建設目錄的華夏傳播概論課程為例,在課程建設過程中,我努力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融入華夏傳播研究之中,深化華夏文明傳播研究。例如,我一面聚焦“華夏文明傳播”這一議題,潛心研究中華文明蘊藏的傳播智慧,一面積極回應習近平同志提出的人類文明互鑒的重要論述,撰寫了《天下一家:新時代人類文明交往觀的中國氣派》《文明共生論:世界文明交往范式的“中國方案”——習近平關于人類文明交流互鑒重要論述的思想體系》等系列文章,同時在研究生課程中開設“華夏文明傳播專題研究”,合作出版《華夏文明研究的傳播學視角》一書,帶領團隊進行中西傳播思想的比較研究,即將推出《中華文化海外傳播的新境界——中西傳播思想的分野與對話》一書,不斷深化華夏文明傳播研究。

        4.3 提出“生活媒介”新概念

        在教學相長思想的激勵下,我?guī)ьI和引導博碩士不斷開拓出華夏輿論學、華夏媒介學、華夏自我傳播學、華夏身體傳播學、華夏禮樂傳播論等華夏傳播學研究新領域,與他們共同探討研究課題,撰寫論文,組織讀書會,研讀中西經(jīng)典,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培養(yǎng)華夏傳播學研究的接班人。在傾力培養(yǎng)博碩士的過程中,我的體會是,對于正在成長中的年輕人,要把他們當成學術上的合作伙伴,共同開展頭腦風暴,甚至一起申報各類課題,總之,把自己成為一名學者所經(jīng)歷的所有工作都讓研究生有所參與和體驗,于實戰(zhàn)中培養(yǎng)學生,增強他們畢業(yè)后的競爭力。我常勉勵學生說,我不是世界冠軍,但我力爭成為培養(yǎng)世界冠軍的人。比如劉翔的老師不是世界冠軍,而他卻能培養(yǎng)出世界冠軍,這正是伯樂與千里馬的關系。為師者當力求成為伯樂,學生當力爭成為千里馬;老師愛教,學生愛學,如此才能一起并肩站在學術研究前沿,開創(chuàng)華夏傳播研究的新境界。

        以2019 年為例,我從歐文·戈夫曼的《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xiàn)》一書獲得啟示,我想日常生活中有許多媒介共同聯(lián)系著人們,從而造就了一個多彩的世界。這些生活中的媒介在我們的世界中如同海德格爾所說的“上手”,而不是“在手”,我們?nèi)沼枚恢?。目前學人更多關注的是大眾傳播媒介,而忽視了日常生活中眾多交往的媒介。于是我在講授中國傳播理論研究這門課時,組織博碩士從媒介學這一新興的角度,研究日常生活中的牌坊、茶文化、禮文化、長江、門、十二生肖、陶瓷等媒介,進而推出《華夏傳播研究:媒介學的視角》一書。在授課過程中,我也撰寫了《媒介哲學視角下的老子之“門”新探》(《山西大學學報》2020 年第2 期)一文。寫這篇文章給我的感受是,壓力出效果,為了盡快寫出初稿以便向學生講解自己的研究心得,就強迫自己處于亢奮的寫作狀態(tài),連續(xù)作戰(zhàn)幾天,形成了初稿。由于初稿字數(shù)較多,后來將“作為生活媒介的門”這一類似綜述的部分單獨成篇,而論述《道德經(jīng)》五章中出現(xiàn)的“門”的媒介意義部分,就獨立為另一篇論文。這次研究再次成功證實了我以往寫一篇論文可以分解成多篇的經(jīng)驗,也讓我明白,對傳統(tǒng)文本的研究,如果能引入新的視角,可能會有別樣的發(fā)現(xiàn)。受此激勵,我今后還會繼續(xù)從事“老子與媒介學”的專題研究。

        行文至此,該給為《廣西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華夏學人”專欄撰寫的“我與華夏傳播學體系的建構”系列文章做個結語了。感謝《廣西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編輯的邀請,讓我有一次梳理自己心路歷程的機會,這真是一種不期而遇的因緣。我相信有了這種因緣,我與華夏傳播學“三大體系”建構的因緣也必將結出“平安喜樂”的善果。

        我雖鄙陋,卻也有李白“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豪情,因為我始終懷著與學界同仁共建“華夏傳播學”的雄心壯志,把鍛造傳播學“中華學派”作為自己的神圣使命。為此,我將秉承老子“不欲碌碌如玉,珞珞如石”的思想,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責任與擔當,與華夏傳播研究的同仁乃至整個中國傳播學界一起直面中國現(xiàn)實,關懷人類未來,立足中華文化傳統(tǒng),以“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開創(chuàng)未來”的原則,向世界貢獻傳播學的“中國思考”。

        猜你喜歡
        文明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請文明演繹
        銀潮(2021年8期)2021-09-10 09:05:58
        2020年國內(nèi)翻譯研究述評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多元文明,照鑒共同未來
        金橋(2020年11期)2020-12-14 07:52:40
        讓文明之花持續(xù)綻放
        人大建設(2020年5期)2020-09-25 08:56:12
        漫說文明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統(tǒng)研究
        新版C-NCAP側面碰撞假人損傷研究
        日韩综合无码一区二区| 最新日韩人妻中文字幕一区| 三上悠亚免费一区二区在线| 99福利在线| 无码精品色午夜| 亚洲第一区无码专区| 国产麻豆放荡av激情演绎|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码精品色| 亚洲精品美女中文字幕久久| 国产影片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 朝鲜女人大白屁股ass孕交| 人妻aⅴ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熟女一区二区| 亚洲的天堂av无码| 国产午夜福利精品| 欧美激情精品久久999|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免费人妻| 亚洲一区二区日韩专区| 欧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尤物 | 亚洲产国偷v产偷v自拍色戒| 国产成人久久蜜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亚洲婷婷99久久精品| 人妖与人妖免费黄色片| 少妇又色又爽又高潮在线看| 真实国产老熟女无套中出| 欧洲熟妇色xxxx欧美老妇多毛网站| 精品2021露脸国产偷人在视频| 国产午夜激无码AV毛片不卡| av有码在线一区二区| 熟妇人妻精品一区二区视频免费的 | 国产精品亚洲а∨无码播放不卡| 国产美女露脸口爆吞精| 国产成年无码V片在线| 在线视频日韩精品三区| 丰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天下第二社区在线视频| 亚洲欧美精品aaaaaa片| 久久福利青草精品资源| 日本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