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新華,楊雷,景春梅,劉滿平
( 1.北京國際能源專家俱樂部,國際燃氣聯(lián)盟;2.北京大學能源研究院;3.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4.國家發(fā)改委價格監(jiān)測中心)
中國油氣體制改革目標是建設“上游油氣資源多主體多渠道供應、中間統(tǒng)一管網高效集輸、下游銷售市場充分競爭的‘X+1+X’油氣市場體系”。油氣上游勘探開發(fā)與生產領域對外資和民企的開放,加上沿海液化天然氣(LNG)接收站的審批權下放和第三方準入,將有助于形成“上游油氣資源多主體多渠道供應”這個“X”的形成。2019年12月9日成立的國家管網公司將逐步實現(xiàn)統(tǒng)一管網,為重塑中國天然氣格局創(chuàng)造條件。
然而,對于“下游銷售市場充分競爭”這個“X”如何形成,以及它與“1”的關系,還存在模糊認識,其原因在于:全國32個省級行政區(qū)中,已經有25個組建了35家省級天然氣管網公司[1]。各家在成立運營時間、投資力度、管網覆蓋面、股權結構、投融資職能、運營模式等方面各有千秋,背后利益錯綜復雜。在此背景下,若將省級管網公司的資產全部劃歸國家管網公司,形成“一竿子插到城市燃氣門站”的全國統(tǒng)一大管網,則成本高、難度大,既不現(xiàn)實,也不必要。實現(xiàn)“X+1+X”模式的改革目標,不應該“一刀切”,應允許各地結合實際情況,因地制宜逐步推進市場化改革,在此過程中允許多元模式共存[2]。進一步明晰市場端的“X”,并理順“1+X”的關系,特別是國家管網公司和地方管網公司的關系,關乎中國天然氣改革的進程和成敗。雖然國務院“鼓勵和引導地方管網以市場化方式融入國家管網”,但以何種方式融入?怎么融入?這些問題在管網改革若干意見中沒有具體提及,值得進一步認真研究。
按照《2019年國內外油氣行業(yè)發(fā)展報告》[3]的分析,國家管網公司成立后,中國在未來一定時期內將形成“X+1+N+X”油氣市場體系,其中“1+N”就是指由國家管網公司與多家省級管網公司組成的運輸系統(tǒng)。多家省級管網公司客觀上可在輸送成本、管理效率上形成對標,有助于管網公司降低成本、提高效率[4],但“X+1+N+X”作為終極格局顯然與天然氣行業(yè)的“X+1+X”改革目標不符。
本文認為,應該將“X+1+N+X”的“N”容納到其后面的“X”中,即省級管網公司成為下游充分競爭的銷售市場的一部分,更準確地說,由省級管網為下游充分競爭的銷售市場提供與國家管網一樣公平準入的基礎設施。這樣,后一個“X”代表的是富有競爭力的區(qū)域天然氣市場,可以依據不同地區(qū)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做出充分競爭的制度安排,而作為全國一張網的“1”也將由國家管網公司的跨省管網和多家地方管網共同形成。本文重點分析具有完善省級管網的區(qū)域天然氣市場如何形成。
隨著國家管網公司成立,天然氣交易方式將發(fā)生重大變化。原來運銷一體化的格局下,上游生產商(例如中國石油)的天然氣通過其下屬管道公司銷售給下游客戶,氣量由其相關部門統(tǒng)籌分配,價格則在國家發(fā)改委的指導價基礎上進行協(xié)商。新格局下,多種氣源和多個客戶需要在競爭的環(huán)境下達成買賣,市場主體從“一對一”的模式向“多對多”的模式轉變,交易方式從雙邊協(xié)商向多邊競爭轉變。
新的交易方式需要符合全新格局的天然氣交易平臺。歐美發(fā)達的天然氣發(fā)展實踐都表明,平臺化交易是天然氣市場化改革的結果。在天然氣發(fā)展初期市場尚未成形的階段,連接生產氣田與用氣客戶的是單線管道,價格或由雙方商定,或由政府定價。隨著天然氣市場的逐漸成熟與市場化改革的推進,幾乎所有國家都采取了上游生產與管輸分開、管輸與銷售分開等強制性業(yè)務拆分措施,并鼓勵新的市場參與者進入上游生產、天然氣貿易與銷售等領域,天然氣交易平臺應運而生。
在這個平臺上,參與方不限于天然氣生產商和用戶,還有許多貿易商、中間服務商、銀行、基金和其他金融機構。他們參與交易的目的各異,實體機構和貿易商大多是圍繞著天然氣進行商品買賣,但也不乏通過參與交易來進行資產優(yōu)化和風險管理的意義,金融機構在支持實體機構買賣的同時,通過交易平臺提供各種衍生服務,或者通過價格波動實現(xiàn)投機利潤。
交易標的物也不限于天然氣商品本身,而是包括管道容量、儲氣庫容量、LNG儲罐容量、LNG接收站窗口期、LNG槽車運輸能力等。天然氣計量采用英熱單位、千瓦時或百萬焦耳等能量單位,而非體積計量。合同種類可以是圍繞著實物交割的現(xiàn)貨、即期、遠期合同,也可以只采用風險管理和資產優(yōu)化的套期保值合同,或者是實物與金融相結合的期貨合同。
2.2.1 天然氣交易中心(交易所)、交易樞紐、交易平臺的定義
交易中心或交易所(trading centre或exchange):沒有基于實體市場但有指定交割地點,只做線上撮合的合約交易場所,例如紐約商業(yè)交易所,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大連商品交易所等。
交易樞紐(trading hub):允許天然氣作為氣體商品的合約進行實物交割的管網設施,例如美國的亨利樞紐(Henry Hub),英國的統(tǒng)一天然氣管網,荷蘭的高壓和中壓統(tǒng)一管網,浙江、四川、廣東等的統(tǒng)一管網等。
按照施訓鵬的研究,交易中心或交易所是天然氣合同交易的平臺,而交易樞紐是天然氣產權交割的物理地點[5]。交易中心和交易樞紐的關系不是一對一的:一個交易樞紐的產品可以在多個交易中心交易,一個交易中心可以交易多個不同交易樞紐的產品。
交易平臺(trading platform):基于交易樞紐來撮合天然氣交易,安排所有權轉讓的設施,包含實物交割平臺和電子交易平臺兩大部分。例如英國的國家平衡點(NBP)就包含了作為實物交割平臺的統(tǒng)一天然氣管網和電子交易平臺。交易平臺包括了交易中心和交易樞紐兩大功能,其交易中心只是基于自身的交易樞紐來開展活動,不承接其他樞紐的交易。
交易平臺的核心功能在于撮合資源擁有方與使用方的交易,促進“氣-氣”競爭,落實天然氣資源的高效率配置,為雙方創(chuàng)造交易價值并提供交易的便利性。本質上,天然氣交易平臺與傳統(tǒng)農貿市場或小商品市場沒有什么差別,要么在產品豐富的地方搭建,要么在消費集中的地方搭建,也可以在交通物流方便、大家愿意來的地方搭建。
因此,天然氣交易平臺要么建立在資源富集的生產區(qū)(例如亨利交匯點),要么建立在市場中心(例如英國的國家平衡點),也可以建立在流通集散地(例如比利時的ZTP樞紐)。但是,與一般商品交易不同,天然氣作為氣體商品只能在特定地點或區(qū)域的輸氣管網內才能實現(xiàn)集中式交易與實物交割,這樣的管網設施在歐美被稱作交易樞紐。
2.2.2 歐美的交易樞紐分實體和虛擬兩類
實體交易樞紐,指位于具體地點的天然氣定價和交割設施,包括輸氣管網及儲氣庫、LNG接收站等配套設施。實體交易樞紐發(fā)源并廣泛應用于美國,這是因為其市場主體一開始就比較多元化。早期的實體交易樞紐選擇建在多條管道的交匯點上,例如亨利樞紐臨近墨西哥灣產區(qū),連接9條州際管道和4條州內管道。后來,一些管道公司轉變經營方式,將整條管道或一段管道建成實體交易樞紐,樞紐內運輸費率保持一致,排除了地點對氣價的影響。美國目前一共有24個交易樞紐,其中最有影響力的是1988年成立的亨利樞紐。亨利樞紐是紐約商業(yè)交易所(NYMEX)天然氣期貨合約指定交割地,其價格是北美天然氣交易的基準價,在全球天然氣貿易中有著重要影響力。
虛擬交易樞紐是指在人為劃出的一定地域及該地域范圍內的天然氣管網和儲氣庫、LNG接收站等配套設施,這些設施互聯(lián)互通,天然氣保持氣質與氣壓一致,交易可以在管網內部的任何一點發(fā)生,與所處具體位置無關。英國于1996年開創(chuàng)了虛擬交易樞紐,將全國范圍的整個高壓輸氣管網劃定為國家平衡點,作為英國市場的交易樞紐,建立了統(tǒng)一高效的天然氣批發(fā)市場。
實體樞紐和虛擬樞紐代表了美國和歐洲兩種不同模式。美國國土面積大,城市分散,本土天然氣產量豐富,跨州或州內管道直接將天然氣供應給大型客戶或送到各城市門站,再進入城市配氣管網。美國選擇實體交易樞紐,并借助金融市場,開展基于實體交易樞紐的批發(fā)市場的期貨、期權和掉期等各類金融交易。
歐洲的情況正好相反,城市分布密集,且各國天然氣自產量很少,嚴重依賴進口,用氣價格較高且存在供應安全風險。歐洲各國特別是天然氣市場發(fā)展早的國家,已經建立了比較完整的天然氣管網設施,因此在歐洲更適合建立虛擬交易樞紐。但美國個別地區(qū),例如南加州,也采取了虛擬樞紐的做法,這說明實體樞紐和虛擬樞紐并非截然區(qū)分的,而是實現(xiàn)天然氣市場化交易的工具。
歐盟已經建立大大小小的天然氣樞紐共有21個,但比較活躍的只有10個。英國牛津大學能源研究院的帕特里克·希瑟(Patrick Heather)按照5個量化指標(市場參與者個數(shù)、可供交易的產品、交易量、可交易性即流動性、交易交割比)和3個非量化維度(政治意愿、文化接受度和商界支持率)對這些樞紐進行了綜合評估,認為最成功、最成熟的是英國的NBP樞紐和荷蘭的天然氣所有權轉讓設施(TTF)樞紐,TTF在2016年超過NBP成為歐洲和世界上最成功的天然氣交易中心[6,7]。
英國的國家平衡點(NBP)建于1996年,范圍包括英國整個高壓輸氣管網(NTS),由英國國家管網公司的天然氣分公司(National Grid Gas)負責運營。NBP是歐洲歷史最為悠久,也是流動性最強的天然氣交易樞紐之一,NBP與荷蘭TTF的天然氣價格均被認為是歐洲天然氣市場的風向標。2001年,NBP成為倫敦洲際交易所天然氣期貨合約的定價點和交割點。
NBP建立的初衷是為了保證整個國家管網系統(tǒng)的天然氣平衡,而這個點可以是管網系統(tǒng)中的任何一個點,因為不涉及一個實際物流地點,而被稱為是虛擬平衡點,圍繞著這個點展開的交易也因此稱為虛擬交易市場。NBP能夠有效運營的基礎是四通八達的天然氣管網基礎設施,管網運營商將不同來源的天然氣混合在一起,保持管內氣質和氣壓一致,進入這個管網系統(tǒng)就相當于進入NBP市場,NBP因此也成為英國的國家天然氣市場樞紐。
荷蘭TTF樞紐是一個類似NBP的虛擬天然氣交易中心,成立于2003年,由荷蘭國家統(tǒng)一天然氣公司(Gas Unie)建立。2005年,荷蘭政府將Gas Unie的運輸業(yè)務和銷售業(yè)務進行拆分,由新成立的Gas Terra公司負責銷售,Gas Unie只負責管網運營。如今,Gas Unie有兩個相互獨立的子公司Gas Unie GTS和Gas Unie Deutchland Network,分別運營荷蘭本土和德國北部的管網。
荷蘭格羅寧根大型海上氣田生產的是低熱值天然氣,長期以來由一套中壓管網系統(tǒng)運輸?shù)匠鞘腥細饪蛻簦渌就列⌒蜌馓锷a的和從英國北海和挪威大陸架進口的則是高熱值氣體,通過高壓管網運到工業(yè)和發(fā)電用戶。因此,荷蘭國家管網的實際運營區(qū)分高壓管網和中壓管網分別進行平衡,兩個管網之間的轉換通過向高熱值氣體注入氮氣再輸送到低熱值管網,而低熱值向高熱值轉換的需求不多,如果需要,可向低熱值氣體注入液化石油氣(LPG)。新的用氣客戶在申請管網接入時,需要標明所需氣體是高熱值還是低熱值,以及接入點的氣體壓力與溫度。
由于兩套管網系統(tǒng)的存在且熱值轉換比較復雜,TTF成立初期發(fā)展緩慢。2008年,荷蘭政府決定將天然氣的轉換成本社會化,即不需要市場參與者落實天然氣質量轉換,轉換工作變成管網運營費用的一部分由集體分攤,從而使平臺上的交易變得更加簡單,此舉有力推進了TTF建設。
TTF的快速發(fā)展主要得益于荷蘭地理位置優(yōu)越、基礎設施完善、氣源供應充足等條件,以及提供不同熱值天然氣的轉換服務、跨國管道容量交易等。目前,TTF是歐洲大陸唯一的基準樞紐,其他歐洲大陸樞紐的價格基本按照TTF價格升貼水定價。洲際交易所(ICE-ENDEX)、歐洲能源交易所(EEX)等能源交易所都推出了以TTF為交割地的天然氣現(xiàn)貨、期貨、期權品種。2018年,TTF的交易量是NBP的1.9倍,交易交割比(churn rate)高達71,遠高于NBP的17和成熟交易市場的門檻,交易交割比為10。TTF和NBP的交易總量已經達到歐洲所有交易樞紐天然氣交易總額的87%,與基于實物的美國亨利樞紐(2018年的交易交割比為54)形成全球3個最有影響力的交易平臺。
3.3.1 歐洲天然氣改革進程與一體化市場布局
NBP和TTF的實踐,離不開歐洲天然氣市場一體化的大環(huán)境。1998年起,歐洲圍繞著天然氣基礎設施進行了3次改革。1998年第一次改革,要求天然氣基礎設施實行強制性第三方準入,開放了各國的天然氣市場。2003年第二次改革,加強了對天然氣基礎設施成本的監(jiān)審力度,各國成立了獨立監(jiān)管機構,推進跨國管道建設。2007年第三次改革,進一步要求天然氣基礎設施經營管理保持獨立性、公平性和透明度,管道公司的銷售業(yè)務被剝離,只承擔管輸服務功能,管道公司運銷一體化的壟斷經營被徹底打破。
3次改革極大地推動了歐洲各國區(qū)域市場的形成和區(qū)域性天然氣價格的出現(xiàn)。如何進一步規(guī)范這些區(qū)域市場,并逐步將這些區(qū)域市場整合在一起,形成在歐盟層面的一體化天然氣市場就成了歐盟決策者必須考慮的問題。2009年7月,歐盟發(fā)布“第三次能源改革關于歐盟境內天然氣市場運營規(guī)則”指令(2009/73EC)和“天然氣管網準入條件”指令(EC715/2009),要求在歐盟范圍建立具有法律效力的、所有管道運營商必須遵守的“天然氣管網運營法則”(network codes)。該法則包含管道容量分配、天然氣平衡、管網服務費、不同區(qū)域之間的兼容性和數(shù)據交換以及管網運營的透明度等。指令要求專門成立歐盟天然氣運輸系統(tǒng)運營商協(xié)會(ENTSOG)來完成此項任務,還要求各國的能源市場監(jiān)管機構提供本國的天然氣市場架構設計,以“支持透明而高效運營的批發(fā)市場”的產生。
NBP和TTF的成功實踐為歐盟各國的天然氣市場架構設計指明了方向。2011年6月,歐洲能源監(jiān)管機構理事會(Council of European Energy Regulators)提出了“歐洲天然氣目標模型愿景”[8-10],描述了一體化的歐洲天然氣市場理想布局、核心構件和落實步驟。2012年3月,該目標模型得到了歐盟的認可。目標模型設立了歐洲作為整體希望看到的天然氣市場格局應該是一個“賦能市場參與者、相互鏈接、安全可靠”(Market Enabling, Connecting and Securing,MECOS)的一體化天然氣市場。
3.3.2 歐洲天然氣一體化市場要素構成
多個有效運營的批發(fā)市場是歐洲天然氣目標模型的奠基石。歐洲天然氣市場監(jiān)管者認為,有效運營的批發(fā)市場應該是一個統(tǒng)一的價格形成區(qū)域,現(xiàn)有或未來參與者都能夠平等進入到這個區(qū)域,該區(qū)域具有很強的流動性,能夠在現(xiàn)貨市場或遠期市場產生可靠的價格,并且任何單個交易都無法扭曲市場價格。有效運營的批發(fā)市場需要以下幾個要素:1)足夠多(至少5個)積極參與交易的批發(fā)商,各自把天然氣資源注入市場,然后在他們之間或與其他市場參與者進行交易;2)至少有3家不同的天然氣生產商直接或間接地給這些批發(fā)商提供天然氣;3)許多天然氣終端客戶。簡單地說,就是需要有足夠多的氣源和足夠多的客戶。結合統(tǒng)一管網,這樣的批發(fā)市場即是“X+1+X”模式。
歐洲市場監(jiān)管者進一步指出,一個有效運營的批發(fā)市場應該包含許多入口和出口的天然氣管網,加上一個虛擬點,作為該市場唯一可以進行所有權轉讓交易的地方。這樣就可以集中交易,增加流動性,并使得產生的價格具有代表性。在這樣的批發(fā)市場區(qū)域中,天然氣交易只需要關注從哪里注入或從哪里提取,并且注入口和提取口不需要綁在一起,以方便交易,降低準入門檻。整個區(qū)域由虛擬交易點(VTP)來代表,輸入該區(qū)域的所有天然氣均可以看作是輸送至虛擬交易點,從該區(qū)域輸出的所有天然氣也均可看作來自虛擬交易點。擁有不同氣源的批發(fā)商、中間商、托運商和眾多下游消費者都可在虛擬交易點中進行交易,他們之間的交易形成了真實可靠的樞紐價格。
3.3.3 NBP和TTF作為高效批發(fā)市場的成效
NBP和TTF就是上述有效運營的批發(fā)市場區(qū)。巴林加(Baringa)咨詢公司[11]在評估TTF運營效益的報告中列舉了高效批發(fā)市場能夠產生5個方面的直接好處。1)根據歐盟監(jiān)管機構合作署提供的數(shù)據估計,如果法國也能建成如TTF這樣的設施,全法國居民客戶每年可以節(jié)約12億歐元的開支,意大利的居民消費者則可以每年節(jié)約28億歐元。2)提供了透明的批發(fā)價格及形成過程,有利于各方參與,并對各種產品直接進行比較。高流動性和交易交割比有效防止少數(shù)參與者控制市場的可能。3)支持市場參與者用較低成本完成交易,眾多買家和賣家,加上眾多把商品運往市場的途徑,使得交易成本很低。4)較低的準入門檻,為各方提供直接高效的買賣平臺,方便更多的企業(yè)加入,由此增加競爭、降低價格、提供更多的產品和更高水平的創(chuàng)新。5)為天然氣生產商和供應商提供了套期保值等風險管理的工具。其他方面的間接好處包括有效的資源配置、支持高效運營的電力市場、保障基礎設施投資效益、提高能源安全保障程度、降低最終用戶的用能成本、創(chuàng)造良好的投資環(huán)境等。
按照帕特里克·希瑟對歐洲的21個交易樞紐所作的量化評估,發(fā)展比較好的樞紐都是在天然氣市場化改革的政治意愿強烈、熱衷貿易的商業(yè)文化及天然氣行業(yè)的參與者都大力支持的國家,任何一方面的缺失都將阻礙交易樞紐的發(fā)展。施訓鵬[12]在此基礎上,增加了一些影響交易樞紐發(fā)展的技術性因素,例如規(guī)章制度和本地監(jiān)管條例、是否有多元化的供應、長期合同的雙邊定價向樞紐定價轉型等。歐盟將天然氣合同中的“目的地條款”視為非法,德國政府取消意昂(E.ON)公司與其分銷商直接的天然氣長期合同,德國聯(lián)邦法院禁止將天然氣的價格與燃料油的價格掛鉤等舉措促進了交易樞紐的發(fā)展。相反,意大利和法國在樞紐的發(fā)展上滯后,也正是因為它們限制跨境交易并且沒有管制好市場的主導企業(yè)。
發(fā)達的天然氣交易樞紐給當?shù)氐南M者帶來了實惠。根據歐盟委員會2014年10月發(fā)布的一份評估報告,歐洲交易樞紐最發(fā)達的兩個國家,英國與荷蘭,也是全歐天然氣批發(fā)價格最低的,2014年一季度分別為21.62歐元/兆瓦時和21.58歐元/兆瓦時,而市場機制非常欠缺的國家,例如瑞典和希臘,天然氣批發(fā)價格則在30歐元/兆瓦時以上。國際燃氣聯(lián)盟[13]2017年的數(shù)據證實,英國與荷蘭的天然氣批發(fā)價格是歐洲最低的,比距俄羅斯更近的波蘭以及距北非天然氣出口商最近的西班牙的價格都要低很多①該報告評估了2005-2018年期間全球天然氣價格的形成機制(油價掛鉤、氣-氣競爭、壟斷定價、凈回值、政府定價-成本核算、政府定價-社會福利),發(fā)現(xiàn)氣-氣競爭定價在全球天然氣貿易中的比例從2005年的31%擴大到2018年的47%,西北歐的比例則是從2005年的28%增加到2018年的96%。報告發(fā)現(xiàn),2018年油價掛鉤組的全球平均批發(fā)氣價是7.76美元/百萬英熱單位,而氣-氣競爭組的平均批發(fā)氣價只是4.36美元/百萬英熱單位,而且西北歐的TTF批發(fā)價格也要低于油價掛鉤的批發(fā)氣價。。
中國如何布局和建設自己的交易樞紐?一方面中國國土遼闊,與美國相差無幾。另一方面中國東部人口密集,又與歐洲非常類似,一個省無論從人口還是GDP規(guī)模都相當于歐洲一個國家。中國有自產天然氣,還有管道和LNG兩種進口氣源作為補充。從天然氣發(fā)展階段以及改革實踐看,中國的天然氣體制改革,從初期天然氣購銷合同的“照付不議”條款,到后來天然氣價格改革的“凈回值”定價體系,以及目前正在進行的網銷分離和“管住中間,放開兩頭”市場化改革,可以同時借鑒歐、美的成熟經驗。
中國的天然氣交易樞紐,可采用實體樞紐和虛擬樞紐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布局。即在天然氣管網交匯的地方(例如寧夏中衛(wèi)、河北永清),建立實體交易樞紐,而在已經建成或可以建成統(tǒng)一管網的消費地區(qū),例如浙江、廣東和川渝地區(qū),建立虛擬交易樞紐。這樣,從全國來看,大的布局是一個由主干管網組成統(tǒng)一的管網體系,但在特定區(qū)域,存在多個類似于歐洲的虛擬樞紐[14],每個交易樞紐通過供需平衡形成自己的樞紐價格,樞紐之間通過無套利均衡(差價不大于輸送成本),實現(xiàn)全國天然氣市場的一體化。各交易樞紐通過競爭實現(xiàn)優(yōu)勝劣汰,參與者多、交易量大、流動性好、透明度高的交易樞紐將逐漸成熟并發(fā)展成為類似TTF相對于歐洲大陸的中國基準交易樞紐。諸如目前的滬、渝天然氣交易中心和其他地方的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多個交易樞紐與交易中心互相協(xié)作,共同促進中國天然氣市場的流動性提高。
這樣的布局符合國家油氣體制改革希望實現(xiàn)“X+1+X”目標的格局,其中后一個X指的是多個包含省級管網在內的競爭性區(qū)域天然氣批發(fā)市場。
在國家“X+1+X”油氣改革的大格局下,第一個X,即區(qū)域天然氣批發(fā)市場建設是本輪油氣體制改革成敗的關鍵。歐洲經驗對中國建立區(qū)域市場的借鑒意義主要有以下4個方面。
1)交易平臺的建設必須與區(qū)域天然氣批發(fā)市場的建設同步進行,相互支持,而批發(fā)市場的硬件基礎就是一張互聯(lián)互通、能夠支持虛擬樞紐功能的統(tǒng)一管網。脫離實際批發(fā)市場的交易平臺將是空中閣樓,交易量無法做大,形成的價格也不具有代表性。因此,統(tǒng)一管網、批發(fā)市場和交易平臺要實現(xiàn)“三位一體”。NBP和TTF實際上也是多氣源+統(tǒng)一管網+多用戶的“X+1+X”模式。
2)區(qū)域批發(fā)市場的建設必須符合市場化改革的方向和大的市場布局。英國與荷蘭在虛擬市場樞紐的基礎上建立的NBP和TTF交易中心為歐洲的市場化改革作了先試先行的探索,最終被歐盟監(jiān)管者和政治決策者作為整個歐洲天然氣目標模型核心要素的范例而得到認可。同樣,中國的區(qū)域天然氣市場建設符合中國天然氣市場化改革的方向,可以在明晰的“X+1+X”全國天然氣市場目標布局下,在具備條件的省份先試先行。
3)區(qū)域批發(fā)市場和交易平臺的建設必須盡可能地降低準入門檻,增加流動性。在這方面,無論是NBP與TTF的運營方式,還是歐洲天然氣目標模型推薦的入口-出口區(qū)域市場模型,都是圍繞著降低門檻增加流動性這一核心目標。政府的支持非常重要,但平臺的生命力最終還是取決于其對市場參與者的吸引力。
4)管網運營法則是天然氣市場融合的核心。歐盟希望各個區(qū)域天然氣市場逐步融合,最終在聯(lián)盟層面形成一體化的天然氣市場,靠的是法律效力,即所有管網運營商都必須遵守的天然氣管網運營法則。這是歐洲多個天然氣批發(fā)市場融合成一體化市場的核心部件,也是中國今后地方管網與國家管網融合的關鍵紐帶,即國家管網公司與地方管網公司主要依靠管網運營法則,而非單一的股權關系來融合,進而共同形成“全國一張網”。
浙江是中國沿海經濟最發(fā)達的省份之一,而且已經建成全省環(huán)網,當?shù)卣疄榻^(qū)域天然氣批發(fā)市場和天然氣交易平臺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政策環(huán)境,浙江重視貿易的商業(yè)文化氣息濃厚,具備在中國先試先行建設競爭性區(qū)域天然氣市場的條件。
浙江已經建成的全省環(huán)網,在統(tǒng)一管網基礎上已有近20年運營經驗,具備了天然氣管網運行調度、管網平衡、保供調峰、負荷預測等方面的實際經驗,所執(zhí)行的同網同價政策也為今后虛擬樞紐管網內的“郵票式”定價打下了基礎。浙江存在多氣源供氣結構(目前已經有13個注氣點,即氣源入網點),浙江擁有西氣、川氣、東氣、寧波LNG、麗水36-1、新疆煤制氣、新奧LNG等氣源。在未來圍繞著LNG接收中心的多個LNG接收站建成以后,浙江管網將會有20多個注氣點為統(tǒng)一管網注氣,國際LNG資源、中亞及俄羅斯進口管道氣、國內管道氣、東海天然氣、新疆煤制氣將形成有效競爭。
浙江經濟發(fā)達,市場空間較大,但2019年的天然氣消費總量只有150億立方米,遠不及江蘇、廣東等省份,天然氣需求仍有較大增長空間。浙江有12吉瓦的天然氣發(fā)電機組,目前,年平均利用小時只有1000小時,遠沒有達到經濟運營的小時數(shù)。浙江省發(fā)改委預計,到2035年,全省的天然氣消費量將達到450億立方米,超過荷蘭目前的360億立方米/年的消費量。浙江省的終端城市燃氣有華潤、新奧、中華煤氣、昆侖燃氣、中國燃氣、深圳燃氣、浙能城燃以及地方投資平臺等多家投資商開展競爭,民營資本、國有資本以及外資均有涉及,全省89個縣、區(qū),有城市燃氣企業(yè)超130多家,市場充滿活力。
浙江省政府積極響應國家油氣體制改革,率先提出地方管網改革的具體目標和舉措,在政策、制度等方面為浙江建立區(qū)域天然氣批發(fā)市場和天然氣交易平臺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政策環(huán)境。2020年2月發(fā)布的《2020年浙江省能源領域體制改革工作要點》,明確了全省天然氣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具有競爭力的價格體系,并要求穩(wěn)妥推進管網獨立、管輸和銷售分離改革,在合并浙江浙能天然氣管網有限公司和浙江省天然氣開發(fā)有限公司的基礎上,組建各類資本參與的混合所有制“浙江省天然氣管網公司”。國務院最近頒布的支持浙江自貿區(qū)油氣全產業(yè)鏈開放的若干措施,特別是天然氣交易平臺和LNG接收中心的建設,為區(qū)域市場的建設添加了動力。此外,浙江省2020年4月29日頒布了《2020年浙江省電力直接交易工作方案》,在售電市場采用真正意義上的市場定價模式,打破中國電力長期以來統(tǒng)購統(tǒng)銷模式,還原電力的商品屬性。在浙江開展天然氣區(qū)域市場建設試點,實現(xiàn)電力與油氣改革的雙輪驅動,可為全國能源改革積累先行先試的經驗。自貿區(qū)及“若干措施”在金融與貿易相關領域的許多政策,可以為浙江區(qū)域市場的建設提供配套支持。浙江對外開放程度高,世界油商大會已在此連續(xù)舉辦三屆,在全球油氣領域樹立了一定的品牌效應。作為一個本土資源匱乏、依托貿易發(fā)展的經濟大省,“浙商”文化將有利于交易平臺的快速建設與有效運營。
基于以上條件,建議浙江在中國油氣改革的大框架下先試先行,將省級管網、LNG接收中心、天然氣交易平臺這三者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建立競爭性的區(qū)域天然氣批發(fā)市場,支持國家級LNG接收中心的建設,為國家油氣體制改革目標“X+1+X”中后一個“X”提供一個區(qū)域市場的樣板。
這樣的區(qū)域市場可以支持浙江實現(xiàn)“形成有競爭力價格體系”這一改革目標,同時為中國的天然氣市場化改革注入活力。中國天然氣市場化的最終格局,可以在浙江試點的基礎上,進一步理順國家管網公司與地方管網公司之間的關系。國家管網公司的職能更多地在于通過統(tǒng)一的管網運營規(guī)則,將全國多個區(qū)域天然氣市場的運營串聯(lián)起來,使得天然氣在不同區(qū)域之間按照其價值進行有效分配,實現(xiàn)全國天然氣市場的一體化。
浙江競爭性天然氣市場建設的核心是實現(xiàn)管銷分離、管道獨立、管網向第三方公平開放,從而具備上游供應、下游銷售市場自由競爭的最基本條件。在這一基礎上,設定環(huán)網上的進氣口與下氣口,制定容量使用規(guī)則和管輸價格;建立和完善天然氣托運商制度,明確新進入主體的權利義務;建立強有力的地方監(jiān)管機構及監(jiān)管規(guī)則,確保公平開放得以貫徹;通過天然氣交易平臺的建設,設定交易商主體資格,制定交易規(guī)則,明確相關方責權利,確保市場有效運行。
基于天然氣批發(fā)市場實際交易的浙江天然氣交易平臺,將有別于現(xiàn)有的滬、渝天然氣交易中心,更加有助于形成被國際市場參與者接受、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天然氣價格指數(shù)。正如NBP和TTF被歐洲能源交易所(EEX)和倫敦洲際交易所(ICE)作為交割地一樣,浙江批發(fā)市場也可以成為滬、渝天然氣交易中心以及今后在浙江或其他省市建立的天然氣期貨交易市場的交割地,從而與滬、渝交易中心實現(xiàn)互補式的差異化定位。
在統(tǒng)一管網基礎上,基于歐洲成功模式建設的浙江天然氣批發(fā)市場,可以使浙江成為中國最具競爭性的天然氣市場之一,吸引國際LNG資源進入浙江市場,并通過浙滬、浙蘇、浙皖聯(lián)絡線和西氣東輸、川氣東送及國家沿海干線,輸送到臨近和內陸省份,實現(xiàn)“海氣西送”。入浙的LNG可以在有效距離內(例如浙江至河南段)替代西氣東輸管線從新疆運送過來的天然氣,從而節(jié)約大量的運力和費用,提高全國天然氣基礎設施利用效率,降低成本。
2020年5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的《關于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要求,“……堅定不移擴大開放,推動由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向規(guī)則等制度型開放轉變,吸收借鑒國際成熟市場經濟制度經驗和人類文明有益成果,加快國內制度規(guī)則與國際接軌,以高水平開放促進深層次市場化改革”。按照這個要求,吸收借鑒歐洲各國成熟市場的經驗,在浙江這樣有條件的區(qū)域進行試點,獲得改革的早期成果,形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天然氣價格指數(shù),對整個天然氣市場化改革都將是大振信心的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