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靂 毛成榮 趙家文
炎癥性腸病(IBD)是臨床上常見的消化系統(tǒng)疾病之一,主要包括潰瘍性結腸炎(UC)、克羅恩病(CD)等,具有慢性、遷延性、頻繁反復發(fā)作的特點,故有效評估IBD及其病情進展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1]。目前,IBD的病情評估主要根據(jù)內鏡特征與臨床癥狀等,但臨床上尚缺乏有效的血清學指標。有研究報道,IBD的發(fā)生發(fā)展與腸道慢性非特異性炎癥反應有關[2,3]。而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35(IL-35)是其中重要的炎性因子,可直接參與和介導的機體非特異性炎性反應[4,5]。對此,本研究通過檢測IBD(CD、UC)患者血清TNF-α、IL-35水平,并與健康人員比較,探討二者與IBD的關系,以為尋求臨床評估IBO可靠的血清學指標,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IBD患者48例,其中CD患者24例為CD組、UC患者24例為UC組,同期選取體檢健康人員48例為對照組。3組性別、年齡、體重指數(shù)比較,CD組、UC組病程、活動性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CD組、UC組中活動期和緩解期患者性別比、年齡、體質量指數(shù)、病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2。
表1 3組一般資料比較
表2 CD組、UC組中活動期和緩解期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經(jīng)臨床癥狀、病史、實驗室、鏡檢、影像學等檢查為IBD(包括CD、UC)[6],年齡>18歲、無精神病病史,知情同意。
1.2.2 排除標準:①檢查前1個月有抗感染、免疫、抗炎、抗凝、放化療等治療史,有感染、惡性腫瘤等疾病,有心、肝、腎等嚴重性疾病;②妊娠期、哺乳期女性;③本研究經(jīng)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3 方法 TNF-α、IL-35檢測,所有人員均抽取外周靜脈血3 ml置入無菌試管中,分離血清(3 000 r/min、10 min)后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清TNF-α、IL-35水平,試劑盒均購自上海恒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比較對照組、CD組、UC組血清TNF-α、IL-35水平,比較CD組、UC組中患者活動期和緩解期血清TNF-α、IL-35水平,并分析血清TNF-α與IL-35的關系。
2.1 3組血清TNF-α、IL-35水平比較 CD組、UC組血清TNF-α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CD組、UC組血清IL-35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CD組、UC組血清TNF-α、IL-35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2 CD組、UC組中活動期和緩解期患者血清TNF-α、IL-35水平比較 CD組、UC組中,活動期患者血清TNF-α水平明顯高于緩解期患者,活動期患者血清IL-35水平明顯低于緩解期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CD組和UC組活動期患者、緩解期患者血清TNF-α、IL-35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組別TNF-αIL-35對照組(n=48)1.02±0.3680.26±8.51CD組(n=24)2.68±0.58?48.26±5.57?UC組(n=24)2.58±0.57?47.48±5.62?F值16.37218.253P值<0.01<0.01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TNF-αIL-35CD組 緩解期(n=10)1.92±0.5158.05±5.72 活動期(n=14)3.53±0.52?40.25±5.62?UC組 緩解期(n=8)2.02±0.5359.62±5.76 活動期(n=16)3.82±0.54?41.06±5.58? F值26.38730.572 P值<0.001<0.001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2.3 血清TNF-α與IL-35的Pearson相關性分析 Pearson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血清TNF-α與IL-35呈負相關(r=-0.842,P<0.05)。見圖1。
圖1 血清TNF-α與IL-35的Pearson相關性分析
IBD是一種累及回腸、直腸、結腸的消化科常見病、多發(fā)病,其病因和發(fā)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主要與環(huán)境、遺傳、感染、免疫等因素有關,以CD、UC較為常見,且近年來我國IBD發(fā)病率呈逐年增長趨勢,嚴重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7,8]。而IBD的病情評估主要通過臨床癥狀內鏡表現(xiàn)及病理等綜合判斷,其臨床準確性高,已逐漸被認可,但仍有部分患者(尤其是某些早期活動、易復發(fā)者)的臨床表現(xiàn)不明顯且內鏡檢查亦未發(fā)現(xiàn)明顯的活動性征象[9,10]。
近年來,血清學診斷技術有了較大的發(fā)展,通過檢測疾病血清中的標志物,可有效評估相應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情況,可作為臨床上重要的輔助診斷方法之一[11,12]。而多數(shù)量研究已證實,在IBD發(fā)生發(fā)展中,腸道黏膜免疫系統(tǒng)異常反應所致的炎性反應起重要的作用,其相關的細胞因子及其相關受體發(fā)揮重要的作用,提示通過檢測相應的細胞因子及其相關受體對評估IBD及其病情進展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13,14]。而TNF-α是機體中常見的促炎性因子之一,主要通過自分泌與旁分泌途徑發(fā)揮局部炎性細胞活化與聚集的作用,可直接參與和介導的機體非特異性炎性反應,其與多種炎癥性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有關[13,14]。IL-35水則是機體中常見的抗炎性因子之一,主要調節(jié)性T細胞表達與分泌而發(fā)揮免疫拮抗作用,可直接參與和抑制機體非特異性炎性反應,其在多種炎癥性疾病中呈低表達狀態(tài)[15,16]。
本研究結果顯示,CD組、UC組血清TNF-α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CD組、UC組血清IL-35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CD組、UC組血清TNF-α、IL-35水平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表明血清TNF-α、IL-35水平與CD、UC等IBD的發(fā)生發(fā)展有關,但與IBD疾病類型無關。這可能是由于CD、UC的IBD疾病發(fā)生過程中,腸道黏膜免疫系統(tǒng)異常反應所致的炎性反應會刺激和調節(jié)相關的炎癥細胞因子的產生[7,8],如可能大量刺激了TNF-α等促炎性因子[13,14]的分泌并抑制了IL-35等抗炎性因子[15,16]的產生,使腸道炎性反應失衡并趨向于炎性反應的發(fā)生,從而使腸道出現(xiàn)非特異性炎性反應的損傷,最終導致CD、UC等IBD發(fā)生。同時,本研究中,CD組、UC組中,活動期患者血清TNF-α水平明顯高于緩解期患者,活動期患者血清IL-35水平明顯低于緩解期患者,CD組和UC組活動期患者、緩解期患者血清TNF-α、IL-35水平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表明血清TNF-α、IL-35水平與CD、UC等IBD的病情活動性有關,但與IBD疾病類型無關。這可能是由于活動期IBD患者的病情較為嚴重,其腸道黏膜免疫系統(tǒng)的異常狀態(tài)更嚴重,使腸道炎性反應的失衡也更嚴重[9,10],進而導致TNF-α等促炎性因子[13,14]的分泌更多而IL-35等抗炎性因子[15,16]的產生更少,使腸道出現(xiàn)非特異性炎性反應的損傷也更嚴重,疾病活動性也越劇烈。此外,本研究的Pearson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血清TNF-α與IL-35呈負相關,這可能是由于TNF-α是促炎性因子[13,14],IL-35是抗炎性因子[15,16],TNF-α、IL-35在機體的炎性反應平衡中呈互相抑制的作用,故提示TNF-α與IL-35在CD、UC等IBD的發(fā)生發(fā)展中呈互相拮抗的作用。
綜上所述,血清TNF-α、IL-35水平與CD、UC等IBD的發(fā)生發(fā)展有關,提示TNF-α、IL-35可作為評估IBD及其病情進展的重要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