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唐譽 雷鳴
(武警廣西總隊醫(yī)院 廣西 南寧 530003)
腰椎管狹窄癥是一種由腰椎管或椎間孔狹窄壓迫神經根所引起的臨床綜合征,該病可導致患者出現(xiàn)明顯的腰背痛、間歇性跛行等癥狀,進而可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帶來一定的不良影響[1]。為此,盡早給予該病患者有效的治療干預是十分必要的。當前,臨床方面多將保守治療作為腰椎管狹窄癥患者的首選治療方法,若患者在保守治療期間無法得到理想的治療效果,則可為其開展手術治療[2]。后路椎體間融合術(PLIF)和經椎間孔入路腰椎椎間融合術(TLIF)均為腰椎管狹窄癥的常用治療術式,為進一步分析上述治療術式的實際應用效果,本文主要探討了PLIF和TLIF 治療腰椎管狹窄癥的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9 年1 月—2020 年1 月于本院就診的腰椎管狹窄癥患者94例,并應用雙色球分組法為兩組,每組各47例。對照組中,有男27 例,女20 例,年齡為57~73 歲,平均年齡為(66.4±4.7)歲。觀察組中,有男26 例,女21 例,年齡為55~74 歲,平均年齡為(66.6±4.5)歲。兩組一般資料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可比。
納入標準:(1)病情經影像學診斷確診為腰椎管狹窄癥;(2)均已簽署研究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合并患有嚴重的臟器功能疾病;(2)存在手術治療相關禁忌癥。
對照組采用PLIF 手術治療,具體的手術方法如下:在給予患者全身麻醉處理后,協(xié)助其取俯臥位姿勢,并在C 型臂X 線機協(xié)助下確定具體病灶部位。待麻醉起效后,于腰椎病灶節(jié)段處作一長度為3~6cm 的縱向切口,之后于病變椎體間隙上下椎體沿椎體植入椎弓根螺釘,并將滑脫椎體復位。然后,應用咬骨鉗對棘突、雙側椎板及韌帶部位進行清除處理,操作過程中需注意保護硬膜囊和神經根組織。接著,應用微型椎板拉鉤進行硬膜牽拉處理,在有效清除髓核組織后,對軟骨終板進行刮除處理,之后于椎體間植入骨質顆粒,于節(jié)段間隙處植入椎間融合器,同時有效安裝連接桿,并適度加壓Cage。最后,對手術創(chuàng)口部位進行止血、沖洗及引流管安置處理,之后逐層縫合創(chuàng)口。
觀察組給予TLIF 手術治療,具體的手術方法如下:在給予患者術前全麻處理后,協(xié)助其取俯臥位姿勢,之后利用C 型臂X線機對患者的腰椎手術部位進行充分探查及有效標記,然后對手術部位及其周圍皮膚進行常規(guī)消毒處理。接著,沿腰椎病灶節(jié)段作一長度為3~6cm 的縱向切口,在完成保留棘突處理后,于棘突椎板處進行椎旁肌肉剝離操作,之后應用微型椎板拉鉤進行椎板至關節(jié)突外緣區(qū)間內的逐步暴露處理,然后對橫突根部及上關節(jié)突關節(jié)外側緣交匯點位置處進行進針處理,并在C 型臂X線機引導下置入椎弓根螺釘,同時有效安裝連接桿。在使用微型椎板拉鉤對側椎板間隙進行暴露減壓處理后,對關節(jié)突關節(jié)部位開展部分切除擴大處理;待神經根有效松懈后,則可對椎間孔后壁進行開放處理,之后依據患者的腰椎管具體病變情況,對椎板邊緣及黃韌帶組織進行切除處理,同時充分暴露神經根及硬脊膜部位。接下來,對硬脊膜及硬膜囊進行神經剝離器分離處理,之后使用弧形骨刀及刮勺對棘突骨質、對側肥厚黃韌帶、增生椎板里層和關節(jié)突內側骨質進行清除處理,并適當擴大對側側隱窩,同時有效松懈硬脊膜及神經根組織。在完全清除軟骨終板及髓核組織后,將應用松質骨填充的Cage 置入椎間隙中間部位,同時有效安裝連接桿,并適度加壓Cage。最后,對手術創(chuàng)口部位進行止血及沖洗處理,之后妥善安置引流管,并逐層縫合創(chuàng)口。
對比兩組治療后的臨床相關指標,并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的疼痛情況和腰椎功能障礙情況。
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對患者的機體疼痛情況進行評價,評分范圍為0~10 分,得分越高,代表疼痛程度越嚴重。
應用Oswestry 功能障礙指數(shù)問卷(ODI)對患者的腰椎運動功能障礙情況進行評價,量表主要包括10 個評價條目,單個條目的評分范圍為0~5 分,得分越高,代表患者的腰椎運動功能障礙情況越嚴重。
采用SPSS21.0 軟件對文中出現(xiàn)的手術時長、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長、疼痛評分、腰椎功能障礙評分等各項研究數(shù)據展開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后,觀察組的手術時長及住院時長均短于對照組,其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后的臨床相關指標對比()
表1 兩組治療后的臨床相關指標對比()
治療前,兩組的疼痛評分及腰椎功能障礙評分相比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的疼痛評分及腰椎功能障礙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的疼痛評分及腰椎功能障礙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的疼痛及腰椎功能障礙評分情況對比(,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的疼痛及腰椎功能障礙評分情況對比(,分)
腰椎管狹窄癥是一種臨床上較為常見的骨科疾病,該病的主要致病因素包括椎管先天發(fā)育不全、外傷、炎癥等,進而可導致患者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腰腿痛、間歇性跛行等癥狀,從而可嚴重影響其正常生活[3]。手術治療為上述疾病患者應用頻率較高的治療方法,常用的治療術式包括PLIF、TLIF 等[4];其中,PLIF 是以往臨床方面首選的腰椎管狹窄癥治療術式,但依據治療經驗可得知,部分患者在PLIF 術后易出現(xiàn)神經功能受損及背部肌肉無力表現(xiàn),且該術式可對機體后柱韌帶復合結構造成一定的治療創(chuàng)傷,進而無法得到理想的手術治療效果[5];而TLIF作為另一種較為常用的腰椎管狹窄癥,其可于手術過程中完整保留棘突組織及后方韌帶復合體,同時可避免對中央椎管部位產生干擾作用,且該術式所應用的經皮椎弓根釘置入法可有助于減少治療創(chuàng)傷[6]。相關研究資料指出,通過為腰椎管狹窄癥應用TLIF 手術開展臨床治療,可在顯著提升整體療效的基礎上,明顯改善預后康復質量。
結果可知,治療后,觀察組的手術時長及住院時長均短于對照組,其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進而說明,與PLIF相比,TLIF 治療腰椎管狹窄癥可明顯節(jié)約治療耗時,并可有效減少術中出血總量,提升手術效果。治療后,觀察組的疼痛評分及腰椎功能障礙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從而證明,與PLIF 相比,為腰椎管狹窄癥患者開展 TLIF 治療,可更為緩解機體疼痛感,同時可明顯改善其腰椎功能障礙表現(xiàn),手術療效較為突出。
綜上所述,TLIF 治療腰椎管狹窄癥可獲得更為顯著的治療效果,該術式可有助于縮短治療時長,減少術中出血量,緩解機體疼痛程度,同時可有效提升腰椎功能,具有一定的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