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光哲
(山東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濟南 250100)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緊緊圍繞文明交流互鑒這一主題,先后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以及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等國內外重要場合發(fā)表了一系列講話,形成了習近平關于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論述。目前學界對這一論述的相關論題也展開了初步的探討,形成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本文通過對已有主要研究成果進行梳理和研究,以期對后續(xù)研究有所啟鑒。
“全球化之‘爭’與反全球化之‘鳴’,是當今全球化時代的突出表征?!盵1]226習近平關于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論述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進行的理論創(chuàng)新。深刻認識和把握這一論述的生成邏輯,是理解這一論述內在意涵的邏輯起點。
一是理論邏輯。有學者指出,習近平關于文明交流互鑒重要論述的生成具有重要的理論邏輯,“馬克思的文明交往理論是其理論基石,中國共產黨歷代領導人的文明交流思想是其理論源泉,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積淀是其理論底色,西方和諧思想和全球治理理論是其理論借鑒”[2]。
二是實踐邏輯。學者們主要是從時代背景出發(fā)來探討習近平關于文明交流互鑒重要論述生成的實踐邏輯。第一種觀點是從時代機遇入手來進行分析,認為“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的時代特征”[3]是習近平關于文明交流互鑒重要論述生成的重要因素。第二種觀點是從人類面臨的挑戰(zhàn)出發(fā),指出“人類文明發(fā)展面臨的新機遇新挑戰(zhàn)層出不窮,不確定不穩(wěn)定因素明顯增多,世界經濟增長乏力,發(fā)展鴻溝日益突出,兵戎相見時有發(fā)生,冷戰(zhàn)思維和強權政治陰魂不散,恐怖主義等非傳統安全威脅日益成為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zhàn)”[4],而文明交流互鑒正是基于這些挑戰(zhàn)給出的“中國方案”。
學界的研究理路主要是沿著理論和實踐這兩條主線,論證了習近平關于文明交流互鑒重要論述的生成邏輯,其成果值得肯定。但從目前的研究現狀來看,關于習近平文明交流互鑒重要論述生成邏輯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需要進一步深入挖掘。今后,一方面,要深入探討習近平關于文明交流互鑒重要論述的提出與時代背景的內在邏輯關系,開展更多具有針對性和解釋力的研究。另一方面,要加大對習近平關于文明交流互鑒重要論述的歷史邏輯、主體邏輯等的研究。
習近平關于文明交流互鑒重要論述的主要內容非常豐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處于不斷發(fā)展完善之中。對此,學界研究的主要觀點如下:
一是“文本解讀說”,即從習近平的講話文本出發(fā)解讀其思想的內涵。有學者從習近平在201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講話入手,提出習近平文明交流互鑒的創(chuàng)新思維與觀念體系是:文明具有多彩性;文明具有平等性;文明具有包容性;中華文明應該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發(fā)展、相互促進的文明;在重視文化傳承的同時,更要勇于進行文化創(chuàng)新,做好古老文明的“創(chuàng)造性轉換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5]
二是“思想觀念說”,主張從思想理念的維度出發(fā)來詮釋這一論述的主要內容。有學者指出,圍繞文明交流互鑒,習近平闡釋了“文明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的格局觀、“突出體現親、誠、惠、容的理念”的價值觀、“本國本民族思想文化自尊、自信、自立”的底線觀、“世界大同,和合共生”的理想觀以及“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觀。[6]
三是“理論建構說”,主要是以理論建構為考察的角度來闡釋思想的主要內涵。有學者認為,習近平關于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論述致力于打造人類文明交往的新范式,集中體現在三方面的理論建構:一是倡導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二是堅持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三是追求和諧共生、美美與共。[7]
四是“多維闡釋說”,主張從多個維度立體、全面地闡發(fā)這一論述所蘊含的思想體系。有學者從三個維度對這一論述的思想內涵進行解讀:習近平關于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論述在觀念之維,堅持文明無高低優(yōu)劣之分;在目標之維,讓交流互鑒成為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不竭動力;在路徑之維,促進不同文明間的交流交融互學互鑒。[8]
學術界的研究進路基本上是以對文本的解讀和分析為基點,從不同的視角對習近平關于文明交流互鑒重要論述的主要內容進行詮釋。但是學術界對于習近平關于文明交流互鑒重要論述的主要內容還缺乏系統化、體系化的研究。習近平關于文明交流互鑒重要論述的主要內容究竟包括哪幾個維度,各個維度之間以及各維度與該論述整體之間是什么關系,這些問題還需要進一步深入討論。另一方面,對于習近平關于文明交流互鑒重要論述主要內涵的分析視角還要進一步拓寬。如,從本質論、認識論、方法論和價值論等角度對這一論述的主要內容進行深入細致地探察和凝練。
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國際局勢的風起云涌、變幻莫測,習近平關于文明交流互鑒重要論述的提出具有重要的意義。對此,學界展開了一系列的研究,主要的觀點有:
一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有學者認為,“‘文明互鑒’是中國共產黨人從全球治理實踐出發(fā),以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將不同文明之間的和諧共存、共同發(fā)展作為新的歷史起點,對人類文明發(fā)展走向作出的中國判斷”[9]。還有學者指出,習近平關于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論述“進一步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世界文明理論”[10]。
二是對人類文明發(fā)展規(guī)律的深刻把握。有學者認為,習近平關于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論述“凝結著中華民族在長期文明交往中的思想智慧,反映了我們黨、也反映了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發(fā)展規(guī)律的深刻把握”[11],有助于夯實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文基礎。還有的學者指出,習近平關于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論述“凝結著中華民族在長期文明交往中的思想智慧,反映著對人類文明歷史和現實的深刻思考”[12]。
三是對人類文明發(fā)展困境的一種理論回應。有學者認為,新時代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既是對“文明中心論”的批判,也是對“制度模式單一論”的批判。[13]還有學者指出,習近平關于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論述是對人類文明發(fā)展過程中的“文明沖突論”和“文明優(yōu)劣論”的直面應對,回答了在當今極度復雜的世界格局中如何看待不同文明之間差異、優(yōu)劣的問題。[14]
四是為人類文明的發(fā)展提供了“中國方案”。有學者指出,這一論述“為世界各個文明形成豐富多彩、充滿活力、和諧共處的積極關系,共同開創(chuàng)人類美好前景提供了中國方案”[15]。有學者指出,習近平關于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論述“繼承和發(fā)揚了中國的文明觀和世界觀,以‘中國智慧’處理當代國際關系,以‘中國方案’破解全球治理難題,必將對促進人類文明和諧、推動世界和平發(fā)展產生深遠影響”[16]。還有學者認為,“習近平高頻次高密度地談及‘文明交流互鑒’,這些思想已經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歡迎,正在為中國爭得國際話語權,并將日漸形成國際社會的新型話語體系”[17]。
學者們普遍認為習近平關于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論述不僅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一種創(chuàng)新發(fā)展,對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的一種理性把握,具有深厚的理論意義,而且是對文明發(fā)展面臨困境的一種回應,是中國責任和中國擔當的一種體現,具有豐富的實踐價值。但是,學者們的探討還有待進一步深化,比如很少有學者立足繁榮和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角度來探討這一論述的重大戰(zhàn)略意義;也很少有學者闡釋習近平關于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論述對國際政治、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的重要作用,尤其是這一論述對于推動世界治理體系的變革、實現世界經濟的繁榮發(fā)展、保證國際社會的和平穩(wěn)定等方面的作用的研究還較為欠缺。
在把握習近平關于文明交流互鑒重要論述的生成邏輯、主要內容以及重大意義的基礎上,學者們對習近平關于文明交流互鑒重要論述的實踐路徑進行了進一步探索。
一是“價值理念論”,主要是從推動文明交流互鑒的過程中應該秉持的理念出發(fā)來探討路徑的構建。有學者認為,交流互鑒與和諧共生是處理文明關系的基本原則。在推動文明交流互鑒的過程中,需要做到: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相互學習,深入了解;相互借鑒,和諧共生。[18]還有學者認為,在文明交流互鑒的過程中要采取的態(tài)度是:正視文明互鑒,端正對待世界各國文明的態(tài)度;增進交流往來,探索世界各國文明互鑒途徑;掌握文明“新陳代謝”規(guī)律,賦予人類命運共同體生機。要秉持的原則是開放、平等、互鑒。[19]還有學者從文化自信的角度出發(fā),認為“推動文明交流互鑒要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定力”[20]。
二是“文明超越論”,認為在文明交流互鑒的過程中要超越傳統狹隘的文明論調,構建新的文明交流范式。有的學者基于黨的十九大報告中“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yōu)越”[21]這一論斷,提出了“三個回應”: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回應世界文明要不要交往的問題;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回應世界文明當如何交往的問題;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yōu)越”回應人類文明交流的目標問題。[22]還有學者指出,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fā)展的重要動力,進而提出了“三個超越”:以多樣共存超越文明優(yōu)越,以和諧平等超越文明沖突,以共享包容超越文明隔閡。[11]
三是“機制建設論”,即通過機制構建推動文明交流互鑒。有學者指出,要建設文明交流互鑒的機制:一要建立互學互鑒的發(fā)展動力機制;二要建設互利共贏的協同合作機制;三要堅持不同文明開放包容交流互鑒。[23]
四是“多維構建論”,主張從多維路徑推進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有學者指出,文明交流互鑒體現為歷史遺產的傳承與保護、文化交流的開放與包容、經貿合作的互通與互補以及創(chuàng)新未來的互利與共贏。[24]還有學者指出,要“在跨文化交流過程中秉承正確的文化觀,樹立文化自信,傳播中國文化的正能量并豐富文化傳播手段”[25]。
由此可見,學界不僅從價值理念、理論超越和機制建設等方面探討了文明交流互鑒的推進,而且還嘗試從多維度、多視角探察實現文明之間交流互鑒的路徑。但就目前的研究現狀來看,不論是“價值理念論”,還是“文明超越論”,抑或是“多維構建論”等,都主要是從宏觀方面和戰(zhàn)略層面探討路徑構建,對于從微觀方面和操作層面如何推進文明交流互鑒還需要進一步深入地進行研究。例如,如何通過經濟往來、網絡媒體、學術交流、國際旅游等途徑推進文明交流互鑒。此外,如何從理念之維、主體之維、內容之維、載體之維以及制度之維等出發(fā)構建更為體系化、立體化、有效化的實踐路徑還需要進一步探討。
部分學者在加強對習近平關于文明交流互鑒重要論述基本論題研究的同時,也嘗試從其他一些視角開展研究,以拓展對該問題研究的廣度和深度。
一是人類命運共同體與文明交流互鑒的研究。一種觀點是“路徑論”,認為文明交流互鑒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路徑。有學者就指出,“文明交流互鑒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提供人文基礎和發(fā)展動力”[26]。有學者認為,文明交流互鑒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文化路徑?!叭祟惷\共同體只能建立在人類共同價值的基礎上,而文明交流互鑒則是生成人類共同價值的根本途徑?!盵27]也有學者指出,“文明交流互鑒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文化支持和精神指引”[28]。還有學者指出,“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途徑包括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交流互鑒……”[29],另一種觀點則是“階段論”。與上一種觀點不同,該觀點把人類命運共同體看作是文明交流互鑒的一個新階段。有學者指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僅是中國從自身發(fā)展需要提出的新全球治理理念,即尋求一個更加公平和包容的新全球化,同時也是幾千年來中國對人類文明交流互鑒的持之以恒的貢獻的新階段”[30]。
學者們普遍認為,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途徑,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奠定了基礎,提供了動力。但也有學者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看作文明交流互鑒漫長歷史中的一個新階段。學者們的探討對于科學和辯證地理解文明交流互鑒與人類命運共同體之間的關系,準確和深刻地把握習近平關于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論述及其地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但學者們對如何在推動文明交流互鑒中提升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國際認同,進而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的探討還比較缺乏,需要更為系統性、深層次的論證。
二是“一帶一路”與文明交流互鑒的研究。一種觀點是“關系論”,即闡釋“一帶一路”與文明交流互鑒之間的關系。有學者指出,“絲綢之路促進了文明的交流、交往、交融,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促使生產力不斷發(fā)展,人類不斷進步,形成了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在人類文明交流互鑒史上寫下了重要篇章”[31]。有學者認為,“一帶一路”倡議“既是中國發(fā)起和推動的一項經濟建設工程,又是促進沿線各國人文交流與文明互鑒的重要倡議”[32]。還有學者指出,“將‘一帶一路’建成文明之路,要促進不同文明交流互鑒”[33]。另一種觀點是“構建論”,主要探討以“一帶一路”為載體推動文明交流互鑒。有學者指出,要把“一帶一路”建設成為文明交流互鑒之路,具體措施包括:發(fā)掘沿線國家文明的時代價值,充實文明交流互鑒的思想內涵;彰顯中華文明的內涵和特色,為文明交流互鑒貢獻中國智慧;加強人文合作學術探討,為文明交流互鑒貢獻中國方案。[34]
學界對于“一帶一路”和文明交流互鑒的探討涉及“一帶一路”和文明交流互鑒之間的關系以及如何利用“一帶一路”推動文明交流互鑒這兩大論題。學者們普遍認為“一帶一路”對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具有重要作用,而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反過來也有助于“一帶一路”的建設。因此,要以“一帶一路”為平臺推動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但是,學術界對習近平關于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論述與“一帶一路”倡議之間關系的探討仍顯不足,還未能從根本上揭示兩者之間的內在聯系。
除此之外,還有學者對全球治理與文明交流互鑒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初步的探討,指出,文明交流互鑒是實現全球治理的基礎;文明交流互鑒是構建全球治理體系的重要實踐路徑;全球治理共建的實現有助于推動人類文明進入“百花齊放”的新境界。[4]
從現有成果來看,學術界對習近平關于文明交流互鑒重要論述的生成邏輯、主要內容、重大意義和實踐路徑等進行了多維的研究,形成了一定的研究“存量”,就一些基本問題達成了普遍共識。比如,普遍認為習近平關于文明交流互鑒重要論述具有豐富的內容,具有深厚的理論和實踐意義。但是,現有研究還存在研究內容不夠深入、涵蓋論域不夠全面以及研究方法較為單一等問題,需要進一步優(yōu)化。
從前瞻的角度來看,未來還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深化研究:
第一,增加現有論域的研究深度。其一,目前學界對習近平關于文明交流互鑒重要論述的生成邏輯進行了有益的探討,但是對其形成的歷史邏輯和主體邏輯等的探討還比較薄弱,各形成因素之間有什么關系還需要進一步厘清。其二,習近平關于文明交流互鑒重要論述的內涵和外延究竟是什么,還需要學界從學理上進一步進行凝練。其三,學界探討了習近平關于文明交流互鑒重要論述的重大意義,但是對這一論述的意義還需要從國內、國際、理論、實踐和價值等方面進行更為系統、深刻的論證。其四,學術界需要實現習近平關于文明交流互鑒重要論述實踐路徑研究的“兩個轉變”:一是從理念原則研究向具體方式研究進行轉變;二是從單一化措施構建向體系化路徑設計轉變。其五,習近平關于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論述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施“一帶一路”倡議和推動全球治理變革等之間的邏輯關系還需要進行更為深層次的研究和討論。
第二,補齊基本論題的研究短板。從已有的成果來看,關于習近平文明交流互鑒重要論述研究的基本框架初步建立,但還需要進一步補充和完善。例如,對于習近平關于文明交流互鑒重要論述形成脈絡和理論特征的研究、文明交流互鑒過程中存在的現實困境的研究等目前還鮮有學者涉及。這些研究存在的短板應該進一步補齊,以形成更為系統、完整和成熟的研究成果。
第三,采用多樣的研究方法和學科視角進行深耕?,F有研究主要是以文獻研究法為主,學者們通過梳理和分析習近平關于文明交流互鑒重要論述來提出自己的學術觀點。但僅僅拘泥于此是不夠的,我們還應該綜合采用要素研究和系統研究相結合的方法、理論研究和實踐研究相結合的方法、橫向研究和縱向研究相結合的方法等開展研究。比如,運用要素研究和系統研究相結合的方法闡釋習近平關于文明交流互鑒重要論述的內容體系,分析這一內容體系中各部分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再比如,運用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方法,增強“問題意識”,建構解決現實人類文明困境的措施體系;還比如,運用橫向研究和縱向研究相結合的方法,分析習近平關于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論述與西方思想家關于文明的論斷之間的異同,等等。此外,習近平關于文明交流互鑒重要論述的研究涉及馬克思主義理論、文化學、傳播學、政治學等多個學科,目前研究還主要局限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科視角,加強多學科的協同研究是下一步研究深入推進的必然要求。
第四,深入“開發(fā)”文明交流互鑒對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價值。推動文明交流互鑒是一個不同文明隔空對話、交融交鋒的過程,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中華文明汲取人類文明的養(yǎng)分、推動制度定型化和治理現代化的過程。在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關鍵時期,學界也要關注文明交流互鑒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現實價值,向世界彰顯中國制度的顯著優(yōu)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