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琳琳 姜 靜 張瀚天
(1.牡丹江大學建筑工程學院,黑龍江 牡丹江 157011;2.佳木斯大學建筑工程學院,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0)
鋼結構是當今建筑業(yè)的熱點之一,隨著鋼結構的廣泛應用,國內(nèi)外關于鋼結構抗火失效的例子也隨之增多,給人民生命和社會財產(chǎn)造成巨大損失。鋼材雖不是可燃材料但其導熱系數(shù)大,在火災作用下力學性能顯著改變,使承載能力變?nèi)?,所以耐火性差是鋼材最主要缺點。近年來許多學者對鋼框架構件、節(jié)點等高溫后力學性能進行了研究,[1]-[4]得出的結果為鋼結構抗火設計提供了依據(jù)。本文應用有限元軟件建立三層三跨鋼框架結構,研究六個房間受火后溫度場分布、柱橫向位移、梁撓度變化。目的是得到鋼框架耐火時間和臨界溫度,為鋼結構防火設計提供參考。
本文應用有限元軟件ABAQUS,模擬文獻[5]中單層鋼框架火災試驗,模型見圖1。模型參數(shù)與試驗相同,溫度按ISO-834標準升溫曲線加載。模擬選擇順序耦合,即先進行熱分析再把熱分析結果導入力學模型中進行力學分析。在熱分析中,鋼材和混凝土的熱工性能按T.T.Lie[6]給出的參數(shù)選取,受火構件表面熱對流系數(shù)取25W/m2,熱 輻 射 取0.85W/m2,Stefan-Boltzmann常 數(shù)σ=5.67×10-8W/(m2·k4)。
試驗測點如圖2所示,從圖3~圖5中可看出模擬結果與試驗結果趨勢上吻合較好,說明ABAQUS軟件模擬的可行性。圖3、圖4中測點試驗溫度高于模擬溫度,隨著時間推移溫度差越來越小,最大誤差33%。誤差原因是試驗初始溫度高于室溫,在試驗過程中試驗爐內(nèi)采用燃油點燃噴火裝置,雖然升溫采用的是ISO-834升溫曲線,但爐內(nèi)溫度仍是高于升溫曲線。柱頂側向位移誤差25%,造成誤差的原因主要是模擬與試驗的溫度誤差導致產(chǎn)生的應力大小不同,此外鋼材含碳量、構件初始缺陷等也影響結果。
圖1 單層鋼框架模型
圖3 柱測點溫度-時間曲線對比
圖4 梁測點溫度-時間曲線對比
圖2 柱和梁測點位置圖
圖5 鋼框架柱頂側向位移-溫度曲線對比
建立三層三跨鋼框架結構,層高2.8m,跨度3.6m。梁、柱尺寸分別為H250×125×6×9和H200×200×8×12,均為Q235鋼,柱線剛度大于梁線剛度,滿足抗震要求。柱頂部作用有軸心荷載,外側柱荷載100kN,內(nèi)側柱荷載180KN,所有橫梁受均布荷載作用25kN/m,所有柱腳固定。假設材料為理想彈塑性體,鋼材容重7850kg/m3,初始彈性模量2.06×105MPa,泊松比0.3,屈服強度均為290MPa。高溫下鋼材的導熱、比熱以及熱膨脹系數(shù)均按歐洲規(guī)范EC3[7]和EC4[8]取值。
為研究火災下鋼框架耐火時間和臨界溫度,假設火災分別發(fā)生在六個房間。由于梁上部有混凝土板,柱腹部有防火墻,為了與實際情況相符合,故鋼梁三面受火,上部不受火,鋼柱一面受火。計算時,不考慮火源具體位置,假設同一截面上溫度相等。初始溫度為20℃,按ISO-834標準升溫曲線加載,60s為一個載荷步,加熱1500s。鋼框架模型見圖6。
火災下,判斷鋼結構整體或鋼構件達到極限承載力標準為:
(1)結構整體喪失穩(wěn)定;
(2)受火梁跨中撓度f≥L/250(L為梁的跨度);
(3)柱橫向位移δ≥H/30(H為層高)。
本文梁破壞撓度f≥3600mm/250=14.4mm,柱橫向破壞位移δ≥2800mm/30=93.33mm。
圖6 鋼框架模型
圖7 梁、柱截面溫度-時間曲線
受火房間在不同時刻的溫度分布具有普遍規(guī)律,因此以一層邊跨為例研究受火房間溫度場分布。圖7反映的是受火梁、柱翼緣與腹板的溫度隨時間變化的關系。可看出,梁溫度總體上高于柱溫度。梁腹板溫度最高,下翼緣溫度略低于腹板,這是因為梁三面受火,腹板同時受到熱傳導和熱輻射的作用且腹板薄于翼緣。柱由內(nèi)翼緣至外翼緣溫度依次降低,柱腹板的防火墻充分起到了阻隔火勢蔓延的作用,僅靠熱傳導作用外翼緣溫度上升緩慢,最終溫度僅為67℃。
3.2.1 一層邊跨與一層中跨變形分析
受火房間變形見圖8、圖9。由圖10、圖11可知鋼框架受火后,隨著溫度的升高,梁、柱變形越來越大。
圖8 一層邊跨變形圖
圖9 一層中跨變形圖
(1)一層邊跨受火時梁在0s~1080s剛度下降使撓度緩慢增長,1080s~1140s強度顯著降低使撓度突然增大,在1140s時撓度增大到19.79mm>14.4mm,所以梁耐火極限時間是18min,臨界溫度743.10℃,梁構件失效。柱橫向位移先在0s~1080s增大,后1080s~1500s減少,因為梁、柱受熱膨脹使柱在X方向有位移,隨著梁在Y方向的撓度不斷增大對柱產(chǎn)生拉力,使得柱橫向位移逐漸減小,而在整個受火過程中柱橫向最大位移出現(xiàn)在梁柱節(jié)點處41.757mm<93.33mm,整個鋼框架并未失穩(wěn)。
(2)一層中跨受火時梁在0s~900s撓度緩慢增長,900s~960s撓度突然增大,960s增大到17.043mm>14.4mm,所以梁耐火極限時間是15min,臨界溫度708.877℃,梁構件破壞;柱橫向位移在0s~900s逐步增長,900s~1500s逐漸減小,最大位移出現(xiàn)的時間晚于邊跨且最大位移小于邊跨,是因為中跨柱受兩邊結構軸向力約束作用,限制其在橫向的發(fā)展。在整個受火過程中柱橫向最大位移出現(xiàn)在梁柱節(jié)點處16.927mm<93.33mm,整個鋼框架保持穩(wěn)定。
3.2.2 二層邊跨與二層中跨變形分析
受火房間變形見圖12、圖13。由圖14、圖15可知:
圖10 一層梁撓度-時間曲線
圖11 一層柱橫向位移-時間曲線
圖12 二層邊跨變形圖
圖13 二層中跨變形圖
二層邊跨受火時梁從0s~1080s撓度緩慢增長,1080s~1140s撓度突增,在1140s時撓度增大到17.295mm>14.4mm,所以梁耐火極限時間是18min,臨界溫度741.46℃,梁構件失效;柱橫向位移在0s~1080s增大,1080s~1500s減少,整個受火過程中柱橫向最大位移40.635mm<93.33mm,整個鋼框架并未失穩(wěn)。
二層中跨受火時梁從0s~1020s撓度緩慢增長,1020s~1080s撓度突然增大,增大到21.369mm>14.4mm,所以梁耐火極限時間是17min,臨界溫度730.552℃,梁構件破壞;柱橫向位移在0s~1020s逐步增長,1020s~1500s逐步減小,在整個受火過程中柱橫向最大位移18.152mm<93.33mm,整個鋼框架仍然保持穩(wěn)定。
圖14 二層梁撓度-時間曲線
圖15 二層柱橫向位移-時間曲線
2.2.3 三層邊跨與三層中跨變形分析
受火房間變形見圖16、圖17。由圖18、圖19可知:
(1)三層邊跨受火時梁在外力作用下先有向下?lián)隙?,由于上部沒有房間的約束作用,柱、梁受火膨脹,此時膨脹產(chǎn)生的向上位移大于外力產(chǎn)生的向下位移因此撓度向上,隨著溫度升高剛度、強度下降梁向下?lián)隙炔粩嘣龃?,?440s時撓度增大到21.559mm>14.4mm,所以梁耐火極限時間是23min,臨界溫度792.01℃,梁構件失效;整個受火過程柱橫向最大位移51.816mm<93.33mm,整個鋼框架并未失穩(wěn)。
圖16 三層邊跨變形圖
圖17 三層中跨變形圖
圖18 三層梁撓度-時間曲線
圖19 三層柱橫向位移-時間曲線
(2)三層中跨受火時梁在1200s撓度增大到16.265mm>14.4mm,所以梁耐火極限時間是19min,臨界溫度為752.303℃,梁構件破壞;柱橫向最大位移20.853mm<93.33mm,整個鋼框架仍然保持穩(wěn)定。
(1)結合分析可知,不同房間發(fā)生火災對整個結構影響不同。本文每層邊跨耐火時間均長于中跨耐火時間。6個受火房間中,耐火時間最短的是底層中跨15min,應加強防火措施;耐火時間最長的是三層邊跨23min。
(2)整個受火過程中,梁均先于柱破壞,需適當加強梁構件防火措施。
(3)三層邊跨的邊柱變形最大,由于上部及左(或右)側沒有任何約束作用,使得柱橫向位移最大51.816mm,雖然沒達到極限狀態(tài),但在抗火設計中為薄弱構件,需加強防火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