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梅愷
廣東省惠州市中醫(yī)醫(yī)院內鏡中心 516000
慢性胃炎是一種常見的消化系統(tǒng)疾病,該病分為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兩種,其中慢性萎縮性胃炎的占比高[1]。對慢性萎縮性胃炎,相關研究顯示該病多與年齡、胃實質病變等有關,若能早期的診斷疾病,可以保證患者的生命健康,同時還可預防胃癌疾病的發(fā)生[2]。對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診斷多采取內鏡及病理活檢的方式,其中病理活檢可直觀的展示人體腸胃黏膜下層腺體的變化,這使得診斷的準確率也較高,然而病理活檢存在較大的缺陷,主要是該檢測方法屬于一種有創(chuàng)操作,需選取患者體內黏膜,這使得患者常難以接受。相比之下,采取胃鏡檢查的方式,不但可以了解患者胃部基本情況,而且對患者的創(chuàng)傷小,更易被患者所接受,然而關于該檢查方式的診斷準確性尚存爭議[3]。本文中,探討了針對慢性萎縮性胃炎,借助胃鏡檢查觀察黏膜形態(tài)對疾病診斷的價值,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月—2019年5月本院收治的68例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為觀察對象。納入標準:(1)患者均經病理組織學檢查確診,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表現(xiàn)出上腹不適、疼痛,同時在進食后也出現(xiàn)惡心嘔吐及反酸癥狀[4]。(2)患者均有完整的臨床資料且均接受胃鏡檢查。(3)本次研究經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合并嚴重肝腎功能疾病的患者。(2)合并惡性腫瘤疾病及免疫系統(tǒng)疾病的患者。(3)合并胃及十二指腸疾病的消化性潰瘍患者。入選的68例患者的基礎資料如下:男40例,占58.82%,女28例,占41.18%;年齡32~74歲,平均年齡(53.6±2.2)歲。
1.2 方法 所有的患者均接受病理活檢及胃鏡檢查,其中胃鏡檢查主要是采取電子胃鏡檢查,檢查操作均由一名經驗豐富的醫(yī)生實施檢查。病理活檢主要是在胃鏡的輔助下,在距離幽門3~4cm的位置,選取2~4塊胃竇位胃黏膜,將選取的組織應用甲醛固定,制備成組織切面后交由專業(yè)的病理醫(yī)師,醫(yī)師遵照相關標準進行診斷。
1.3 觀察指標與評價標準
1.3.1 病理活檢診斷參照全國慢性萎縮性胃炎研討會制定的相關診斷標準,具體如下:(1)慢性。輕度炎癥,炎癥細胞僅限于腸胃黏膜淺層部位,未達1/3;中度炎癥,炎癥細胞的分布比較集中,達到2/3;重度炎癥,炎癥細胞密集并且覆蓋整個黏膜部位。(2)萎縮。輕度萎縮,胃部固有的腺體減少但是減少量不超過總數(shù)的1/3,保留大量的腺體;中度萎縮,固有腺體減少1/3~2/3,腺體呈不規(guī)則的分布;重度萎縮,固有腺體減少2/3以上,僅僅保留極少數(shù)的腺體組織。
1.3.2 胃鏡診斷主要是參照中華內科雜志重慶胃炎診斷會議所制定的標準,患者出現(xiàn)以下任何一種表現(xiàn)均可判定:(1)白光模式下顯示常為黏膜色澤發(fā)生改變,具體的改變主要是由原本的桔紅色轉變?yōu)辄S色、灰白色及灰綠色,且呈局部性及彌漫性表現(xiàn);(2)黏膜相對粗糙且呈顆粒型改變,無明顯分界;(3)胃鏡下可見血管,早期可見腸胃黏膜下端血管,黏膜外部薄弱,黏膜下端血管呈樹枝樣且顏色為暗紅色。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軟件做統(tǒng)計學結果分析,計數(shù)資料用(%)表示,使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胃鏡檢查與病理檢查結果比較 胃鏡下總計檢出50例患者為慢性萎縮性胃炎,同病理活檢的符合率為73.53%,詳見表1。
表1 胃鏡下黏膜形態(tài)觀察與病理活檢診斷慢性萎縮性胃炎的價值對比[n(%)]
注:①:黏膜色澤改變;②黏膜相對粗糙且呈顆粒改變;③黏膜下可見血管。
2.2 胃鏡下黏膜形態(tài)檢查的價值 借助胃鏡觀察胃黏膜形態(tài)的方式對慢性萎縮性胃炎診斷的敏感度為6.35%~36.24%,而在對疾病診斷的特異度及陽性預測值上,當3種表現(xiàn)同時存在的時候均為100.00%,詳見表2。
慢性萎縮性胃炎是慢性胃炎的常見類型,因該類型的疾病發(fā)病率比較高,所以實際中也將這一疾病簡稱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發(fā)病上,主要是胃黏膜表面受損所致黏膜固有腺體萎縮、消失,如此會使胃黏膜變薄[5]。而在疾病的發(fā)病原因上,綜合臨床研究及相關文獻主要同以下幾方面的因素有關:第一,血液、胃液中含特異性抗體,如內因子抗體、細胞抗
表2 胃鏡下黏膜形態(tài)檢查診斷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敏感度、特異度、陽性預測值(%)
體及胃泌素分泌細胞抗體等均可為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發(fā)病提供基礎;第二,日常生活飲食不規(guī)律,如暴飲暴食、酗酒及食用刺激性食物等會對胃黏膜造成損傷,增加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發(fā)病率;第三,情緒波動大且長時間處在緊張狀態(tài)的患者,會使胃腺體分泌異常,容易引發(fā)胃炎;第四,患者自身免疫力差,極易受幽門螺桿菌感染,這容易對胃黏膜造成損傷,繼而增加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發(fā)病率[6]。對慢性萎縮性胃炎,部分患者可能會演變?yōu)槲赴?,這對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巨大影響,因此及早診斷及治療疾病非常重要。
在對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診斷上,既往常采取病理活檢的方式,采取該方式診斷可取得較高的準確率,這為疾病的治療提供有利參考。然而病理活檢因需選取患者胃黏膜病理組織,在選取組織的時候會對胃部造成一定的損傷,這使得患者常難以接受[7]。針對常規(guī)病理活檢的缺陷,近年來臨床中在對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診斷上,推廣使用胃鏡檢查黏膜形態(tài)的方式診斷疾病。采取該方式可在鏡下獲得患者具體表現(xiàn),如胃黏膜呈紅白相間,其中主要以白色為主,這一情況的發(fā)生主要是同胃鏡儀器品質差異及光線調節(jié)差異相關,為了避免以白光為主的情況,可考慮在實際操作的時候,盡可能拉近胃鏡同觀察標本的距離,以更好地明確腸胃黏膜色澤,降低人為因素所致誤診、漏診情況[8]。胃鏡下檢查還可見暴露血管及顯示黏膜情況,而實際診斷過程也可能存在誤診情況,主要是在檢查過程,受胃腔過度充氣,常使得胃腸容易出現(xiàn)擴張,這樣就會使胃黏膜擴展的部位變薄,使得實際為淺表性胃炎可能會被誤診為萎縮性胃炎,為避免這一情況,需在胃鏡檢查是注意對充氣量進行控制。本文結果顯示,在對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診斷上,借助胃鏡下檢查黏膜形態(tài)同病理活檢符合率為73.53%,在對慢性萎縮性胃炎診斷特異度及陽性預測值上,胃鏡下3種形態(tài)均出現(xiàn)的比例均為100.00%,這提示胃鏡檢查對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診斷效果良好。
綜上所述,臨床中應用胃鏡檢查黏膜形態(tài)對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診斷價值良好,必要情況下可聯(lián)合病理診斷來提高診斷價值,以提高診斷符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