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訓偉
江西省都昌縣人民醫(yī)院 332600
分泌性中耳炎是耳鼻喉門診常見的一種中耳非化膿性炎性疾病。分泌性中耳炎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聽力下降,且隨體位變化而變化,可伴有輕微耳鳴、耳痛、耳悶脹以及閉塞感,搖頭可聽見水聲,其中,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則與機體的免疫狀態(tài)相關(guān)聯(lián)[1]。本文將采用曲安奈德治療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并對其臨床效果及機體免疫功能作出分析,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7年11月—2018年11月接受治療的86例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將其隨機分為兩組,每組43例。對照組男23例,女20例,年齡11~50歲,平均年齡(33.56±4.17)歲,右側(cè)中耳炎19例,左側(cè)中耳炎24例;觀察組男21例,女22例,年齡12~51歲,平均年齡(34.76±4.95)歲,右側(cè)中耳炎22例,左側(cè)中耳炎21例。兩組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對比性。
1.2 治療方法 用藥前均對所有患者外耳道進行消毒處理,選用1g丁卡因貼于鼓膜表面進行麻醉,麻醉時間為5min。給予對照組0.3ml地塞米松鈉注射液(新鄉(xiāng)市常樂制藥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41020228)治療,注射完畢后,患者頭向?qū)?cè)傾斜45°,保持1min,2次/周。觀察組實施鼓膜室內(nèi)注射曲安奈德注射40mg(昆明積大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53021604)治療,注射時間為30min,1次/周。兩組患者治療期均為30d。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斷標準 (1)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T淋巴細胞亞群以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T淋巴細胞亞群包括 CD4+、CD8+、CD4+/CD8+等水平;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包括血清降鈣素原(PCT)、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血清白細胞介素(IL-2、IL-4)等水平。(2)觀察兩組患者治療效果?;颊叨Q、耳痛等臨床癥狀均已消失,中耳積液已排除為顯效;患者耳鳴、耳痛等臨床癥狀明顯改善,中耳少量積液為有效;患者臨床癥狀無變化,中耳積液依然存在為無效??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2]。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T淋巴細胞亞群水平比較 見表1,治療前,兩組 CD4+、CD8+、CD4+/CD8+等T淋巴細胞亞群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以上水平改善程度較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見表2,治療前,兩組IL-2、IL-4、TNF-α、PCT等血清炎癥因子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以上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T淋巴細胞亞群水平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2.3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見表3,觀察組的總有效率(93.02%)高于對照組(69.7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3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
分泌性中耳炎主要由于各種原因?qū)е卵使墓芡夤δ苷系K或堵塞,致使中耳出現(xiàn)負壓、通氣不暢、引流不良,導致中耳黏膜的靜脈擴張,通透性增加,血清漏出且聚積于中耳,從而形成中耳積液,因此造成分泌性中耳炎[3]。
目前臨床上對于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療主要是通過藥物對咽鼓管進行改善[4]。臨床表明,地塞米松對患者具有較高的副作用,對患者的治療效果造成不良影響[5]。曲安奈德是一種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藥[6],該藥進入機體后可以有效控制毛細血管的通透性,減少血液滲出,同時抑制誘導T細胞活化增殖以及分化的炎癥細胞分子的釋放,阻礙組織淋巴細胞向炎癥部位遷移;同時可以有效阻止結(jié)締組織增生,使相關(guān)炎癥介質(zhì)的釋放得到有效抑制,從而產(chǎn)生抗炎作用;患者使用該藥時主要以局部給藥的方式進行,因此可以減少藥物的使用量,從而保證藥物安全性。除此之外,高濃度曲安奈德還對肥大細胞脫顆粒具有極強的抑制作用,可使咽鼓管周圍腫脹情況得到有效緩解,從而使積液快速排出。
本文中,觀察組T淋巴細胞亞群水平改善程度均優(yōu)于對照組,IL-2、IL-4、TNF-α、PCT等血清炎癥因子水平均低于對照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以上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證明,采用曲安奈德治療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可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有效緩解患者臨床癥狀,提高機體免疫功能,具有可觀的臨床推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