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影
靈動的自然,熱烈的情感與真實的人性,在蒲寧筆下被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
“俄語面面觀”是《留學》雜志2020年開啟的新欄目,介紹俄羅斯及泛俄語區(qū)的相關知識,包括高校情況、俄語文學、俄語文化等,與“一帶一路”倡議主題呼應,向國內準留學家庭及有興趣學習俄語的同學們介紹新興留學目的國,提供一條了解其他文化、拓展興趣的途徑。
伊凡·阿列克謝耶維奇·蒲寧(1870—1953),俄羅斯散文家、詩人和翻譯家,1933年憑借小說《米佳的愛情》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成為俄羅斯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并曾于1903年(詩集《落葉》和譯著《海華沙之歌》)、1909年(作品集第3、4卷)兩度獲得俄羅斯皇家科學院頒發(fā)的普希金獎。
蒲寧的作品有一種“詩化”的特征,在他的散文和小說中,鮮明的人物性格與曲折復雜的情節(jié)并不是重點,他將筆墨更多地放在探究細微的感情與展現(xiàn)真實的人性上。在他的筆下,短暫但熱烈的愛情處處可見,或許并不完全符合世人的道德規(guī)范,但作者僅僅以旁觀者的態(tài)度去細致地描繪一個個以悲劇收場的愛情故事,展現(xiàn)人類短暫一生中閃爍過的情感火花,保留下它們原始而燦爛的身影。
俄羅斯的廣袤國土與寒冷的氣候,以及長久以來的文化形成了俄羅斯民族深沉獨特的性格,蒲寧的創(chuàng)作秉承俄羅斯文學傳統(tǒng),作品中時常出現(xiàn)略帶憂郁的情調,情感如同覆蓋冰面的河流,看似平靜其下卻激流涌動。與西歐國家不同,俄羅斯傳統(tǒng)貴族與鄉(xiāng)野自然的聯(lián)系相當緊密,出身于敗落貴族家庭的蒲寧亦是如此,在他的筆下,高大的白樺林分列于幽暗的小徑兩旁,岑寂遼闊的俄羅斯草原上空金翅雀飛過,覆霜的紅彤彤的蘋果在寒冷的清晨散發(fā)出香氣……蒲寧的文字直觀地為讀者展開一幅俄羅斯鄉(xiāng)間的優(yōu)美畫 卷。
與同時代的很多作家不同,蒲寧并未著意用作品揭露社會現(xiàn)實,也較少在文字中流露強烈的批判或政治意向,而是更多地以文字探討人性、生命與死亡、文明發(fā)展等主題。高爾基曾評價“他的天才,純美得如同一塊未經(jīng)拋光的白銀,他從不將其打磨成利刃,也不將其戳向應該戳的地方”。
十月革命后,蒲寧選擇了離開俄羅斯。1920年,蒲寧從敖德薩經(jīng)黑海前往歐洲,最后在巴黎定居,直到1953年去世,遺體被安葬在巴黎市郊的法國僑民公墓。蒲寧作品入門推薦
《安東諾夫卡蘋果》
《舊金山來的先生》
《阿爾謝尼耶夫的生活》
《耶利哥的玫瑰》
短篇作品集《幽暗的林蔭道》
普希金獎
十月革命前俄羅斯最負盛名的文學獎,由彼得堡皇家科學院科學院于1881年8月17日設立,1882年首次頒發(fā)。該獎項每兩年(1888—1895期間每年一次)頒發(fā)一次,對象是以俄語書寫并印刷的作品。知名作家如費特、謝苗諾夫、契訶夫等人都曾獲此獎。
普希金獎最后一次頒發(fā)是1919年12月6日,獎項存續(xù)的時間(38年)剛好與普希金本人去世時的年齡相同(1799—1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