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瑤
(安徽省宿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安徽 宿州)
腦卒中是一種腦血管疾病,又被稱為腦血管意外[1]。腦卒中包括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指腦部血管發(fā)生異常,血液循環(huán)發(fā)生障礙而引起的腦部組織損傷[2]。據相關數據顯示,大約有75%的腦卒中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行動能力受阻,其中,40%的腦卒中患者喪失行動能力[3]。為了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改善患者的肢體功能情況,本文就康復護理訓練在腦卒中肢體功能障礙患者中的應用進行分析,現報告如下。
選取我院康復科于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200例腦卒中肢體功能障礙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100例,觀察組患者中,女47例,男53例,年齡為33~72歲,平均(52.36±6.57)歲;對照組患者中,女51例,男49例,年齡為34~74歲,平均(52.41±6.61)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P>0.05),有可比性。
給予對照組患者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患者則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加入康復護理訓練,具體護理措施如下:①艾灸。若患者上肢功能發(fā)生障礙,則取穴內關穴、曲池穴及側合谷穴;下肢功能障礙則取穴陰陵泉穴、足三里、陽陵泉穴及涌泉穴。取艾灸條點燃,與患者的皮膚保持2~3 cm的距離,避免艾灸條距離皮膚過近導致患者皮膚灼傷,每日為患者艾灸1次,時間不超過15~20 min,每日進行1次艾灸。②微波治療。采用醫(yī)用的電腦微波儀,將微波的波長設置為12 cm,頻率為2450 MHz,輸出功率設置為5~25 W,對患者的患處進行照射,每日進行1次微波治療,時間為25 min。③拔罐刮痧療法。根據以上選取的穴位進行拔罐,在拔罐時注意動作的穩(wěn)定,目的在于吸出患處的淤血,促進患者的血液流動,隔日進行1次拔罐刮痧治療。④良肢位。使患者在臥床期間盡量選取側臥位,且保持患者的患肢在上,健肢在下的狀態(tài)。若患者上肢功能出現障礙,護理人員則將患者上肢向前拉直,并在患者的后背處放置墊枕,以支撐患者的后背。使患者患肢的腕關節(jié)、指關節(jié)及肘關節(jié)保持伸直的狀態(tài),保持掌心朝下,將肩部屈曲100°,避免肩關節(jié)脫位,禁止選擇患者的患肢進行輸液,避免患肢腫脹的加重[4]。將軟枕放置于下肢功能障礙患者的下肢髖膝下,使患者的髖關節(jié)保持自然屈曲的狀態(tài),使患者的踝關節(jié)保持90°,避免腳外翻。
對比兩組患者的生活能力評分及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采用CSS量表進行評分。
觀察組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及生活能力評分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患者的CSS評分及生活能力評分
表1 對比兩組患者的CSS評分及生活能力評分
組別 例數日常生活能力評分 CSS評分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 100 45.17±3.41 81.52±5.33 16.33±2.03 6.51±1.12對照組 100 44.92±3.36 70.16±4.67 16.27±1.98 12.32±1.35 t 0.524 16.031 0.212 33.122 P 0.601 0.000 0.833 0.000
腦卒中患者通常是由于神經受損,大腦無法對部分神經中樞進行平衡控制,才導致患者肢體功能發(fā)生障礙。腦卒中患者在恢復期間需要長期臥床休息,其肢體障礙程度與腦神經的損傷程度關系密切,康復護理訓練的實施可明顯改善腦卒中患者的生活質量。在康復護理訓練中,通過艾灸、微波治療及拔罐治療對患者的患處穴位進行作用,起到溫經通絡、活血化瘀的作用,刺激患肢周圍的神經,從而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環(huán)功能,促進神經功能的恢復。運動元神經細胞在受損后,會導致患者的患肢張力變大,若不給予患肢良肢位的擺放,容易導致患者肢體功能難以恢復,因此在康復期間,護理人員應仔細開展對患者良肢位的擺放護理工作,使患者的肢體保持正確的姿勢,抑制張力的增大,促進肌肉群間平衡能力及協(xié)調能力的重建。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生活能力評分及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表明在康復護理訓練下,患者的肢體功能恢復效果好,有利于促進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復。
綜上所述,康復護理訓練在腦卒中肢體功能障礙患者的護理應用中,臨床效果佳,能有效促進患者神經功能的恢復,促進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提升,明顯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