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黎明
(廣西梧州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廣西 梧州)
伴隨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和人們生活壓力的加大,精神類疾病的患病人數(shù)正在逐年增加。然而,由于社會對此類病人的不了解及其自身“病恥感”的影響,許多患者對此類疾病避之不及,耽誤了病情的治療。此外,此類疾病完全治愈率較低,患者還可能出現(xiàn)反復患病的問題,加之病恥感影響[1],對其正常生活工作產生非常不利的影響。對2017年2月到2019年2月我院進行重性精神病患者進行隨機對照試驗,詳細內容如下。
收集2017年2月到2019年2月來我院進行治療的100例重性精神病患者的病例資料,包括57例男病人和43例女病人,隨機將其分成兩組,每組各50例。平均年齡為(26.42±5.17)歲,平均病程(1.48±1.01)年,平均受教育年限為(8.42±3.46)年。比較二組的基本信息,沒有明顯差別,具有可比性(P>0.05)。同時,選擇對患者日常行為影響最大的直系親屬100例,包括49例男家屬和51例女家屬,平均年齡為(49.58±13.18)歲。其中,包括父母關系的58例,配偶關系的40例,子女關系的2例。
由2名主治醫(yī)師和2名護師經(jīng)過專業(yè)審核合格后共同依照Jones病恥感評價標準評定。病恥感定義[2]:①隱瞞:患者盡可能令他人無法知曉其不同于他人的行為,并盡可能表現(xiàn)出和正常人一樣的行為;②回避:對于自身不想談及的事情盡可能避免談論,或轉移話題;③難以消除:若病恥感形成便很難消除,其會長期存在人們的主觀觀念當中;④掩飾:人們普遍歧視和回避精神病患者,但當其發(fā)現(xiàn)周圍出現(xiàn)精神病患者時,往往掩飾其行為。對對照組進行普通護理,研究組除此之外還進行心理護理,詳細內容如下。
1.2.1 組織集體式家庭教育活動
可每周舉辦2次集體式家庭活動,活動時間應維持1 h左右,參加人員包括患者及家屬(特別是對精神病患者有歧視心態(tài)的人員)。安排治療成功的患者與這些人員見面,通過治愈患者講解自身的治療經(jīng)歷來增加患者及家屬治愈疾病的信心。同時,演講稿由醫(yī)務人員擬定,針對歧視心態(tài)患者及家屬的具體情況有針對的進行演講,注意講解的交流技巧,保證活動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1.2.2 集體式專題講座
組織集體式專題講座,由專業(yè)人員將重性精神病的誘因、發(fā)病機制、用藥方法、復發(fā)癥狀等知識以通俗易懂、圖文并茂的方式進行講解,保證患者及家屬能夠充分理解所講內容,增加家屬對患者的理解。
1.2.3 深入訪談法
每周進行一次深入訪談。由主治醫(yī)生選擇安靜、隱秘的環(huán)境和患者進行一對一交談。交談形式多種多樣,注意語言技巧,有引導地令患者說出自己的情況。可先增加患者的信任感,而后令患者講述此類疾病的發(fā)病原因及治療經(jīng)過,或是了解其在得病過程中受到的恥辱與嘲笑,從而分析其出現(xiàn)的心理問題,而后對其心理問題及整體狀況進行評估。最后采取語言治療。引導患者首先了解社會大眾對其歧視是偏見,其自身需正確認識疾病,并積極接受治療。告知其此類疾病是可以治愈的,并通過向其講述疾病治愈的案例來增強其信心。
1.2.4 基本生活技能訓練
由醫(yī)務人員擬定日常生活技能表,包括個人衛(wèi)生、飲食、衣著等項目。幫助患者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早睡早起,整理內務,自行洗漱,穿戴整齊,保持室內干凈整潔,勤換衣物,自己洗衣等個人能夠做到的事情。清淡飲食,按時吃飯,少食多餐,切忌暴飲暴食。保持健康的飲食習慣,從而達到生活自理。
1.2.5 心理社會功能訓練
愛好也是轉移患者注意力,保持其心情愉悅的一種重要方法。由于每個患者所受教育水平及自身喜好的不同,可由護理人員陪同患者到專門的娛樂室進行娛樂訓練,其訓練方式不一,可從玩音樂、繪畫、書法、唱歌、舞蹈、看電視、下棋、角色扮演等技能中任選其一。此類訓練每周需進行3~6次,每次進行1 h。通過此類訓練,既能夠愉悅患者的心情,更好的治療,也能延緩病情的進展,甚至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此外,此類活動豐富了患者的生活,增加了與他人的溝通和交流,為其回歸社會做好準備。
1.2.6 加大公眾宣傳力度
可由醫(yī)務人員組織病情平穩(wěn)的患者每周去當?shù)匚幕瘡V場、公園等公共場所宣傳疾病相關知識,令社會大眾了解疾病、了解患者,改變固有觀念,營造更加和諧、更加寬容的社會環(huán)境,幫助患者早日康復、回歸社會。
1.2.7 隨訪期間
出院后1個月內每周由專人陪同進行復查和康復指導。而后視患者情況調整隨診時間。
家庭病恥感問卷(Family Stigma Interview, FSL)[3]包括隱瞞病情”“社交被回避”2個項目,6個問題。依照患者情況如實填寫。
所得信息應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20.0進行分析處理,采用t檢驗和χ2檢驗,P<0.05代表兩組之間差別明顯,統(tǒng)計學有意義。
進行不同護理后,研究組患者及家屬在病恥感方面均優(yōu)于對照組,二組之間差別明顯,統(tǒng)計學有意義,詳見表1。
表1 對比護理前、后患者及家屬病恥感(n)
伴隨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和人們壓力的加大,精神疾病的患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趨勢。由于社會大眾對精神病人的歧視和貶低以及社會輿論的影響,患者及家屬想法會趨向社會大眾觀念,認為自己得病是羞恥的,從而產生了病恥感,這會耽誤患者的病情或是加劇病情的嚴重程度,不利于患者的康復[5]。針對此類情況,我們通過組織講座等方式宣傳疾病知識,令患者及家屬對此類疾病有一個較為明確的認識。此外,通過對疾病知識的宣傳,讓社會大眾對此類疾病有個正確的認識,對精神病人能夠以平常心對待,改變社會大眾對精神病人的歧視,令大眾、患者及家屬正確認識疾病,了解疾病,同情患者,積極治療,令精神病人盡快康復,回歸社會,實現(xiàn)自我價值,恢復社會功能[6]。此外,為更好地恢復患者的社會功能,促進患者社會關系的建立,我們還定期舉辦集體式家庭活動來幫助患者早日康復。其參與者既有社會大眾,也有精神病人和家屬。相較于傳統(tǒng)的講座方式,其通過社會大眾與精神病人的接觸,令大眾自己去發(fā)現(xiàn)精神病人與正常人是相似的[7]。通過訪談等方式,既可令大眾了解病人,也能夠了解精神患者的內心世界,并針對其心理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輔導,幫助其修復社會關系[8]。研究結果表明,進行心理輔導的研究組患者及家屬在病恥感、生活質量、知識掌握情況方面均優(yōu)于進行普通護理的對照組。因此,對重性精神病患者及家屬進行心理護理,能夠明顯減少患者及家屬的病恥感,提升患者生活質量和療效,值得臨床廣泛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