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娟娟
(遼寧省婦幼保健院檢驗科,遼寧 沈陽 110005)
貧血在臨床上屬于一種常見的血液疾病,伴隨著不良生活習慣產生,導致貧血的發(fā)生率也呈上升趨勢,從而給人們的生活造成了嚴重影響[1-2]。在臨床上,貧血的類型很多,其中最常見的就是缺鐵性貧血以及地中海貧血,其貧血類型不同,治療的方式也存在很大的差異。因此在對貧血進行治療前,必須對貧血的類型進行鑒別診斷,才能對其開展科學的治療[3-4]。當前,在臨床上通過對患者進行血常規(guī)參數檢測,能夠為后續(xù)的治療打下堅實的基礎。本文為探討血液檢驗紅細胞參數對貧血鑒別診斷的價值,以我院近2年收治的貧血患者100例為研究對象,對其血液檢測紅細胞參數水平進行分析,以供參考。
1.1 一般資料 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選取我院100例貧血患者作為研究目標,隨機分為Ⅰ組與Ⅱ組,每組各50例。Ⅰ組均為女性,年齡23~46歲,平均年齡(34.5±5.4)歲。Ⅱ組均為女性,年齡25~46歲,平均年齡(35.5±5.6)歲。經統計分析,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等差異不顯著(P>0.05)。對照組為健康受檢者,50名女性,平均年齡(35.6±5.9)歲。
納入標準:①Ⅰ組、Ⅱ組均被診斷為貧血患者;②患者發(fā)生了不同程度的心悸、頭暈等癥狀;③參與此次研究活動的人員均簽署知情同意書;④參與人員年齡、性別不限。排除標準:①合并心、肝、肺等臟器功能障礙的患者;②患有精神障礙的患者;③資料不完善的患者;④未簽署知情同意書的患者;⑤近3個月內服用過治療貧血藥物的患者。
1.2 方法 全部患者在受檢前,應保持正常的飲食,同時在第2天早晨抽取2 mL空腹靜脈血液,抽取時應使用統一的血常規(guī)抗凝管收集,在真空環(huán)境下搖晃試管中的血液標本,讓血液標本與抗凝劑充分混合。在充分混均后,應采用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邁瑞5180)進行檢測。
1.3 觀察指標 觀察三組受檢者的紅細胞參數指標水平。正常血常規(guī)指標評價標準:血紅蛋白(hemoglobin,Hb):男性120 g/L≤含量≤160 g/L、女性:110 g/L≤含量≤150 g/L;紅細胞計數(erythrocyte/red blood cell,RBC):男性:(4.0×5.5)×1012/L、女性:(3.5×5.0)×1012/L;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量(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MCH):26.5 pg≤含量≤33.5 pg;紅細胞體積分布寬(Red Cell volume Distribution Width,RDW):10.5%≤寬度≤15.5%;紅細胞平均體積(erythrocyte mean corpuscular volume,MCV):80 fL≤體積1000 fL。缺鐵性貧血診斷標準:紅細胞平均體積(MCV)<79 fL;紅細胞體積分布寬(RDW)>14.5%。地中海貧血診斷標準:紅細胞平均體積(MCV)<79 fL;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量(MCH)<28 pg/L。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軟件處理文中數據,計數資料以例、率(n、%)的形式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行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對比三組受檢者紅細胞參數水平 Ⅰ組與Ⅱ組血紅蛋白(Hb)、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量(MCH)以及紅細胞平均體積(MCV)水平,均明顯低于對照組;Ⅰ組血紅蛋白(Hb)、紅細胞計數(RBC)、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量(MCH)以及RBC/MCV水平,均明顯高于Ⅱ組;Ⅱ組紅細胞平均體積(MCV)、紅細胞體積分布寬(RDW)水平,明顯高于Ⅰ組(P<0.05)。見表1。
表1 三組受檢者紅細胞參數水平對比()
表1 三組受檢者紅細胞參數水平對比()
注:t、P為Ⅰ組與Ⅱ組受檢者對比檢驗值;t1、P1為對照組與Ⅰ組受檢者對比檢驗值;t2、P2為對照組與Ⅱ組檢者對比檢驗值。
2.2 對比兩組紅細胞參數診斷貧血的效果 按照地中海貧血、缺鐵性貧血診斷標準,對比兩組患者檢出率,結果表明在Ⅰ組50例患者中,通過檢驗確診的有37例,檢出率為74.00%;在Ⅱ組50例患者中,通過檢驗確診的有48例,檢出率為96.00%。Ⅱ組檢出率明顯高于Ⅰ組(χ2=9.490;P=0.002<0.05)。
貧血在臨床上屬于一種較為常見的血液系統疾病,該病主要是機體外周圍紅細胞數量減少,并處于正常范圍以下而導致的,倘若未得到及時治療,會給患者的生命活動造成嚴重影響。相關研究結果顯示[5],由于中老年患者自身能量損失過大,加之無法更好的吸收營養(yǎng),極易引起營養(yǎng)不良以及腸胃炎等,從而造成貧血。此外,部分患者受各種因素的影響,極易導致機體發(fā)生代謝異常,從而增大了發(fā)生貧血的概率。
在患者發(fā)生貧血時,會伴有氣短、心悸以及呼吸急促等癥狀,嚴重者可引起中樞神經發(fā)生缺血癥狀。同時,若患者長時間處于貧血狀態(tài),不但會對患者的心率造成影響,還極易誘發(fā)心功能不全等諸多并發(fā)癥,從而給患者的生命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相關研究結果顯示,在發(fā)生貧血后,倘若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會導致患者出現嚴重的消化系統障礙,給患者的生活造成了嚴重影響[6-7]。因此,及時對患者進行診斷、治療,能夠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同時也是治療貧血的重要原則。臨床調查結果發(fā)現,我國患有貧血的患者中,以地中海貧血以及缺鐵性貧血較為普遍。地中海貧血在臨床上屬于一種遺傳性溶血性貧血,該病主要是遺傳基因發(fā)生缺陷,導致血紅蛋白發(fā)生一種或者多種珠蛋白鏈接不足,從而造成患者貧血[8-9]。缺鐵性貧血主要是機體儲存的鐵元素減少,導致機體內的紅細胞嚴重缺乏鐵元素,從而導致貧血。
在臨床上,由于貧血類型的不同,其發(fā)病機制、病例表現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同時對貧血患者治療的方式也有很大的不同,特別是對于地中海貧血以及缺鐵性患者,不但需要檢出其是否為貧血,還應對其貧血類型給予準確的鑒別,才能對其開展有效的治療[10]。
在此次研究過程中,通過對貧血患者的血液檢驗紅細胞參數實施血常規(guī)診斷,能夠有效的鑒定貧血患者的病情。同時,倘若想要進一步確診,可通過檢查細胞滲透性實驗、檢測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的活性等方法進行確診[11]。以往,在對患者貧血進行診斷時,常采用基因篩選鑒別貧血類型,該種方法雖然能夠起到準確的診斷和鑒別的作用,但由于需要較高的操作條件,加之費用較高,很難在臨床上進行廣泛的應用[12]。所以,通過采用血常規(guī)檢驗,不但能夠直接判斷患者是否存在貧血情況,還能有效地辨別貧血患者的疾病類型,從而為后續(xù)的治療提供依據。此次研究結果顯示,Ⅰ組與Ⅱ組患者的血紅蛋白(Hb)、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量(MCH)以及紅細胞平均體積(MCV)水平,均明顯低于對照組;Ⅰ組血紅蛋白(Hb)、紅細胞計數(RBC)、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量(MCH)以及RBC/MCV水平,均明顯高于Ⅱ組;Ⅱ組紅細胞平均體積(MCV)、紅細胞體積分布寬(RDW)水平,明顯高于Ⅰ組(P<0.05)。Ⅱ組檢出率為74.00%,明顯高于Ⅰ組96.00%(P<0.05)。說明將血常規(guī)診斷應用于檢測血液紅細胞參數有價值,深受患者認同。
綜上所述,通過檢測患者血液檢驗紅細胞參數,能夠診斷出貧血類型,從而為臨床治療提供準確的信息,以加快患者的康復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