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鑫宇
(沈陽市第九人民醫(yī)院,遼寧 沈陽 110000)
盆腔炎屬于婦科疾病中最為常見的類型,30歲以上女性為主要發(fā)病群體。該癥對女性健康造成的影響較大,促使其生活質量持續(xù)下滑,嚴重影響身心健康。臨床診斷與檢測顯示,支原體屬感染為盆腔炎的主要誘發(fā)因素[1]。目前臨床中治療該疾病以抗感染、滅菌為主要治療方案,其中阿奇霉素聯(lián)合盆腔炎制劑治療是使用率較高的用藥方案,本研究旨在對其治療效果進行探討,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入選88例支原體屬感染性盆腔炎患者,均于我院2018年2月至2019年4月所接診患者,隨機抽取組中44例,單以阿奇霉素進行治療,歸于對照組,余下44例在對照組基礎上聯(lián)合盆腔炎制劑進行治療,歸于觀察組。其中,對照組年齡在34~66歲,平均年齡為(45.82±1.88)歲;觀察組年齡33~69歲,平均年齡為(46.88±1.39)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P>0.05,具有可比性。所納入患者在入院后均經(jīng)CT及微生物檢測確診,且無心、腦血管疾病病例。
1.2 方法 在本研究中,對照組患者予以阿奇霉素(亞寶藥業(y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10554)進行治療,使用劑量為每次0.5 g,注射用生理鹽水200 mL均勻混合后進行靜脈滴注,1 h內完成給藥,每日1次。對于病癥較為嚴重者可適當增加使用劑量,但單次使用量需控制在1 g以內。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用藥的基礎上予以盆腔炎制劑進行治療。組方:半夏8 g、蒼術10 g、生地6 g、黃柏10 g、半夏6 g、茯苓10 g、陳皮12 g、生姜10 g、當歸10 g、白芥子12 g,混合于500 mL飲用水中,熬制20 min后,過濾藥渣備用。每次取100 mL對患者進行灌腸治療,且保留時間維持在1 h左右,每日夜間進行1次。兩組患者持續(xù)治療4周,且在研究期間內加用其他抗菌藥物治療。
1.3 療效評定標準 兩組患者的整體恢復情況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行綜合性評估。用藥結束后,患者各方面癥狀均消失,結合臨床檢測,盆腔無炎性反應,即顯效;治療后,患者各方面癥狀均得到顯著改善,但未完全得到恢復,即有效;若患者炎性癥狀未得到緩解,且存在有更加嚴重的趨勢,即無效。
1.4 觀察指標 研究中對兩組患者整體治療有效率、血流動力情況(包括阻力指數(shù)、搏動指數(shù)、血流速度)及并發(fā)癥情況進行統(tǒng)計。對兩組治療前后C反應蛋白水平、白細胞介素6、白細胞介素8、腫瘤壞死因子α進行比較[3]。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研究中所得數(shù)據(jù)用SPSS19.0進行分析與處理,整體治療有效率、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等計數(shù)數(shù)據(jù)用[n(%)]進行表示,予以χ2檢驗,阻力指數(shù)、搏動指數(shù)、血流速度、C反應蛋白水平、白細胞介素6、白細胞介素8等計量數(shù)據(jù)用()表示,予以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整體療效分析對比 在本研究中,觀察組有效率達93.18%(41/44),組中顯效23例,有效18例,對照組有效率達79.55%(35/44),組中顯效20例,有效15例(χ2=8.082,P=0.002)。
2.2 兩組并發(fā)癥對比 在治療期間,觀察組中4例患者出現(xiàn)并發(fā)癥,2例惡心、1例腹瀉、1例嘔吐,對照組中9例患者出現(xiàn)并發(fā)癥,5例惡心、3例腹瀉、1例嘔吐(χ2=12.983,P=0.002)。
2.3 兩組血流動力情況對比 兩組患者阻力指數(shù)、搏動指數(shù)、血流速度比較,治療前兩組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4 兩組炎性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C反應蛋白水平、白細胞介素6、白細胞介素8水平比較無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1 兩組血流動力情況對比()
表1 兩組血流動力情況對比()
表2 兩組炎性指標比較(pg/mL,)
表2 兩組炎性指標比較(pg/mL,)
盆腔炎是發(fā)生于女性上生殖道的感染性疾病,在婦科疾病中一直保持著較高的發(fā)生率,誘發(fā)盆腔炎的因素繁多,其中細菌、病毒感染為主要原因。該疾病早期癥狀并不明顯,病癥隨病情加重而加重,若發(fā)現(xiàn)不及時或未采取針對性治療,容易導致患者出現(xiàn)盆腔積液、盆腔組織不同程度粘連及輸卵管堵塞等情況,嚴重者可增加異位妊娠的發(fā)生概率。近年來,支原體屬盆腔炎患者的數(shù)量增長迅速[4]。病癥早期,患者多在盆腔腹膜、生殖器及結締組織存在炎癥癥狀,部分患者表現(xiàn)出子宮內血流速度異常減慢的情況。
治療過程中,抗菌藥物治療屬于最基本治療方案,其中廣譜抗菌藥物阿奇霉素應用較為廣泛。管建英等[5]研究報道,單一阿奇霉素治療支原體屬感染性盆腔炎患者,炎癥癥狀在較短時間內可得到改善,但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整體治療效果欠佳。盆腔炎根據(jù)其癥狀可歸為“帶下病”,主要為外邪入侵導致,治療以活血化瘀、改善經(jīng)絡及疏通氣機為主[6]。相關研究顯示[7],中醫(yī)灌腸治療盆腔炎是將中藥直接注入患者盆腔,使藥物與病變部位直接接觸,可促使藥物因子迅速進行滲透,直接作用于病變部位,減少藥物在患者體內的循環(huán)次數(shù)。盆腔炎制劑組方中桂枝、茯苓具有溫經(jīng)活絡的功效,當歸、芍藥及蒼術等具有化痰、理氣的功效,白芥子、蒼術、生地等具有鎮(zhèn)痛、疏通經(jīng)絡的作用。趙亞麗[8]認為,阿奇霉素聯(lián)合盆腔炎制劑治療支原體屬感染性盆腔炎,可促使患者盆腔炎性反應迅速得到控制,疼痛癥狀得到改善。
楊建敏等[9]研究中同樣指出,阿奇霉素治療支原體屬感染性盆腔炎患者具有較高的有效率,但用藥期間的不良反應較多。朱仕華等[10]研究表明,中醫(yī)灌腸聯(lián)合抗菌藥物治療盆腔炎患者,與單純抗菌藥物治療效果相似,但不良反應明顯降低。與本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支原體屬感染性盆腔炎患者應用阿奇霉素聯(lián)合盆腔炎制劑聯(lián)合治療,可提升綜合治療效果,不良反應明顯減少,可促使炎性反應迅速得到控制,對于幫助患者迅速恢復,提升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的生活質量等均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