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虎
公元670年春,初唐四杰『王楊盧駱』中的王勃興致勃勃地來到成都。那一年,他剛滿20歲。比他先到一步的,是在新都擔(dān)任縣尉的盧照鄰。兩人在錦官城里結(jié)伴而游,喝酒、品茶、賞花、寫詩……隨后,駱賓王也于公元673年秋實現(xiàn)了自己的成都之旅,一待就是三年,樂而不思長安。大約在公元671年,楊炯也來到了浣花溪畔。
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不但開創(chuàng)了初唐的雄健詩風(fēng),更開啟了詩人向往成都的先例。此后,杜甫、高適、陸游、范成大等詩人皆以到成都為榮,讓中國文壇留下了“自古詩人例入蜀”的千古佳話。在四杰當(dāng)中,與四川最早結(jié)緣、在四川生活得最豐富多彩、與四川感情最深的,當(dāng)數(shù)盧照鄰——在四川最繁華的成都平原擔(dān)任官職,收獲了感念一生的愛情,留下了自己一生最沉醉的時光……
命運多舛
盧照鄰,字升之,號幽憂子,幽州范陽(今河北涿州)人,望族子弟。約生于公元635,逝于公元689年。
唐高宗龍朔二年秋,盧照鄰一騎入蜀,到新都擔(dān)任縣尉。剛接到調(diào)令時,他心里有些失落。畢竟,錦城雖美卻離京城遙遠,作為讀書人,盧照鄰對仕途多少有些在意。幾年后,他在一次宴會上寫出了初登蜀道時微妙復(fù)雜的心曲:一鳥自北燕,飛來向西蜀。
盧照鄰善寫歌行體,尤擅七言句式,寫來情感奔涌,讀時氣勢磅礴。其成名作《長安古意》,便是一首七言的歌行體長詩,其中“得成比目何辭死,愿作鴛鴦不羨仙”一句驚艷了長安,后人更將這首列為必讀唐詩名作之一。
寫這首詩時,盧照鄰20來歲,正在唐高祖李淵的第十七個兒子鄧王李元裕府中擔(dān)任秘書。李元裕對他非常贊賞,時常把他介紹給別人稱,這是我的司馬相如也。
雖有如此才氣,又有皇親國戚相助,但盧照鄰一腔抱負仍難施展——因《長安古意》這首詩得罪了武則天的侄兒武三思,從成都返回北方后即被捕入獄,受盡折磨,出獄后又不幸身染疾病,萬貫家財都被耗盡,幾乎淪落到乞討為生。
有人把他歡寡愁殷的一生歸結(jié)于他的號:幽憂子。直到臨死前,已被病痛折磨得不成人形的他回望來路,才恍然大悟——不是自己的號不好,而是文人的天職是憂,憂國憂民憂天下??墒撬幍哪莻€時代,卻有人不許他憂,而要他摧眉折腰強顏歡笑。于是他自嘲:我這個人真是命運不濟啊,高宗時代崇尚吏治,我專攻儒業(yè);武則天時推崇法治,我又信奉老子的無為學(xué)說;等到朝廷征召提拔賢士,我又已殘疾……
溫柔時光
盧照鄰還有一個終生遺憾:在蜀地遇到一個美麗善良的女子,為了長期相聚,回到北方建造自己的“世內(nèi)桃源”時被捕入獄,受盡折磨,出獄后一身重病,為了養(yǎng)病和她失去聯(lián)系,兩人從此天各一方。
他是在新都任職期間收獲的愛情。戀人姓郭,是一位普通人家的成都妹子。后來,駱賓王寫過一首題為《艷情代郭氏答盧照鄰》的詩,敘述盧照鄰離開成都回到洛陽之后郭氏的思念之情。其中有“誰分迢迢經(jīng)兩歲,誰能脈脈待三秋”的詩句,將郭氏的思念描繪得感人至深。
在成都和郭氏廝守的數(shù)年時光,是真正的歲月靜好,鴛鴦賽仙。后來,當(dāng)盧照鄰臥于病榻等待大限來臨時,只好默默吟誦自己為成都寫下的那18首詩,每一句都仿佛是緩解病痛的安慰劑。
成都探尋
在遇上郭氏之前,盧照鄰先是被成都的秋景驚艷了。龍朔二年秋,北地草木凋黃,黃昏時分,當(dāng)他馬蹄得得地進入成都的大街小巷時,躍入眼簾的,卻依然扶疏在那人家房前后的叢叢碧綠:慈竹、楠竹、斑竹……風(fēng)一吹,綠意上下翻飛;風(fēng)過后,一棵棵如美人靜立。尤其令他驚異的,是蜿蜒在隨處可見的潺潺溪流畔的一種品相奇特的異花:其葉大者縹綠色,小者淺紫色。其花五瓣,蕊如金色小米,蕊中有髯須,皆為紫色絲帶。后來的幾年間,在新都擔(dān)任縣尉的他經(jīng)常在到成都后,一個人從百花潭溜達到浣花溪,靜靜地觀察這異花從含苞到怒放、凋謝的過程:初開時,此花紅如燃燒的胭脂;怒放時,顏色轉(zhuǎn)為暈紅;凋謝時,如女子卸去濃妝,只淡淡地往臉上敷了點粉……
這種花見于宋人的筆記中。有人說是海棠,但據(jù)考證,初唐時海棠并沒有來到成都;也有說是今天仍獨自開放在青城三十六峰間人跡罕至的山坳深處的一種杜鵑……
對這種獨產(chǎn)于錦官城的異花的觀察,充分調(diào)動起了盧照鄰深入成都身體內(nèi)部每一處肌理的渴望。成都富貴雍容而又清爽宜人,四季分明而又色彩如春,安逸閑適而又生機勃勃。初唐的陳子昂也說:“蜀為西南一都會,國家之寶庫,天下珍貨聚出其中。又人富粟多,順江而下,可以兼濟中國?!?/p>
上元思古
最顯成都富貴雍容的,莫過于一年一度的上元節(jié)燈會。
公元667年,唐高宗乾封二年,正月十五,成都照例舉行盛大的燈會。是夜燈火如繁星落地,盧照鄰從新都過來一飽眼福,工筆彩繪地寫出了這一番“此曲只應(yīng)天上有,人間難得幾回聞”的盛景:“錦里開芳宴,蘭缸艷早年??d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別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
賞燈是元宵節(jié)盛行的活動。到了這一夜,成都市內(nèi)無論宮廷廟堂還是街道市井,無論富貴人家還是普通百姓,皆張燈結(jié)彩,歡歌笑語。為了增加節(jié)日氣氛,不知從什么時候起,有了一個不成文的規(guī)定,官府和富貴人家還要搭建華麗的燈輪、高大的燈樓、多彩的燈樹。遠遠望去,高大的燈樓高入夜空,與天上里密布的星辰相映生輝,人間有如仙境,仙境卻難比元宵之夜的成都。
寫下這首《十五夜觀燈》的盧照鄰那時還不知道,三年后,自己將會興致勃勃地牽著戀人郭氏的手,度過平生最溫馨、也是在成都的最后一個正月十五。
然而盧照鄰畢竟是個詩人。除了世俗之光的滋潤,他更喜歡到處尋覓可以讓自己發(fā)思古之幽情的人文勝景。于是,剛從元宵的燈火里走出,他轉(zhuǎn)身就看見了相如琴臺:“聞有雍容地,千年無四鄰。園院風(fēng)煙古,池臺松槚春。云疑作賦客,月似聽琴人。寂寂啼鶯處,空傷游子神。”
實際上,那時的琴臺路一帶,草木繁盛,鳥語花香,是居住在熱鬧街市的人們春來踏青的好去處。盧照鄰之所以顧影自憐,不過是因為他也曾被鄧王視為堪比相如之才。而相如雖曾家徒四壁,雖曾當(dāng)壚賣酒,卻實實在在地駟馬高車朝紫微,登上天子之堂。反觀自己,一時即景生情,借相如琴臺澆胸中塊壘。
桂湖種荷
為相如琴臺賦詩后,他就回到了新都。不久,便為初具雛形的新都桂湖栽下了初唐的第一朵荷花。
《華陽國志》說:“蜀以成都、廣都、新都為三都,號名城?!?/p>
而追溯桂湖的歷史,要將時間推移到唐之前的隋代。隋文帝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新都縣城由今新都區(qū)軍屯鎮(zhèn)附近遷到現(xiàn)址后,筑城墻取土,沿城墻內(nèi)側(cè)形成凹地,遂建湖池園林,并設(shè)接待來往官員的驛館“亭”于此。因地處縣城之南,故命名“南亭”。到了初唐,尤其當(dāng)盧照鄰上任新都縣尉之后,南亭逐漸發(fā)展成一處衙署園林,作為后來桂湖的一池春水更是碧波蕩漾。新都本地傳說,公元669年初秋,盧照鄰?fù)鸷锿读艘幻渡徸樱痛嗽谇宀ㄖ碌挠倌嘀猩l(fā)芽,朝霞般的花容在玄宗年間怒放。后來,擔(dān)任玄宗宰相的張說在《新都南亭送郭元振盧崇道》詩中寫道:“竹徑女蘿蹊,蓮洲文石堤。褰幌納蟾影,理琴聽猿啼?!?/p>
盧照鄰沒有想到,自己往桂湖里投下的這一枚蓮子,就此成為了新都流傳至今的美景之一……
了斷一生
離開成都后,盧照鄰很快迎來了令人唏噓的命運結(jié)局。史載,盧照鄰離開蜀地后,寓居洛陽。曾被橫禍下獄,因友人救護得免。后染風(fēng)疾,居長安附近太白山,因服丹藥中毒,手足殘廢。后轉(zhuǎn)河南少室山中之東龍門山,又徙居陽翟具茨山下,買園數(shù)十畝,疏鑿潁水,環(huán)繞住宅,預(yù)筑墳?zāi)梗扰P其中。
就在這波光瀲滟的穎水旁邊,藥王孫思邈曾經(jīng)為盧照鄰治病,后盧照鄰拜孫思邈為師。孫思邈離世后,盧照鄰收拾自己一生寫下的文稿,賣掉了準(zhǔn)備養(yǎng)老的十幾畝地,和親人灑淚而別,離開終日偃臥的墳?zāi)梗谝粋€月黑風(fēng)高的夜晚投入潁水自盡,解脫了自己飽受病痛折磨的殘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