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理與氣是朱子哲學思想中的兩個的核心范疇,二者在朱子哲學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朱熹的理氣觀主要受到二程、張載以及周敦頤等人對于宇宙萬物構成的學說的影響。本文主要介紹了朱熹理氣觀的思想淵源以及朱熹所主張的理氣不離不雜、理一分殊等內容。
關鍵詞:理氣;太極;理一分殊
朱熹(公元1130年——公元1200年),字元晦,號晦庵。朱熹所處的時代,社會矛盾尖銳,晚年他又被當權者排斥,但在他去世不久后,他的思想和學說受到統(tǒng)治集團的推崇。理氣關系是朱熹思想的核心,朱熹對于理氣的觀點受到二程、張載和周敦頤對于世界本體及萬物構成思想的影響。
一、朱熹理氣觀思想淵源
早在先秦時期,“理”、“氣”就作為兩個單獨的哲學范疇被人所探討其關系,到了北宋,這兩者的關系經過周敦頤、張載、二程和朱熹等哲學家的發(fā)揮,逐漸完善并形成體系。朱熹理氣觀的形成,是博采眾家之所長、集合前人對理氣的觀點和看法并進行創(chuàng)造性發(fā)揮的結果。
首先,說到宋明理學,最先想到的就是宋明理學的奠基者和創(chuàng)立者——周敦頤,周敦頤在其代表作《太極圖說》中著重討論了本體論和人極標準這兩個問題,本體論的核心是“無極而太極”,而人極標準則是“中正仁義而主靜”也就是《通書》中所謂的“誠”。周敦頤認為,宇宙形成的過程是太極—陰陽—五行—萬物,這一過程看似簡單,但卻構成了一個十分完整的體系。周敦頤的理論對二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二程繼承和發(fā)創(chuàng)造性展了其觀點,也為朱熹形成其思想奠定了基礎。其次,將“氣”作為世界本體和萬物構成本源的張載,其思想對理學產生的巨大沖擊。最后,朱熹還繼承和發(fā)展了二程對于“理”的觀點。二程都將“理”作為其哲學體系的核心,并提出了以“理”為中心的體系。
二、理氣關系
理氣是理學中的兩個十分重要的范疇,在朱熹之前,張載的“氣一元論”將“氣”提到世界本體的地位,但很少談及“理”。二程主要講“理”的同時也談及氣,但沒有對二者關系進行探討,朱熹繼承和發(fā)展了他們的思想,將二程的“天理”和“氣”相結合,形成了“不離不雜”和“理一分殊”的理氣觀。
(一)理氣不離不雜
朱熹說:“天地之間,有理有氣。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氣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币簿褪钦f,“理”是一物之所以為一物的本質、本性,而“氣”則是“理”落實到具體事物的載體。因此,朱熹強調理氣二者不能分離,又明確指出“所謂理與氣,此絕為二物?!敝祆鋵⒗砗蜌舛咦隽诵味虾托味碌膮^(qū)分,認為“理”是一般,是萬事萬物存在所依據的普遍原理,是事物之所以然;“氣”是特殊,其運動流行產生萬物,是構成事物的材料。作為萬事萬物普遍原理的理是無形無象的存在,朱熹在這里給予理一種至上性,這種特性保證了理不會落入形而下,為理必然存在于萬事萬物中提供了理論依據。朱熹認為,萬事萬物的理只有一個,其區(qū)別是因為秉受的氣各不相同,氣是構成萬物的材料,雖無形但卻是實在的,與形而上的理不同,氣是形而下的,因此二者不能混為一談。
理氣不可分離是因為理必須借助氣才能發(fā)揮其作為萬物存在依據的作用,而氣的流行發(fā)用必須要借助理作為化生萬物依據的這一特性。
(二)理一分殊
朱熹用“理一分殊”來解釋“太極”如何作為宇宙本體和萬物本體。朱熹的“理一分殊”統(tǒng)攝了理氣論、本體論、宇宙論以及倫理學,是高度成熟的形上學原理?!袄硪环质狻边@一命題的首次提出是在伊川和楊時對于張載《西銘》一文的討論中。雖然張載在《西銘》中并沒有明確提及“理一分殊”這一命題,但是從伊川提出后,經過楊時的發(fā)揮,于是便成為了闡釋《西銘》的一個重要哲學命題。伊川對于“理一分殊”的論述主要在倫理學層面,楊時則是借助體用論來闡釋“理一分殊”這一命題,而朱熹綜合理氣論和體用論從而發(fā)展兼具本體論和宇宙生成論的“理一分殊”形上理論。朱熹說:“問:理性命章注云:自其本而之末,則一理之實,而萬物分之以為體,故萬物各有一太極。如此,則是爾。如月在天,只一而已;及散在江湖,則隨處而見,不可謂月已分也?!雹鬯€說:“蓋合而言之,萬物統(tǒng)體一太極也;分而言之,一物各具一太極也?!雹苡纱丝梢姡祆鋵τ凇袄硪环质狻钡恼f法會有不同,有的時候指普遍的理與特殊的理的關系,而有時又會指太極與萬物之間的關系,但最終還是要把普遍的理即太極,放到萬事萬物之中,為萬事萬物的存在提供依據。
(三)理先氣后
朱熹解釋理先氣后問題時說:“此本無先后之可言,然必欲推其所從來,則須說先有是理?!睆闹祆鋵τ诶須怅P系的闡述看,理氣本無先后的,這是在理氣構成萬物的時間上說的,一事物只有同時具有理和氣兩方面才能成為一事物,因此理與氣不能有先后。朱熹講理氣相互依賴時側重的是理氣本無先后,這也是就世界現象而言的。
三、朱熹理氣觀意義
朱熹的理氣觀旨在探尋世界萬物存在變化的本源,他提出的“理”是其形上學中的本體論范疇,是宇宙物質根源性的存在,而“氣”是在他繼承前人氣化宇宙論的基礎上,對世界萬物生存過程及其構成物質和原理進行的探討,運用了抽象思辨法,也可以成為邏輯分析法。比如,朱熹將理和氣規(guī)定了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層面,并分析出二者不同的屬性,將“理”界定在形而上的存有層級,將“氣”界定在形而下的存有層級。朱熹的理氣觀既是關于宇宙生成過程的觀點,也是對于現存生活世界萬物的存在、活動的觀點。
在對朱熹理氣觀進行探究時,可以看出來,朱熹與二程都認同“理”是形而上的,朱熹將理從萬物中獨立出來賦予其至上性,又將理與張載的“氣”相結合,在加強理氣與萬物關系的同時,使理的本體地位更加的穩(wěn)固。朱熹將理氣不離不雜,也是為了保證其理氣觀的合理性。在朱熹的理氣觀中,他區(qū)分了理和氣處于形而上和形而下的不同層面,因此賦予了理和氣不同的性質和作用。朱熹的理氣觀,簡而言之,是以“理”為本體的形而上學體系,他以此為基礎來建立以“理”為核心的形而上的理世界,同時,朱熹讓“氣”位于從屬地位,理和氣二者相互作用共同構成現實世界。
參考文獻:
[1]黎靖德.朱子語類(一)[M].北京:中華書局,1986.
[2]陳來.宋明理學(第二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3]王政燃,張偉.論朱熹的理氣觀[J].河北學刊,2013,33(02):218-221.
[4]陳來.朱熹理氣觀的形成和演變[J].哲學研究,1985(06):50-58.
作者簡介:
張思桐(1996.7-),女,漢,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碩士研究生在讀,黑龍江大學,研究方向:中國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