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黎思 戈玲玲
摘?要:國防白皮書作為軍事外宣文本,其翻譯傳播效果關(guān)系到中國軍事形象的塑造和語言安全,而源語語言社團獨有的本源概念是其翻譯難點。文章選用2010—2019年的《2010年中國的國防》《中國武裝力量多樣化運用》《中國的軍事戰(zhàn)略》《新時代的中國國防》的中英文本為語料,建立雙語平行數(shù)據(jù)庫,采用定量與定性相結(jié)合的方法對歷年本源概念及其翻譯策略進行了分類與對比,然后主要圍繞傳播受眾和效果兩個角度對本源概念的英譯進行分析,并進一步探討了翻譯傳播過程中的語言安全,以期為軍事領(lǐng)域的本源概念英譯及語言安全研究提供參考。
關(guān)鍵詞:國防白皮書;本源概念;傳播學;翻譯模式;語言安全
中圖分類號:H315.9;D922.12?文獻標識碼:A?DOI:10.3969/j.issn.1673-8578.2020.06.009
Abstract:China's national defense white paper belongs to military text for global communication and its translation with communication effect have great effect on the shape of military image of our country as well as national language security, in which indigenous concept that comes from the language community of the source language is the key of the translation. We select the Chinese and English China's national defense white paper from 2010 to 2019 as the linguistic material, which are China's National Defense in 2010,The Diversified Employment of China's Armed Forces, China's Military Strategy and China's National Defense in New Era. The bilingual parallel database is established and the combination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 are employed to classify and compare the indigenous concept and relate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Then we analyze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indigenous concept around communication receiver and effect, and further discusse the language security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and communication. We hope to give reference to the research about the indigenous translation and language security in military filed.
Keywords: China's national defense white paper; indigenous concept; communication theory; translation pattern; language security
引?言
在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傳播所帶來的語言隱患日益增多??芨C鲗⒄Z言安全定義為一個國家運用語言文字的權(quán)力不受強權(quán)、他國語言文字的侵擾等內(nèi)外因素的干擾而造成社會溝通障礙、社會矛盾或民族信仰等沖突,從而有助于滿足國家和人民在經(jīng)濟、教育、信息、軍事等領(lǐng)域的發(fā)展需要,還有利于社會語言文化的和諧發(fā)展,維護國家統(tǒng)一,防止國家、民族的權(quán)力受到侵犯等[1]。宋暉等通過對語言安全的綜合界定,認為語言安全不是單一的,而是與國家政治、文化、信息、經(jīng)濟安全問題息息相關(guān)[2]。國防白皮書作為重要的軍事外宣文本,其傳播主體通常是國家,代表的也是國家的立場和態(tài)度,其語言文字和翻譯需逐字逐句斟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中國對外發(fā)布國防白皮書主要是介紹中國的國防政策、國際形勢、軍事戰(zhàn)略、國防開支等,以增強國際交流與合作,締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了達到傳播效果,翻譯質(zhì)量需要嚴格把關(guān)。何元建認為獨屬于某一語言社團而對另一語言社團來說是外來的信息,稱為該語言社團的本源概念[3]。季壓西等通過分析國防白皮書的英譯性質(zhì),認為反映中國特殊國情和軍情的詞匯在譯語中沒有現(xiàn)成的表達,漢譯外時會遭遇問題[4]。呂俊結(jié)合傳播學和翻譯進行了跨學科研究,認為翻譯作為一種跨文化的交流交換活動,其本質(zhì)實際上是傳播,而且將翻譯放入傳播學的框架下研究有利于建立起翻譯研究的方法論體系,使之具有整體性、動態(tài)性、開放性、綜合性、實用性的特點[5]。威爾斯(Wilss)也認為翻譯是一種特殊的傳播活動。由于國防白皮書語言表述的軍事性以及政治性,其譯文尤其需要忠實通順,以達到良好的傳播效果。而本源概念的翻譯不僅具有難度,而且其對外傳播涉及語言安全,因此對于國防白皮書中本源概念的翻譯值得深入研究[6]。何元建認為,對于本源概念翻譯模式的研究有助于系統(tǒng)地認知譯者的翻譯模式,弄清楚概念意旨籌劃的過程,為這個無痕的心理處理過程提供證據(jù)還有利于教學方面的研究。就歷年相關(guān)文獻調(diào)查結(jié)果來看,鮮有學者從傳播學角度對國防白皮書中本源概念的翻譯進行專門的研究[3]。
2.合譯
合譯是四種基本的翻譯策略(直譯、意譯、換譯、省譯)中兩種以上的結(jié)合使用[7]。合譯在國防白皮書本源概念翻譯中的使用比例僅次于直譯,占23.1%,主要由直譯和其他三種翻譯策略結(jié)合構(gòu)成??梢钥闯霭灼诜g時盡可能地保留了本源概念的信息,并對信道中的信息冗余和噪聲進行了必要的處理,使得譯語盡可能易于理解,從而提高國防白皮書本源概念的傳播效率。
例2.
原文: 國際社會日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11]
譯文:Countries are increasingly bound together in a community of shared destiny.[12]
當今世界全球化越來越明顯,各國、各地區(qū)都不再是單獨的存在,而是互相聯(lián)系、互相影響的整體?!懊\共同體”是習近平總書記于2013年訪問俄羅斯時首次提出的重要理論,具有重要戰(zhàn)略價值,引起了國際社會的熱烈關(guān)注,成為國內(nèi)外學者的研究熱點。在此處的翻譯中,譯者采用了意義和直譯的翻譯策略,即合譯。譯語符合受眾的閱讀習慣且直白易懂,按道理應該能夠達到預定的傳播效果。但是“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在對外傳播時,意識形態(tài)、價值取向、歷史文化等差異,導致一些讀者理解不當或過度理解,甚至還遭到了某些西方媒體的扭曲解讀[16]。這說明語言安全在傳播過程中可能會出現(xiàn)問題,因此如何實現(xiàn)本源概念的有效傳播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3.意譯
意譯即翻譯本源概念時轉(zhuǎn)換的是它的象征意義(轉(zhuǎn)指), 而不是它的字面意義(直指)[3]。四部國防白皮書中有11.8%的本源概念采用了意譯。這是因為原文中的一些本源概念所攜帶的信息量比較多,若采用直譯或者合譯會使譯文顯得繁冗。而采用意譯,能將原文中的象征意義直接傳輸給讀者,可以減輕受眾的閱讀負擔,這對于本源概念的傳播效果起到了積極作用。
例3.
原文: 維護和加強國際防擴散機制任重道遠。[13]
譯文:there is still much to do to maintain and strengthen the international non-proliferation mechanism.[14]
根據(jù)《現(xiàn)代漢語詞典》,“任重道遠”出自《論語·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意思是擔子很重,路程很長,比喻責任重大,需要長期艱苦奮斗[17]。譯者采用意譯對原文的象征意義進行了轉(zhuǎn)換,準確地傳達出中國對當前國際事務所擔當?shù)呢熑?。國際局勢瞬息萬變,用“任重道遠”來形容相關(guān)機制的建立與健全十分貼切。對于受眾而言,“there is still much to do”的語言含義不難理解,同時也有助于認同中國以和為貴的理念,有利于傳播效果的實現(xiàn)。
4.換譯
換譯指將源語文化中的本源概念由譯語文化中適當?shù)谋驹锤拍钸M行取代[7]。根據(jù)數(shù)據(jù)庫統(tǒng)計,國防白皮書中共有6.1%的本源概念使用了換譯。換譯雖然使本源概念失去了其附加的源語文化,但是有利于減少冗雜,有利于受眾在比較短的時間內(nèi)去理解和接受傳播內(nèi)容,對于提高傳播的效率無疑也有促進作用。
例4.
原文: 天下仍不太平。[13]
譯文: In general, world peace remains elusive.[14]
“天下”即普天之下,是一種比較傳統(tǒng)的說法。在翻譯時,譯者用英語當中“world”對其進行了換譯,使其語境含義得到了充分表達,又十分簡潔,用語正式,符合軍事語言的行文風格。對于目標受眾而言,這樣的翻譯能夠使其在最短時間內(nèi)接受所需信息,節(jié)省了精力,提高了傳播效率。
5.省譯
省譯即讓本源概念從譯文中消失[7]。國防白皮書本源概念翻譯中省譯使用最少,在數(shù)據(jù)庫中僅占0.3%,而且它經(jīng)常和直譯一起使用。譯文中的省譯通常是用于刪減源語中一些重復多余的信息,如有些本身意義重復的四字詞,使譯文更加符合受眾的語言習慣,節(jié)省他們獲取信息的時間,從而有助于達到傳播效果。
例5.
原文: 實施信息主導、精打要害、聯(lián)合制勝的體系作戰(zhàn)。[11]
譯文:Integrated combat forces will be employed to prevail in system-vs-system operations featuring information dominance, precision strikes and joint operations. [12]
“要害”在源語中指的是關(guān)鍵部位,此處進行了省譯。因為實際上在其前文“精打(precise strikes)”中保留了其核心含義。而且這樣的省譯使譯文不僅簡潔,還具有節(jié)奏性,便于閱讀和理解。
三?歷年國防白皮書中本源概念英譯的對比研究
為了更深入地研究國防白皮書中的本源概念及其英譯,本研究通過自建的數(shù)據(jù)庫對2010—2019年國防白皮書中本源概念的數(shù)量、性質(zhì)以及本源概念翻譯模式的變化進行研究,并就語言安全問題進行了探討。
1.本源概念數(shù)量整體逐年增加,翻譯模式趨于一致
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2010年中國的國防》有本源概念142條,2013年《中國武裝力量多樣化運用》有139條,2015年《中國的軍事戰(zhàn)略》有149條,2019年《新時代的中國國防》有160條??梢钥闯?,國防白皮書中的本源概念整體上數(shù)量穩(wěn)定,逐年有所增長。由于國防白皮書的英譯實際上是對外宣傳,輸出文化,而獨屬于本社團文化的概念與規(guī)則太多會加大閱讀負擔,因此適量穩(wěn)定的輸出更符合認知規(guī)律,使目標讀者更易理解和接受。而國防白皮中各類本源概念逐年有所增加,也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的發(fā)展
以及軍事思想的進步,如《新時代的中國國防》中的“習近平強軍思想”“強軍興軍”等。而合理地處理本源概念翻譯,有助于讀者正確認知中國國防的發(fā)展以及中國的國防思想,從而塑造積極的中國軍事形象。
為了更好地觀察本源概念翻譯的變化與發(fā)展,本研究將歷年的國防白皮書的翻譯策略進行了簡要的對比。
通過數(shù)據(jù)(表1)可以發(fā)現(xiàn),歷年的本源概念翻譯模式變化小,基本上一致。這一定程度上說明國防白皮書的譯文風格變化小。而且這樣的翻譯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加強歷年譯文內(nèi)在的聯(lián)系,達到更佳的傳播效果。
2.本源概念的英譯特點
國防白皮書中本源概念的英譯屬于對外翻譯,譯者需要將獨屬于源語社團的概念與闡釋方式進行解碼再編碼。本研究通過對數(shù)據(jù)的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國防白皮書中本源概念英譯呈現(xiàn)出軍事性、政治性、簡潔性、準確性等特點。
季壓西等從內(nèi)容、詞匯、句法三個方面對國防白皮書進行了分析,認為國防白皮書屬于軍事性文本,其英譯具有軍事性[4]。本源概念作為其中的一部分也具有軍事性特征。從數(shù)量上看,軍事類本源概念占總量的48.8%,接近一半。從內(nèi)容上看,軍事本源概念詞匯主要關(guān)于軍事策略、思想、建設(shè)等,且用語嚴肅客觀。這表明其本源概念英譯性質(zhì)與整體英譯性質(zhì)具有共性,即具有軍事性。根據(jù)數(shù)據(jù)庫對翻譯策略統(tǒng)計,譯者主要采用直譯,這有利于保持其軍事性行文風格,使譯語社團讀者也感受到“軍味”。
國防白皮書雖然屬于軍事類文本,其本源概念英譯具有軍事性,但中間有不少關(guān)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建設(shè)、制度等內(nèi)容的政治類本源概念。根據(jù)數(shù)據(jù)庫檢索,政治類本源概念共有153條,占總量的25.8%。由于政治類本源概念同樣具有高度嚴肅性和敏感性,因此譯者多采用直譯[3]。此外,政治類本源概念的翻譯策略還有意譯、合譯、換譯、省譯,呈現(xiàn)出直譯>合譯>意譯>換譯>省譯的翻譯模式,與軍事類本源概念的處理模式非常相似。
由于國防白皮書中本源概念的英譯具有明顯的軍事性和政治性,因此其譯文還具有軍事政治文本簡潔性、準確性的語言風格。數(shù)據(jù)庫語料顯示,譯者除了對必要的縮略語進行簡要的加注之外基本沒有長段的解釋性翻譯,如“九二共識”(1992 Consensus)。另外語言類本源概念由于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蘊,所以譯者多采用意譯。即使如此,其字數(shù)也是基本保持與原文篇幅一致,如“后發(fā)制人”的譯文為“attacking only after being attacked”。國防白皮書作為權(quán)威性、代表性的軍事外宣文本,代表的是國家的立場和態(tài)度,因此其本源概念譯文需要高度傳遞原文所要表達的意思,盡量零差錯,以保證語言安全。季壓西等在研究國防白皮書翻譯對策中提到了《中國的軍事戰(zhàn)略》翻譯過程中的一個例子:在第一次和第二次的校審中,由于原文的改動,譯文也需要悉數(shù)改動,還要注意保持語篇銜接的一致[4]。再比如“臺灣問題”的翻譯,它在2015年《中國的軍事戰(zhàn)略》中被翻譯為“Taiwan issue”,而在2019年《新時代的中國國防》中譯為“Taiwan Question”。臺灣永遠是中國不可割離的一部分,而臺灣問題屬于中國的內(nèi)政問題,不容他國干涉,因此譯者在傳達這一本源概念時要清楚地表明中國的立場。“issue”在英文中的意思是“a matter that is in dispute between two or more parties”,因此用“issue”來轉(zhuǎn)碼原文中的內(nèi)政問題是不合適的,會引起誤解,顯然“question”用得更合適[18]。而且“question”的釋義為“a matter or topic that needs to be discussed or dealt with”,讀者通過這樣的譯語可以感受到中國對于解決“臺灣問題”的積極態(tài)度和堅定立場。同時也從一個方面說明了國防白皮書英譯質(zhì)量不斷提高,越來越重視語言安全問題,體現(xiàn)了其準確性的特點。
3.國防白皮書中本源概念翻譯的語言安全問題
國防白皮書將非傳統(tǒng)安全列入中國的國防任務,四部國防白皮書也都提到了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xù)的安全觀,并強調(diào)了人類命運共同體。因此在非傳統(tǒng)領(lǐng)域的語言安全問題不僅僅限制于國家內(nèi)部,而是廣泛分布于世界各國之間。國防白皮書的翻譯是國家主動向外界宣傳的過程,其語言安全問題相伴而生。其中本源概念由于其獨有性,對于外國讀者相對陌生,因此恰當?shù)姆g既要保留“軍味”,又要正確地傳達其真實含義。宋暉等認為對于語言安全的研究,應該擴大視野,即不能僅限于文化安全領(lǐng)域,而應該針對政治、經(jīng)濟、信息等安全領(lǐng)域,全方位、多角度地去處理語言間以及語言內(nèi)部的問題[2]。針對國防白皮書中本源概念翻譯而產(chǎn)生的語言安全問題,可以考慮根據(jù)其分類,結(jié)合對應的領(lǐng)域去探討,即軍事語言安全、政治語言安全、文化語言安全、經(jīng)濟語言安全、生態(tài)環(huán)境語言安全。
國防白皮書中軍事類本源概念的內(nèi)容主要是關(guān)于中國本源的軍事策略、思想、建設(shè)等,而其翻譯效果自然會影響到中國軍語的對外傳播。穆雷等認為翻譯能夠在涉及跨文化宣傳和交流的戰(zhàn)爭活動中發(fā)揮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相關(guān)研究文獻仍在系統(tǒng)性、理論性、充分性、國際性、規(guī)劃性方面存在不足;而在國際相關(guān)研究中,“軍事翻譯”的概念雖然沒有被明確提出,但是關(guān)于翻譯與戰(zhàn)爭、沖突等相關(guān)核心內(nèi)容的研究成果頗豐[19]。從這個角度來看,軍事類本源概念翻譯所伴隨的語言安全問題目前亟待深入研究;政治類本源概念主要涉及國家政治制度、政策等,在翻譯傳播的過程中,要注意中國的立場和態(tài)度;語言類本源概念主要涉及與文化傳統(tǒng)緊密相關(guān)的四字結(jié)構(gòu)、成語、諺語等;經(jīng)濟類本源概念主要涉及與經(jīng)濟有關(guān)的制度以及術(shù)語;地理類本源概念主要是關(guān)于地名、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的表達。后面三類本源概念雖然所占比例不大,但是其翻譯語言安全同樣值得注意。
從傳播學視閾上看,國防白皮書中的本源概念翻譯的語言安全主要體現(xiàn)在傳播效果上,如白皮書內(nèi)容是否正確傳達、塑造積極、追求和平的軍事形象等。而為了達到這樣的目的,有效的翻譯是重中之重。在內(nèi)容上,從原文到譯文既要保持語言簡潔而嚴謹?shù)臄⑹鲲L格,又要盡可能地讓讀者通過直白的語言來理解國防白皮書所傳達的本源概念。在轉(zhuǎn)換過程中,本源概念的句法構(gòu)成、內(nèi)涵與外延以及語境義使得轉(zhuǎn)換有一定困難,比如產(chǎn)生歧義、與譯入語的表達習慣迥然不同等問題。毫無疑問,正確的語言表達有利于保障軍事安全。因此適當?shù)姆g策略必不可少。正如國防白皮書中提到的“當今世界仍不太平”,中國歷來奉行防御型國防政策,積極參與維和,在傳播的過程中就要多利用這樣的語言資源來突出這樣的立場,讓讀者能夠切身感受到中國始終是在和平中求發(fā)展。但是一些固有矛盾,如西方強勢媒體的歪曲報道、中外意識形態(tài)差異、價值利益取向差異等,使得有效傳播受阻。比如,盧黎歌等在研究“命運共同體”的國外傳播現(xiàn)狀時,認為如何提高傳播的有效性、如何破解意識形態(tài)障礙、如何更好地為國際傳播提高技術(shù)支持等問題值得進一步研究[16]??梢钥闯?,維護國防白皮書的外宣語言安全,達到傳播效果,除了傳播內(nèi)容、翻譯策略、傳播受眾需要重點關(guān)注外,還要格外注意意識形態(tài)、價值取向、傳播場合、歷史文化、心理、習俗差異,從而進一步實現(xiàn)受眾對國防白皮書中的思想認同,樹立積極正面的國家形象,增強話語權(quán)。
四?總?結(jié)
本研究基于傳播學理論,對國防白皮書中本源概念的英譯進行了共時與歷時研究,圍繞傳播者、傳播內(nèi)容、傳播受眾、翻譯策略、傳播效果這幾個關(guān)鍵要素,總結(jié)了歷年整體翻譯模式以及英譯性質(zhì),并結(jié)合語言安全進行了探討。研究發(fā)現(xiàn),國防白皮書中的本源概念大致可分為軍事類、政治類、地理類、語言類和經(jīng)濟類五類;其翻譯模式總體呈現(xiàn)出直譯>合譯>意譯>換譯>省譯的趨勢;其英譯具有軍事性、政治性、準確性、簡潔性等特征;其數(shù)量整體上逐年小幅度增長且翻譯模式比較穩(wěn)定。但是由于文化差異、西方媒體強勢話語權(quán)、意識形態(tài)差異等原因,國家語言安全仍有一定挑戰(zhàn),其傳播效果有待提高。研究認為,研究國防白皮書翻譯時,傳播學可以提供有效的要素分析和理論框架,且可以為翻譯提供參考視角。此外由于其性質(zhì)是軍事外宣文本,其語言安全及傳播的有效性還需要繼續(xù)深入的研究。目前對于國防白皮書中本源概念的英譯研究還比較少,希望本研究可以給之后的翻譯及相關(guān)研究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 寇福明. 語言安全界定之批判思考[J]. 外語學刊,2016 (5): 74-77.
[2] 宋暉, 張文璇. 非傳統(tǒng)安全視域下的語言安全觀[J]. 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8, 20 (1): 19-26.
[3] 何元建. 論本源概念的翻譯模式[J]. 外語教學與研究, 2010, 42 (3): 211-219.
[4] 季壓西, 許宏. 國防白皮書英譯性質(zhì)與對策[J]. 外語研究, 2016, 33 (3): 74-78.
[5] 呂俊.翻譯學——傳播學的一個特殊領(lǐng)域[J]. 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 1997 (2): 40-45.
[6] Wilss, Wolfram. 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 Problems and Methods[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55.
[7] 戈玲玲. 論幽默文本中本源概念的翻譯模式:基于漢英雙語平行語料庫的研究[J].外語學刊, 2011(1): 117-122.
[8] 黃友義. 堅持“外宣三貼近”原則, 處理好外宣翻譯中的難點問題[J]. 中國翻譯, 2004 (6): 29-30.
[9]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新時代的中國國防[N]. 解放軍報, 2019-07-25 (003).
[10] Information Office of the State Council. Chinas National Defense in the New Era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Press, 2019: 36.
[1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中國的軍事戰(zhàn)略[N]. 人民日報, 2015-05-27 (010).
[12] Information Office of the State Council. Chinas Military Strategy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Press, 2015: 3-13.
[13]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2010年中國的國防[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0: 3.
[14] The State Council Information Offic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hinas National Defense in 2010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press, 2010: 4-5.
[15] 拉斯韋爾. 社會傳播的結(jié)構(gòu)與功能[M]. 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3: 35-36.
[16] 盧黎歌, 吳凱麗.十九大以來“構(gòu)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研究: 文獻回顧與進路展望[J].北京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0(4):82-89.
[17]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 現(xiàn)代漢語詞典 [M]. 7版.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16: 1103.
[18] 楊雪蓮. 傳播學視角下的外宣翻譯[D]. 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 2010.
[19] 穆雷, 王祥兵. 軍事翻譯研究的現(xiàn)狀與展望[J]. 外語研究,2014 (1):7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