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丹妮
搭上時代的列車
葛均波覺得,在幾個關鍵的人生路口,自己都搭上了時代的列車。他出生于山東省五蓮縣中至鎮(zhèn)葛家崖頭村一個農民家庭,從小便是“別人家的孩子”——小學時就是班上成績最好的學生,順理成章考入當地一所好中學。
考入青島醫(yī)學院后,他是那種連整本書都能背下來的學霸。作為該校同屆75名大學生中4名考上研究生的學生之一,葛均波于1984年進入山東醫(yī)科大學攻讀臨床醫(yī)學碩士。碩士畢業(yè)后,葛均波進入上海醫(yī)科大學攻讀心內科博士。1990年,他通過選拔,被送往德國美因茲大學醫(yī)學院進行聯合培養(yǎng)。
在德國,葛均波完成了博士與博士后階段的學習。當時,他的德國導師是一位臨床大夫,對留學生事務不是很清楚,陰差陽錯之下,把本該給他辦理的學習執(zhí)照誤辦為行醫(yī)執(zhí)照,這讓他有了接觸病人的機會。而那時,介入心臟病學正好剛剛起步,血管內超聲技術還鮮有人做,導師便把這一部分工作交給他。
一開始的工作非?;A:病人放置導管后,葛均波負責壓著導管以免病人出血。這一壓就是半小時以上,一天七八個病人下來,有時候手都會抽筋。現在回想起來,葛均波認為,正是這樣的鍛煉讓他掌握了一手“絕活”:放置導管后出血的病人只要經他壓一下導管,就不會出現血腫。葛均波說,現在很多年輕醫(yī)生不愿意從小事瑣事做起,一從醫(yī)就急于上手術臺,缺乏扎實的基本功,這也是造成醫(yī)患關系緊張的原因之一。
開創(chuàng)多個“國內首例”
1999年,葛均波下定決心回國?;氐缴虾:?,他成為第一批長江學者。由于國內人才緊缺,甫一回國,年僅37歲的葛均波就被任命為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yī)院心內科副主任。
回國第一年,許多個“國內首例”就迅速奠定了他在國內業(yè)界的地位。這些開拓性手術包括首例經橈動脈門診冠狀動脈造影、首例高頻旋磨術、首例帶膜支架植入術治療斑塊破裂等等。以經橈動脈門診冠狀動脈造影為例,這種手術方式讓病人出血更少,且不必在術后躺臥36小時,大大節(jié)省了患者的住院費用與時間。
二十多年前,國內的心臟支架都是進口的,單價高達4萬元左右。葛均波決心改變這一局面。經過在200多頭豬身上的試驗,2005年下半年,由葛均波團隊研制的國產“可降解涂層冠脈藥物支架”上市,將這種器械的價格一下子拉低至1萬元左右。
(摘自《中國新聞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