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云成
(中共北京市委黨校 黨史黨建教研部,北京 100044)
中國共產黨的黨內監(jiān)督是黨的各級組織和全體黨員,嚴格按照黨內法規(guī)、黨內優(yōu)良傳統(tǒng)和慣例,遵循民主集中制原則開展的監(jiān)察、督促和管理活動。其除具有政黨凈化、制約權力的功能外,還具有干部保護功能。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干部保護成為黨內監(jiān)督的一項重要任務,這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管黨治黨理念變化的深刻反映。
監(jiān)督是權力正確運行的根本保證,在約束黨組織的工作、活動和黨員行為的同時,最大限度地將各種誘惑因素、“圍獵”行為等隔離在黨外,構建起一道保護屏障。由此可見,監(jiān)督既是一種監(jiān)察和督促,也是對黨員干部的關心和愛護,黨內監(jiān)督是約束和保護的辯證統(tǒng)一。
黨內紀律具有自覺性,其根據在于:第一,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入黨自愿原則;第二,黨內紀律建立在每一名黨員對黨的理想信念、黨的性質、黨的宗旨的絕對思想認同之上,建立在每一名黨員自覺為共產主義事業(yè)奮斗終身的行為宣誓基礎上。列寧強調:“從社會主義革命開始起,紀律應該建筑在嶄新的基礎上,這種紀律就是信任工人和貧農的組織性的紀律,是同志式的紀律,是相互尊重的紀律,是在斗爭中發(fā)揮獨創(chuàng)性和主動性的紀律”。[1]467這是對馬克思主義政黨紀律自覺性的準確概括。
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之所以能夠由小到大,由弱變強,一靠堅定的理想信念,二靠嚴明的紀律?!拔覀凕h是靠革命理想和鐵的紀律組織起來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紀律嚴明是黨的光榮傳統(tǒng)和獨特優(yōu)勢?!盵2]3相較而言,“加強紀律建設是全面從嚴治黨的治本之策”[2]9。因此,我們黨始終將維護黨的紀律的嚴肅性看作事關黨的生命的重要工作,將“自覺遵守黨的紀律”作為黨員應當履行的八項義務之一寫入黨章,強調“紀律面前一律平等,黨內不允許有不受紀律約束的特殊黨員”[2]84,采取各種措施維護黨的紀律的嚴肅性,使遵守黨的紀律真正成為每位黨員的自覺行動。
堅持紀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則是無產階級和無產階級政黨的性質使然。組織性和紀律性是無產階級在物質生產過程中形成并發(fā)展起來的。列寧指出:“工廠在某些人看來不過是一個可怕的怪物,其實工廠是資本主義協作的最高形式,它把無產階級聯合了起來,使它紀律化,教它學會組織,使它成為其余一切被剝削勞動群眾的首腦?!盵3]391這種在物質生產過程中發(fā)展起來的組織性和紀律性,對每一名成員都適用。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無產階級始終處于被剝削壓迫地位且不占有任何生產資料和社會財富。這種共同的政治地位和經濟地位,是無產階級內部成員平等關系的基礎。無產階級取得政權之后,特別是在建立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制度后,無產階級政黨必須進一步鞏固和發(fā)展這種以公有制為基礎的人與人之間在經濟上、政治上的平等關系。這種階級性質,決定著無產階級政黨的每一個成員互相間必然是一種同志式的平等關系。
堅持紀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則是維護黨的紀律的嚴肅性和權威性的必然要求。平等性,是黨的紀律的鮮明特色,它是共產黨塑造形象、贏得尊重、獲得支持的重要因素。黨內只有分工不同、職責差異,沒有高低之分、貴賤之別,每一名黨員在履行黨員義務、遵規(guī)守紀方面是平等的。在黨內,不論是一般黨員,還是黨的各級領導干部,甚至是黨的領袖,在黨員的權利和義務面前,沒有也不應該有任何差別。領導干部的“特殊”性就是他們應該成為自覺遵守紀律的表率。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的規(guī)矩,黨的組織和黨員、干部必須遵照執(zhí)行,不能搞特殊、有例外”[2]77,“執(zhí)行黨的紀律不能有任何含糊……凡是違反黨章和黨的紀律特別是政治紀律、組織紀律、財經紀律的行為,都不能放過,更不能放縱”[2]79。這就是說,對違反黨的紀律的黨員,不論是擔任領導職務的黨員,還是普通黨員,都要根據黨章黨規(guī)和所犯錯誤的情節(jié)輕重給予相應的處分。
利益集團“圍獵”黨員干部是我們黨面臨改革開放考驗和長期執(zhí)政考驗的具體表現形式之一。2015年1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同中央黨校縣委書記研修班學員座談時明確指出:“各種誘惑、算計都沖著你來,各種討好、捧殺都對著你去,往往會成為‘圍獵’的對象。”[4]這是在全面從嚴治黨中第一次提出干部被“圍獵”問題。2017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黨員領導干部面臨的被“圍獵”風險,提出“要堅持公正用權、謹慎用權、依法用權,堅持交往有原則、有界限、有規(guī)矩”[5]。黨中央做出這種判斷也是有實踐依據的。統(tǒng)計資料顯示,2013年,最高檢對5515名行賄人依法追究刑事責任;2014年,最高檢共查辦行賄犯罪7827人;2015年,最高檢共查辦行賄犯罪8217人;2016年,查辦行賄犯罪7375人。2013年至2017年全國共查辦行賄犯罪37277人,較前五年上升87%。①這些數據,一方面說明檢察機關不斷加大查辦行賄犯罪的工作力度,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黨員干部被“圍獵”的形勢極其嚴峻。
黨員干部被“圍獵”主要存在以下兩種類型:
第一,“簡單粗暴型”。通俗地講,“簡單粗暴型”的“圍獵”,類似于民間所說的“臨時抱佛腳”。平常時候不跟黨員干部有來往,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或糾紛時,才想到“找關系”“送禮”。這種類型的“圍獵”主要發(fā)生在政策、制度執(zhí)行過程之中,表現為官僚型腐敗。部分執(zhí)紀、執(zhí)法人員被眼前的利益所誘惑,不是秉公執(zhí)法,而是徇私枉法,搞“燈下黑”。在這種“圍獵”當中,最關鍵的是與相關權力機關或執(zhí)行權力人員建立“關系”。
第二,“感情投資型”。這是利益集團“圍獵”領導干部最常見的一種形式。在日常生活中,“圍獵者”常常以“朋友”身份出現在領導干部周圍,從生活瑣事入手。一名“落馬”干部的懺悔書中有這樣的反思,“某某主動為我鞍前馬后,我要散步,他陪著;要游泳,他陪著;誤餐沒飯,他安排;胃病不舒服,他煮好魚肚等營養(yǎng)湯送來;假期要外出旅游,他安排并全家陪同,貼心、舒服;想認識老板作朋友,他想我之所想。”“圍獵者”就是通過這種表面上看是“關系”“人情”實際上是“圍獵”的情感投資,對黨員干部拉攏、腐蝕。這種感情投資型的“圍獵”方式,隱蔽性較強,往往會在潛移默化中讓黨員干部放松警惕性,進而“底線”失守。對于“圍獵”問題,有人提出存在一種“投其所好型”,從本質上看,“投其所好型”的“圍獵”也是一種“感情投資型”的“圍獵”。
無論哪種類型的“圍獵”,關系問題至關重要。在“關系”的建立過程中,有的需要“鋪墊”,有的并不需要。在需要“鋪墊”的“關系”中,根據彼此之間事前是否有聯系,分為有聯系基礎的“鋪墊”和無聯系基礎的“鋪墊”。當然,有聯系基礎,可以縮短“鋪墊”的時間,更有利于“關系”的建立。在深受儒家傳統(tǒng)思想影響、遵循禮尚往來的社會環(huán)境下,“關系”的建立需要借助一定的途徑或方式,比如送禮、互惠、互利等等。“關系”的建立過程,大致如下:通過中間人、請客、送禮、互惠、互利等,實現無聯系向有聯系轉變;通過送禮、互惠、互利等,強化這種聯系,增強聯系中的互信。[6]
1.培養(yǎng)干部具有長期性
成長為一名好干部,必然要經過多年的培養(yǎng)和鍛煉,這是干部成長的一條基本規(guī)律。絕大多數黨員干部都是從基層工作干起,經過多年多個崗位的長期磨礪,一步一個臺階、循序漸進地成長起來。在這個過程中,基于知識儲備、能力素質、崗位適應性等因素,大多數黨員干部都會經過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儲備磨煉。這是一個在擔任領導職務前,積累知識、增長見識、提高能力、錘煉黨性的過程。這個階段持續(xù)時間的長短,受制于個人的黨性修養(yǎng)、工作能力、綜合素質、崗位職數、單位規(guī)模等因素。第二階段,適應過渡。這是在擔任領導職務的初期,熟悉工作、明確職責、掌握方法、適應角色,與班子成員進行“磨合”的過程。與前一階段相比,這個階段持續(xù)時間的長短主要取決于干部自身,有的在短期內即能熟悉工作,適應角色,有的則較長,甚至一直處于與其他領導干部的“磨合”中。第三階段,施展才華。這是塑造黨員干部個人形象、提高組織領導水平、在順利完成分管任務中贏得單位同事信服的過程。在該階段,施展才華的初次嘗試至關重要。第四階段,趨漸穩(wěn)定。在這一階段,黨員干部的能力素質臻于成熟,各項工作有序推進。黨員干部在任何一級的領導崗位上大多都會經過上述四個階段。
2.培養(yǎng)干部具有艱巨性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好干部不會自然而然產生,成長為一個好干部,一靠自身努力,二靠組織培養(yǎng)?!盵7]341組織培養(yǎng)一名干部是一項艱苦、復雜、長期的任務。
干部培養(yǎng)成本較高是干部培養(yǎng)工作具有艱巨性的一個重要體現。重視理論教育是我們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新中國成立初期,黨中央“認為必須確定黨的各級干部的輪訓制度,在今后有計劃有步驟地把全黨各方面的高、中級干部,調入黨校輪訓,才能有效地提高全黨干部馬克思列寧主義水平”[8]251,此后黨內理論教育輪訓制度逐步建立起來。這項任務主要由各級黨校負責,每年各省級黨校均設有中青年干部培訓班、局級干部進修班、局級干部研修班等,黨內干部輪訓成為常態(tài)。
分析黨校經費使用情況,是考察組織培養(yǎng)干部是否艱巨及其程度的一個重要變量,其中的“教育支出”類最為直接。表1是2017年度和2018年度東部B(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委員會黨校、中部H(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委員會黨校、西部X(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委員會黨?!敖逃С觥鼻闆r。
表1 2017年度和2018年度東部B黨校、中部H黨校、西部X黨校“教育支出”統(tǒng)計(單位:萬元)
由表1可以看出,黨組織每年投入到干部培訓上的經費是較為巨大的。而且上述經費支出中還不包括辦公費、印刷費、水電費、差旅費、維修(護)費、會議費、培訓費、公務接待費、專用材料費等各種其他費用。單從黨員干部的培訓支出這一變量而言,組織上培養(yǎng)干部的確不容易。
一方面,在長期執(zhí)政和改革開放發(fā)展市場經濟的條件下,黨員干部面臨的誘惑和“圍獵”因素增加;另一方面,我們黨始終堅持黨紀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任何黨員,不論其職務多高,只要觸犯黨紀,都會受到處罰。再加上,黨員干部的成長是一個長期過程,組織培養(yǎng)黨員干部更是一項復雜且艱巨的任務。因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組織上培養(yǎng)干部不容易,要管理好、監(jiān)督好,讓他們始終有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警覺?!盵7]342
在政治實踐中,對于黨的干部工作而言,不僅要堅持選人用人的正確導向,將優(yōu)秀干部選拔上來,更應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提拔上來的優(yōu)秀干部受到黨紀甚至法律處分。在回答這一課題中,黨內監(jiān)督的功能進一步拓展,不僅包含紀律約束功能,還包含干部保護功能。
黨的十八大前,在管黨治黨所倚靠的手段、方式上存在的一大問題就是黨言黨語與法言法語相重合,判斷黨員干部、黨員群眾的某種行為是否得當,不是以黨內法規(guī)制度為尺度,而是以國家法律為準繩,以是否站在法律的底線上為標準,這就拉低了黨員標準,弱化了黨的先進性,有礙于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了紀嚴于法、紀在法前的命題,既是對全體黨員、干部的行為約束,更是一種保護。
1.把紀律和規(guī)矩挺在前面的內涵與要求
把紀律和規(guī)矩挺在前面,首先在理論上應當厘清黨規(guī)與國法的區(qū)別和聯系?!包h紀和國法不是一個概念”[9],不可混淆使用。其一,雖均屬于“紅線”,但性質迥異。國法是每一位公民應當遵守的“底線”,而黨紀是每一名共產黨員應當堅守的“底線”。黨的性質、綱領、宗旨,黨的初心、使命,黨員的權利、義務等,都決定了黨員的“底線”應當高于公民的“底線”。其二,違法始于違紀,違紀在前,違法居后。這為查處的違紀違法案件所證明,正因如此,黨的十八以來,“只有把紀律挺在前面,堅持紀嚴于法、紀在法前,才能……用紀律管住全體黨員”[10]的觀點已逐步在黨內形成共識。其三,中國共產黨帶領立法,黨員干部亦當帶頭守法。《憲法》第五條規(guī)定“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事業(yè)單位組織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11]8;黨章在總綱中也指出“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12]23。因此,黨規(guī)黨紀在具體內容規(guī)定上要嚴于國家法律,但是黨規(guī)黨紀在基本原則上不能與國家法律相沖突,這是黨規(guī)黨紀與國家法律之間關系的集中體現。
把紀律和規(guī)矩挺在前面,就是在全面從嚴治黨的實踐中必須“抓早抓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些人在腐敗泥坑中越陷越深,一個重要原因是對其身上出現的一些違紀違法的小錯,黨組織批評不夠,批評教育不力,甚至睜一只眼閉一只眼”。[13]為此,他強調必須抓早抓小,不能養(yǎng)癰遺患。所謂抓早,即指各級黨委(黨組)嚴格落實全面從嚴治黨的主體責任,堅持嚴管與厚愛結合,注重平時,注重小事,根據單位、行業(yè)特點梳理易發(fā)問題,出臺措施及早介入,將苗頭性、傾向性問題遏制在萌芽狀態(tài),防止“溫水煮青蛙”;所謂抓小,即指各級黨委(黨組)、紀委(紀檢組)在履行監(jiān)督、執(zhí)紀、問責中,對于群眾反映或主動查辦的問題,不能因涉案人員職級低、涉案金額較小,亦或是情節(jié)輕、影響小等而姑息放任,避免小問題演變成大問題。黨的十八以來的管黨治黨實踐表明,對于黨員干部出現的苗頭性問題、小問題,尤其是初次違紀問題,若給予及時干預,能夠有效防止干部由違紀到違法的沉淪。
2.不斷加強黨內法規(guī)制度建設,為把紀律和規(guī)矩挺在前面提供制度保障
健全基礎主干中央黨內法規(guī)制度是把紀律和規(guī)矩挺在前面的一項基礎性工作。在具體工作中就是完善以“1+4”為基本框架的黨內法規(guī)制度體系,即在黨章之下的黨的組織法規(guī)制度、黨的領導法規(guī)制度、黨的自身建設法規(guī)制度和黨的監(jiān)督保障法規(guī)制度。黨的組織法規(guī)制度,就是立足健全完善黨的組織體系,突出各級黨組織的政治功能和組織力,規(guī)范明確各類組織在黨的整個組織體系中的職責和權限。黨的領導法規(guī)制度,以黨的宣傳、人才、政法、外事、群團等工作條例為基礎,以健全黨的領導制度體系為核心,以突出“兩個維護”為重點,以把黨的領導落實到國家治理的各領域各行業(yè)各方面為目的。黨的自身建設法規(guī)制度,就是在立足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的基礎上,著眼于永葆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而制定或修訂的關于黨的作風、黨的紀律、黨的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法規(guī)制度。黨的監(jiān)督保障法規(guī)制度,就是堅持嚴管與厚愛相結合、激勵與約束并重,一方面鞏固黨內監(jiān)督、黨外監(jiān)督等方面的制度建設成果,另一方面及時制定或修訂黨內表彰、黨員權利保障等方面的法規(guī)制度。
為此,黨中央新出臺或新修訂了一系列黨內法規(guī)制度。據初步統(tǒng)計,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制定或修訂的黨內法規(guī)制度就有150部左右。這些規(guī)章制度涉及“1+4”制度體系的各個方面,既有對某些方面問題的初次立規(guī),也有為適應全面從嚴治黨新形勢和新要求而進行的修訂;既有為全體黨員劃定的必須遵守的“底線”,也有對黨員干部提出的高標準;既有關于構建黨和國家監(jiān)督體系的規(guī)定,也有落實全面從嚴治黨“兩種責任”的要求;既有關于選人用人的鮮明導向,也有對不履行職責的黨組織和黨員干部的問責,等等??傮w而言,“1+4”的黨內法規(guī)制度體系不斷健全,約束權力的制度牢籠愈織愈密,依靠制度管黨治黨的政治生態(tài)正在形成。
在健全和完善黨內監(jiān)督制度體系中,制度規(guī)則和黨內法規(guī)不僅僅是對黨員干部的約束,更是一種保護。
落實監(jiān)督執(zhí)紀“四種形態(tài)”,將咬耳扯袖、紅臉出汗的處置方式作為常態(tài),以黨紀處分和組織處理為大多數,以對嚴重違紀的重處分、做出重大職務調整為少數,以嚴重違紀違法立案審查的為極少數。在落實監(jiān)督執(zhí)紀“四種形態(tài)”中,始終以“零容忍”態(tài)度保持對腐敗和違反中央八項規(guī)定精神問題的高壓態(tài)勢,嚴肅查處十八大之后不收手、不收斂案件,減少腐敗存量,遏制腐敗增量。每一種形態(tài)的適用情形、操作程序,都必須以黨章、紀律處分條例以及其他黨內法規(guī)為遵循,以事實為依據,確保紀檢監(jiān)察工作人員在運用“四種形態(tài)”中既不濫用公權,又不畏手畏腳。
在具體操作和實踐中,監(jiān)督執(zhí)紀“四種形態(tài)”,主要通過四種方式實現對黨員干部的保護。第一種方式,談話函詢,即對黨員、群眾反映的較為模糊的問題線索,采用個人談話或給相關部門發(fā)函的形式,了解相關問題,決不放棄任一線索。第二種方式,談話提醒,即經查證后,對雖屬違紀行為但是情節(jié)較輕的案件涉及人員進行談話提醒,批評教育,防止小問題演變成大問題。第三種方式,誡勉談話,即對于雖屬違紀行為但達不到給予嚴重黨紀處分亦不能用談話提醒處置的案件涉及人員,進行具有懲罰性質的戒勉談話,在影響期內不準提拔任用,以進一步將違紀問題遏制在可控范圍內。第四種方式,提醒談話,即黨委(黨組)在履行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中,對于發(fā)現黨員干部有思想、生活、工作、紀律等方面的苗頭性、傾向性問題或者群眾反映黨員干部具有不良行為的,應當及時予以談話提醒,防止這些苗頭性、傾向性問題演變成實際問題。
落實監(jiān)督執(zhí)紀“四種形態(tài)”,是我們黨對自身建設規(guī)律認識的再次深化,反映了在新時代管黨治黨理念的新變化:約束、規(guī)制、限制等,不是制定黨規(guī)黨紀的初衷,而是要實現管理與保護、約束與激勵的有機結合,在黨內形成統(tǒng)一意志與生動活潑并存的政治局面。這一管黨治黨理念,在實踐中具體體現為:在嚴格要求黨員干部認真履行相應職責的基礎上,在工作中給予支持幫助、在心理上給予人文關懷、在生活待遇方面予以保障、在政治發(fā)展上給予激勵。對于該問題,習近平總書記也強調,在全面從嚴治黨中應當“堅持嚴管和厚愛結合、激勵和約束并重,完善干部考核評價機制,建立激勵機制和容錯糾錯機制”。因此,在完善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約束規(guī)范機制的同時,更加重視其中的人文關懷。
拓寬監(jiān)督渠道,發(fā)揮群眾監(jiān)督效能是中國共產黨不斷進行自我革命的有效方式。黨章規(guī)定黨員有權利“向黨負責地揭發(fā)、檢舉黨的任何組織和任何黨員違法亂紀的事實”。一直以來,我們始終重視群眾舉報工作,并將其作為處置問題的重要線索來源。
1.十八大以來信訪舉報情況分析
十八大以來,每一輪中央巡視組進駐被巡視地、被巡視單位后,都會及時向社會公布巡視組負責人、電子郵箱、郵政信箱、舉報電話等,鼓勵群眾積極反應問題線索;各級紀檢監(jiān)察機關的官網上都設置監(jiān)督舉報欄目,并在欄目之下詳列舉報須知、相關法律法規(guī)以及舉報查詢等內容,為群眾揭發(fā)檢舉提供便利。便利的舉報方式以及相應的隱私保護措施,直接導致信訪舉報案件數量增加。2013年,全國紀檢監(jiān)察機關共接收信訪舉報案件195萬件(次);2014年272萬件(次);2015年281.3萬件(次);2016年253.8萬件(次);2017年273.3萬件(次);2018年344萬件(次)。在全面從嚴治黨中,部分黨員干部的貪污腐敗、違反中央八項規(guī)定的問題都是由群眾揭發(fā)檢舉,然后紀檢監(jiān)察機關及時介入查處的。
但是,分析數據發(fā)現紀檢監(jiān)察機關對信訪舉報案件的線索處置率并不高。十八大之后,中央紀委對掌握的反映中管干部問題線索進行全面徹底清理,摸清底數,研究制定了擬立案、初核、暫存、留存和了結5類處置標準,對反映中管干部問題的線索進行了規(guī)范處置。2013年8月,中央紀委下發(fā)加強和規(guī)范反映領導干部問題線索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級紀檢監(jiān)察機關對問題線索全面清理,執(zhí)行分類處置標準。2014年7月,調整了線索分類處置標準,調整后仍為五類,即:擬立案、初核、談話函詢、暫存和了結。根據2019年修訂的《中國共產黨紀律檢查機關監(jiān)督執(zhí)紀工作規(guī)則》,紀檢監(jiān)察機關結合問題線索所涉及地區(qū)、部門、單位總體情況,綜合分析,按照談話函詢、初步核實、暫存待查、予以了結4類方式進行處置??疾?013年至2016年全國各級紀檢監(jiān)察機關信訪舉報問題處置情況,發(fā)現處置問題線索率并不高。2013年和2014年的數據缺失,2015年處置問題線索53.4萬件,處置率為18.9%;2016年處置73.4萬件,處置率為28.9%。②
2.打擊匿名誣告和故意陷害
匿名誣告和故意陷害問題是線索處置率較低的一個重要原因。這種誣告和陷害,或因為心胸狹窄帶來的妒忌心理,或由于彼此存在競爭關系而故意中傷,或為了掩蓋自身問題而對組織采取的轉移視線策略,或因為“看不慣”某干部的作為而純粹發(fā)泄私憤,等等。無論出于何種考慮,匿名誣告、故意陷害,不僅給黨內政治生態(tài)帶來惡劣影響,而且會挫傷黨員干部敢于擔當作為的積極性,在鼓勵黨員干部勇擔使命的政治環(huán)境下,這種行為無疑是對黨員干部的大潑冷水。
鑒于此,在全面從嚴治黨中,我們不僅重點防止黨員干部濫用權力,也包括防止黨員群眾、領導干部濫用手中的民主權利,搞匿名誣告和故意陷害。2015年修訂的《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將匿名誣告問題作為違反黨的組織紀律的一項基本內容,對其予以嚴肅查處;2018年修訂的《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將匿名誣告行為由之前的屬于違反組織紀律調整為屬于違反黨的政治紀律的行為。在嚴肅打擊匿名誣告行為的同時,部分省份出臺相關規(guī)定,對受到不公正對待的黨員干部,由組織出面予以澄清,這讓部分干部放下“思想包袱”,積極投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之中。例如,2019年7月,A省紀委辦公廳制定了《為受到誣告陷害錯告誣告干部澄清正名若干規(guī)定(試行)》,該文件有效激發(fā)了干部勇于擔當作為、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積極性。
打擊匿名誣告、故意陷害行為,一方面切實保護了干部的創(chuàng)業(yè)激情,另一方面各地紀檢監(jiān)察機關接收的信訪舉報案件的處置率大幅度提高。根據統(tǒng)計,2017年信訪案件問題線索處置率為45.7%;2018年問題線索處置率為48.4%;2019年上半年問題線索處置率超過50%,為50.9%。②群眾反映問題的真實性不斷提高,這無論是對強化黨員干部監(jiān)督,還是對保障群眾民主權利,都具有重要意義。
綜上分析,在開展黨內監(jiān)督中至少存在兩對矛盾:一是黨員干部面臨“圍獵”危險的全時性與干部監(jiān)督工作的間歇性之間的矛盾;二是紀律處分的即時性與組織培養(yǎng)干部的長期性之間的矛盾。如何化解這兩對矛盾,直接決定著未來黨內監(jiān)督的發(fā)展方向。在未來的黨內監(jiān)督改革中,至少應當注意三點事項。第一,黨內監(jiān)督既要規(guī)范權力運行,也應防止權利濫用。如何在保障黨員民主權利的同時,防止權利濫用,是未來黨內監(jiān)督改革需要解決的一個難題。第二,在健全黨內監(jiān)督制度體系中,黨員領導干部應當率先垂范,以身作則。自覺糾正監(jiān)督就是不信任的觀念,把自己擺進去,增強主動監(jiān)督、主動接受監(jiān)督的意識和依靠黨章黨規(guī)推進黨內監(jiān)督的意識,這是總結黨內監(jiān)督演進歷程得出的一條基本經驗。第三,“八小時內”的監(jiān)督與“八小時外”的監(jiān)督必須同步推進,沒有“八小時內”的監(jiān)督,“八小時外”的監(jiān)督會失之于松;缺少“八小時外”的監(jiān)督,“八小時內”的監(jiān)督會失之于軟。
注釋:
①數據來源于2013年至2018年最高人民檢察院工作報告。
②數據來源于作者根據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工作報告中相關數據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