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曄旻
在中國南方各省份中,湖南與江西的關系稱得上密切。一是從地理位置上看,兩地地緣相鄰;二是與“江西填湖廣”的歷史相關。元末明初,湖廣等地因戰(zhàn)亂原因田疇荒蕪,朝廷為了鞏固政權發(fā)展經(jīng)濟,組織過幾次大規(guī)模的移民活動,也有民眾為了廉價土地,主動搬遷至人煙稀少的省份,在這樣的背景下,因戰(zhàn)禍蕭條的湖南涌入了大量江西人口,江西移民將贛方言帶到湖南。直到今天,湖南東部與江西毗鄰的岳陽、瀏陽、茶陵等地的人,說的都是贛方言,而非湖南話。
正因為彼此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湖南、江西共同使用一些特色詞匯,“換茶”就是其中之一。除了湘、贛兩地,知道這個詞的人不多,但它出現(xiàn)的歷史并不算短。清代江昱所著的《瀟湘聽雨錄》里就有“換茶”一詞,“湘中娶婦之家,三日后,以鹽菜蜜果之屬遍饋親友,以供茗飲,名換茶?!庇纱丝磥?,幾百年前的“換茶”,指的是婚禮中一種具有禮物性質(zhì)的食品。
時過境遷,現(xiàn)代“換茶”的詞意范圍要比清代所指廣泛得多,除結婚請客外,一般的禮尚往來也用這個詞。事實上,在湖南、江西,換茶的含義略有不同。湖南的許多地方,家里來客人時,主人要先泡一杯茶給客人喝,并拿出自制的零食點心,用以佐茶。客人將茶放在桌上吃點心,吃完點心再端起茶杯喝茶,這種跟茶交換著吃的點心就叫做“換茶”。譬如安化話的“換茶”是指炒紅薯片、炒玉米、鹽姜、紫蘇木瓜絲等待客茶食;而婁底的“換茶”干脆就泛指糖果、點心,與長沙話的用法相近。
在江西南昌,舊時過年有個習俗,親朋好友間拜年,客人會帶上用厚毛紙包裹,外貼紅紙條的糕點糖果作為新年禮物??腿烁孓o時,主人也要回贈禮物。因為互相拜年走動的人家太多,有的主人就用其他客人拜年時帶來的糕點糖果,原封不動地贈送給下一位客人;而有的客人也會拿上一個主人回贈的禮物,送給下一家主人。這樣,拜年的糕點糖果在不同的主人和客人間交換,所以叫“換茶”。有時自己送出去的“換茶”,最后還可能又回到自己手中,大家也不以為忤,畢竟過年圖的就是熱熱鬧鬧的氛圍。
可以看出,湘贛兩地“換茶”的詞義雖有所不同,但又有聯(lián)系。在湘方言里“換茶”是農(nóng)家自制的零食點心,贛方言中指拜年時贈送或回贈的禮物。過去受落后的經(jīng)濟條件限制,新年時,江西的普通人家才會自制零食點心,用來贈送給親友。這些自制的食品,與湖南人待客用的“換茶”意思相通。如今,過年招待客人或贈送親友的糕點糖果很少是自制的,但是換茶的說法還是在湘贛保留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