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超杰,鄭建烽
(1.河南省煤田地質局物探測量隊,河南 鄭州450009;2.河南省地質物探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河南 鄭州450009)
設計勘探區(qū)位于吉林省白山市撫松縣松江河鎮(zhèn)的西北方位,區(qū)域面積0.15km2。區(qū)內晚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地層均有不同程度出露,主要出露新生界侏羅紀地層,勘探區(qū)所屬區(qū)域內由新到老的主要地層特征如表1 所示:
通過對勘探區(qū)域的地球物理特征進行分析,確定出該區(qū)域新生界玄武巖、侏羅系凝灰?guī)r與巖漿巖的地層表現(xiàn)分別為低阻、中阻和高阻。在地層裂隙帶充水、斷層破碎帶含水區(qū)域范圍內,由于水體的導電性能,致使該區(qū)域的水體與圍巖出現(xiàn)了較為明顯的電性差異(含水地帶在電性上主要表現(xiàn)為低阻異常,一般稱之為低阻異常區(qū)),這是利用用電磁法進行水文地質探測的基本前提,基于這一特點,本文擬通過音頻大地電磁法(CSAMT)結合直流電測深法對設計勘探區(qū)域進行探測與分析。
直流電測深法簡稱電測深,又名電阻率垂向測深,是一種常規(guī)的直流電法。電測深以巖礦石的導電性差異為基礎,用以分析電性不同的巖層沿垂向分布情況,通過在同一點上逐次擴大電極距,使探測深度逐漸加大,從而得到觀測點處電阻率沿垂直方向由淺到深的變化情況[1]。工程實踐活動中,主要用于探測水平或傾角不超過200產狀的不同電性層的分布,諸如地層斷裂帶,含水破碎帶等。
表1 地層特征表
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法簡稱CSAMT 法,具有如下特點:
1)工作效率高。CSAMT 測量裝置利用一個偶極發(fā)射,可以完成在4 個大扇形區(qū)域內的觀測、測量作業(yè);
2)勘探深度范圍大。通過工程實踐數(shù)據顯示,CSAMT 法的最小勘探深度在20m 左右,最大勘探深度高達3km 左右;
3)地形影響小。CSAMT 法對觀測數(shù)據作歸一化處理,易于校正,大大地降低了地形對試驗結果的影響性;
4)高阻層的屏蔽作用小。由于CSAMT 法使用的是交變電磁場,因而它可以穿過高阻層甚至是高阻薄層[3],較之直流電測深,CSAMT 法能更好地反映高阻層下的地質體的情況。
在試驗勘探區(qū)域分別進行CASMT 測線、瞬變電磁電法測線以及地質雷達測線的布置,各勘探方法的測網布置參數(shù)如下:
CASMT 測線:在試驗勘探區(qū)共布置10 條測線,編號為CSAMT1~CSAMT10,沿地震測線的水平、垂直方向分別布置一條測線,測線長度分別為2400m、1400m,測線編號為CSAMT8、CSAMT10,在CSAMT8測線北邊布置1 條長度為900m 平行測線,測線編號為CSAMT9,沿CSAMT8 測線南邊布置7 條長度為900m 的平行測線,測線編號為CSAMT1 ~CSAMT7,各測線的間距與點距均為50m,共計布置CASMT 測點230 個。
CSAMT 測量野外裝置布設示意圖如圖1 所示。
圖1 CSAMT 測量野外裝置示意圖
瞬變電磁電法測線:在試驗勘探區(qū)共布置9 條瞬變電磁電法測線,分別與編號為CSAMT1 ~CSAMT9 測線重合,各測線長度均為900m,線距與點距分別為50m、25m,共計布置測點333 個。
地質雷達測線:在試驗勘探區(qū)共布置9 條地質雷達測線,各測線與瞬變電磁電法測線的布置完全相同,各測線的長度、線距分別為900m 和50m,共計布置測線長度為8100m。
通過在試驗勘探區(qū)進行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法的初步試驗,確定出較為合適的施工參數(shù)如下:
頻段:7680~1Hz
電極距:20m
發(fā)射電流:16A
收發(fā)距:12km
通過加密頻點對勘探區(qū)域進行測量,共計測量加密的頻點40 個,各加密頻點的頻率分別為:7680,6400,5120,3840,3072,2560,1920,1536,128 0,1024,853.3333,640,512,426.67,341.33,256,21 3.33,170.67,128,106.67,85.33,64,53.33,42.67,3 2,26.67,21.33,16,13.33,10.67,8,6.67,5.33,4,3.3 3,2.67,2,1.67,1.33,1
本次勘探的勘探工程量見表2。
表2 勘探工程量
本次勘探共對201 個CSAMT 測點、5 個直流電測探點進行測量放樣,對兩種探測方式進行測點評級,得到的測點評定等級見表3。
表3 測點評定等級表
4.1.1 資料預處理
由于勘探環(huán)境的復雜性與觀測的誤差性,個別頻點的數(shù)據會出現(xiàn)非正常的跳躍,特別是處在高壓線區(qū)域范圍內的測點,由于磁場的影響,在頻率為50Hz 的區(qū)域附近,出現(xiàn)了較為頻繁的數(shù)據波動,在繪制原始視電阻率曲線時,為保證數(shù)據的可靠性,需根據相鄰測點大地電磁測深曲線的特征對曲線作圓滑處理,舍掉畸變的頻點,保留高質量的頻點數(shù)據[4]。
4.1.2 反演成圖
為保證反演擬合粗糙度的最小化,實現(xiàn)數(shù)據的精確化處理,本次勘探作業(yè)選用MtSoft2D 反演軟件對區(qū)域獲取的地質數(shù)據進行反演,反演最終經計算作出Bostick 反演、Occam 反演、非線性共軛梯度等視電阻率反演斷面圖[5]。模型的初始模型為平滑模型,該模型能夠較好地擬合觀測數(shù)據,合理地反映地質體及構造的地電特征。
對獲取的勘探數(shù)據進行反演處理,繪制出的局部測線CSAMT 視電阻率斷面如圖2 所示。
圖2 CSAMT 視電阻率斷面圖
圖2 所示的CSAMT 視電阻率斷面圖中,橫、縱坐標分別代表測點號與標高,單位為千米,圖中通過紅色~黃色~青色~藍色的過渡代表視電阻率值由高到低的變化過程。結合區(qū)域地質構造情況,把視電阻率值在0~300Ω·m 之間、淺部標高在+100m 以上的區(qū)域解釋為對新生界玄武巖的反映;把視電阻率值在300~1000Ω·m 之間、中部標高在+100~-900m 之間的區(qū)域解釋為對侏羅系凝灰?guī)r的反映。把視電阻率值大于1000Ω·m、深部標高在-900m 以下的區(qū)域解釋為對花崗巖的反映。
圖2(a)為1200 測線視電阻率斷面圖,該測線布置在測區(qū)主樓北10m 左右,近東西向布置。從視電阻率斷面圖看,1200 測線的橫向電阻率值相對連續(xù),縱向電阻率值呈現(xiàn)由低到高的變化趨勢。
圖2(b)為1160 測線視電阻率斷面圖,該測線布置在測區(qū)主樓南側。從視電阻率斷面圖看,1200測線的橫向電阻率值相對連續(xù),縱向電阻率的表示顏色由淺至深,電阻率值呈現(xiàn)由低到高的變化趨勢,在該測線大點號位置附近斷面圖的等值線上出現(xiàn)了扭曲凹陷的低阻異常,可解釋為對相對富水的反映。
根據CSAMT 的視電阻率斷面圖,抽取標高為-600m、-1000m、-1200m 電阻率值,繪制出各標高視電阻率等深切片圖如圖3 所示。
圖3 視電阻率等深切片圖
圖3 在所示的視電阻率等深切片圖中,橫、縱坐標分別代表點號與線號,圖中通過藍色~黃色~紅色的過渡表示視電阻率值由低到高的變化過程,通過視電阻率等深切片圖中可以看出,-600m 標高的低阻區(qū)域出現(xiàn)在1280 線小號點和1000 線大號點位置。在-1000 標高、-1200m 標高的平面圖中存在一條北西向的高阻條帶,低阻區(qū)域分布在高阻條帶兩側。
通過對本次勘探成果進行分析,侏羅系上部凝灰?guī)r厚度近千米,伴有砂頁巖互層,相當于地熱成礦地質條件中的蓋層,侏羅系底部為厚層狀砂礫石層,相當于地熱成礦地質條件中的含水層,侏羅系下部與巖漿巖接觸,溫度較高,相當于熱源,在該地層中,基本具備了蓋、儲、通、源四個條件,因此,帶區(qū)域可構成層帶狀熱儲。
設計勘探區(qū)的地溫梯度按2.5℃/100m 計算,恒溫帶溫度一般為14℃,恒溫帶深度一般為30m,由此計算:1600m 深井的地熱溫度大約在54℃左右。在標高為-1000 和-1200m 的視電阻率等深切片圖上,將高阻條帶解釋為一條北西向斷裂構造,通過實踐打井,在構造東邊打設的兩口地井出現(xiàn)了地熱,在構造西邊打設的兩口地井沒有出現(xiàn)地熱。結合這個特點,建議地熱井位打設的位置為1280 線1100 點和1120 線大號點兩個位置。綜合各測線視電阻率斷面圖,解釋新生界厚度在600m 左右,侏羅系厚度在1000m 左右,底部為巖漿巖,預計井深1600m。
本次物探工程完成CSAMT 測線8 條,直流電測深測點5 個,通過對本次采集數(shù)據處理解釋,分析了勘探區(qū)內地層的地電信息和地層結構;優(yōu)選出兩個井位坐標,并估算了目的層埋深。結論如下:
1)采用靈敏度高的小線框中心回線裝置進行瞬變電磁探測,查明了100m 以內的地電信息,能較靈敏的反映淺部不均勻地質體的變化。
2)采用CSAMT 探測勘探區(qū)深部巖溶裂隙發(fā)育情況,反演電阻率斷面圖反映地層電性信息,反射系數(shù)斷面圖反映地層變化信息,分辨率較高。
3)通過音頻大地電磁法結合直流電測深法設計勘探區(qū)進行探測,基本確定出了該區(qū)域地熱井的位置、井深、出水溫度等相關參數(shù),為后續(xù)地熱井的建設提供了一定理論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