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力強,柳逢春,閻寒冰
(國網(wǎng)山西省電力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山西太原 030001)
近幾年,國家對燃煤電廠環(huán)保工作提出了進一步的要求。2012年1月新的《火電廠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GB 13223—2011)開始實施,2014年9月國家發(fā)改委、環(huán)保部、國家能源局三部委聯(lián)合印發(fā)了《燃煤發(fā)電節(jié)能減排升級改造行動計劃(2014—2020)》。在此基礎上,國內大部分省、市、地區(qū)及發(fā)電企業(yè)相繼制定了燃煤超凈排放指標[1],氮氧化物排放限值為50 mg/m3,該排放限值作為燃煤鍋爐的氮氧化物排放“超低排放”標準[2]。
超低排放標準的提出,對于燃煤電廠提出了巨大的挑戰(zhàn)。從2015年開始,大部分燃煤電廠對現(xiàn)有的脫硝系統(tǒng)等環(huán)保設施進行了超低排放改造,以滿足國家政策的要求,實現(xiàn)大氣污染物的超低排放。在開展煙氣超低排放改造過程中,由于治理技術的不成熟,改造應用時間較短,超凈排放的運行、維護經驗不足,對選擇性催化還原SCR(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煙氣脫硝裝置運行特性缺乏充分認識,出現(xiàn)了盲目噴氨導致氨逃逸濃度偏大、空氣預熱器阻力異常、機組降低負荷運行的情況,個別機組出現(xiàn)非正常停運現(xiàn)象[3-5]。因此,在機組超低排放改造后,有必要針對性地開展煙氣脫硝系統(tǒng)噴氨優(yōu)化調整試驗,對SCR系統(tǒng)噴氨量、煙氣NOx排放量和氨的逃逸濃度之間找到良好的對應關系,從而提高機組運行的經濟性和可靠性。
目前廣泛應用的是SCR脫硝技術,其計算原理是氨在催化劑的作用下,選擇性地與燃煤煙氣中的NOx發(fā)生反應,將NOx轉換為氮氣和水蒸氣,以達到降低NOx排放的目的。其主要反應如下:
SCR反應器中噴入的氨量一般為催化NOx所需要的化學計量比的80%~90%,但由于催化劑的老化或中毒,反應溫度的過高或過低等原因,沒有反應完全的氨就會相對過剩,從而產生氨的逃逸[6]。在進行反應的同時,在脫硝催化劑的作用下,煙氣中的部分SO2被氧化為SO3,在煙氣水分的條件下,反應過剩的氨與煙氣中的SO3反應生成NH4HSO4副產品。其可能的反應如下[7-9]:
液態(tài)NH4HSO4是一種黏性很強的物質,當空氣預熱器冷端部分區(qū)域的煙溫處于NH4HSO4液相區(qū)時,其表面附著的液態(tài)NH4HSO4黏附飛灰后即造成空氣預熱器的阻力增加,這種現(xiàn)象嚴重時甚至會堵塞空氣預熱器。根據(jù)Richard T W等人的研究[10],當氨逃逸量增加到3μL/L以上時,空氣預熱器運行半年后阻力增大約50%,嚴重影響機組的安全經濟運行。
某燃煤電廠為600 MW機組,煙氣脫硝裝置采用SCR脫硝工藝,鍋爐設2套SCR反應器,采用液氨作為還原劑,SCR反應器在鍋爐省煤器與空氣預熱器之間布置。煙氣分別進入A、B等2個反應器,每個反應器配置3層蜂窩式催化劑。
該電廠在進行超低排放改造初期,SCR出口NOx排放值和氨逃逸濃度可滿足設計要求。在進行超低排放改造2年后,氨逃逸濃度明顯增加,空氣預熱器阻力加大,風機裕量不足,嚴重影響鍋爐的經濟、安全運行。
借鑒相關SCR噴氨優(yōu)化調整的經驗[11-12],我們進行了本項目調整試驗。采用調整氨噴射系統(tǒng)各支管氨流量的方法,減小反應器入口氨氮摩爾比的分布偏差,提高氨濃度分布的均勻性,使NH3與NOx充分混合,從而降低反應器出口氨逃逸量,避免過量噴氨使氨逃逸濃度偏高,產生的NH4HSO4造成空氣預熱器堵塞和冷端腐蝕,為脫硝裝置的高效安全運行提供保障。
在進行SCR噴氨優(yōu)化調整試驗中,通過調節(jié)系統(tǒng)的噴氨量,在脫硝裝置的脫硝效率達到系統(tǒng)設計值后,測量反應器進出口NOx/O2質量濃度。根據(jù)反應器出口截面的NOx質量濃度及出口NH3質量濃度分布,調整各氨氣噴嘴閥門的開度值,使得氨氣噴嘴流量與煙氣中NOx含量匹配。由于設計和實際情況有一定的偏差,需要根據(jù)入口NOx質量濃度和出口NOx質量濃度實際分布情況調整噴氨分配閥。NOx分布情況的測量為網(wǎng)格法測量,其調整過程為一個反復的過程。用便攜式煙氣分析儀在SCR煙道出口測試孔處測試NOx質量濃度數(shù)據(jù),根據(jù)數(shù)據(jù)調節(jié)噴氨分配閥流量,從而使出口測試孔處測得的NOx質量濃度均勻分布。
通過出口NO質量濃度的標準偏差Cv來判別脫硝反應器出口NOx質量濃度分布的均勻性,標準偏差Cv值一般控制在設計目標15%以內,其計算方法為
2.3.1 NOx質量濃度分布
在SCR反應器的進口煙道截面和出口煙道截面,分別采用等面積網(wǎng)格法布置煙氣取樣點。同時在反應器的進出口逐點采集煙氣樣品,分析煙氣中的NO質量濃度,以得到煙道截面的NOx質量濃度分布情況。
2.3.2 NH3質量濃度分布
在SCR反應器的出口截面,用網(wǎng)格法布置煙氣取樣點。煙氣經取樣槍引出至煙道外,接入傅里葉紅外煙氣分析儀檢測煙氣中NH3的質量濃度。
在機組固定負荷情況下,分別測試18個測試孔煙氣NO的質量濃度及氧量,然后根據(jù)稀釋風量和測量的數(shù)據(jù)對各噴氨閥門進行調整。
2.4.1 測點的布置
根據(jù)反應器出口測量格柵測點的布置情況以及對應關系,將煙道截面劃分成相應的小區(qū)域,根據(jù)閥門與小區(qū)域之間的相互關系進行測點的布置。
2.4.2 NOx質量濃度測試
NOx質量濃度測試時,保持機組穩(wěn)定運行,SCR噴氨量一定,測量A、B反應器出口NOx質量濃度,計算反應器出口NOx質量濃度相對標準偏差,得到出口NOx質量濃度場分布情況。
如果NOx質量濃度相對標準偏差>15%,對偏差較大的區(qū)域噴氨手動門進行微調,然后再對A、B反應器出口NOx質量濃度進行測試,將測試結果與前一次測試結果進行對比分析。
計算A、B反應器出口NOx質量濃度平均值Ca,計算每個小區(qū)域NOx質量濃度的平均值,設為Ci(i=1,2,3,4…),對比Ci和Ca,如果Ci>Ca,把i閥門開大,如果Ci<Ca,把i閥門開小,數(shù)值接近,可進行微調或不調節(jié)。
重復進行以上步驟,對A、B反應器出口NOx質量濃度數(shù)據(jù)進行對比,直到出口NOx質量濃度相對標準偏差<15%,NOx濃度均勻性得到明顯改善為止。
2.5.1 摸底試驗
在鍋爐負荷580 MW工況下,對SCR進行優(yōu)化調整前的整體數(shù)據(jù)摸底試驗。A、B反應器出口各9個測孔,分別為A01至A09、B01至B09,從煙道A外側往爐膛中心線在測點處進行測試。
在機組580 MW負荷時,在A側SCR出口處對NOx質量濃度進行測試,NOx質量濃度平均為32.1 mg/m3,標準偏差Cv值為27.72%。B側SCR出口NOx的平均質量濃度為20.7 mg/m3,標準偏差CV值為55.78%。根據(jù)摸底數(shù)據(jù)得出,2臺反應器出口NOx質量濃度沿煙道寬度及深度方向不均勻,尤其B側煙道外側墻部局域,深部位置NOx質量濃度偏高,淺部位置明顯偏低,A側出口NOx質量濃度最大值46.9 mg/m3,最小值21.3 mg/m3。B側出口NOx質量濃度最大值43 mg/m3,最小值6.0 mg/m3。
2.5.2 優(yōu)化調整試驗
根據(jù)實測的SCR反應器出口截面NOx質量濃度分布情況,我們對噴氨支管的手動閥開度進行多輪調整,最大限度提高SCR反應器出口NOx質量濃度分布的均勻性。在鍋爐負荷580 MW工況時,對SCR反應器進行優(yōu)化調整試驗。
噴氨優(yōu)化調整后SCR反應器出口NOx質量濃度分布均勻性得到明顯改善,優(yōu)化后的相對偏差CV值呈減小趨勢,NOx濃度分布也逐漸趨于均勻。
經過噴氨優(yōu)化調整后,A側SCR出口NOx質量濃度平均值為53.8 mg/m3,標準偏差CV值為12.53%。B側SCR出口NOx質量濃度平均值為47.7 mg/m3,標準偏差Cv值為14.52%。
經過對脫硝出口數(shù)據(jù)的多次測量和分配閥的多次調整,SCR反應器出口A側NOx質量濃度分布的標準偏差值由調整前的27.72%提高到調整后的12.53%,均勻度提高了15.73%;B側NOx質量濃度分布標準偏差值由調整前的55.78%提高到調整后的14.52%,均勻度提高了42.29%。反應器出口截面NOx質量濃度分布均勻性得到明顯改善,有效控制了氨逃逸。
SCR內部流場不均以及噴氨格柵結構會影響SCR出口NOx質量濃度的分布,應在后期優(yōu)化設計,實施改進后噴氨格柵結構及其布置方式,實現(xiàn)分區(qū)調整,改進內部流場分布[13]。
為了提高SCR氨濃度分布的均勻性,使NH3與NOx充分混合,降低反應器出口氨逃逸量,減少空氣預熱器的堵塞,建議定期進行噴氨優(yōu)化調整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