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大成
摘? ? 要:教師以什么樣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在課堂現(xiàn)場,關系到思政課教學的成敗。當前,一些思政課教師的教育姿態(tài)不能適應立德樹人的新時代要求。以引領者的姿態(tài)站到學生的前面,以傾聽者的姿態(tài)站到學生中間,以促進者的姿態(tài)站到學生后面,有助于思政課教師重塑和優(yōu)化教育姿態(tài),更好地完成鑄魂育人的教育使命。
關鍵詞:思政課教師;引領;傾聽;促進;教育姿態(tài)
思政課教師以怎樣的姿態(tài)站立課堂,關系思政課教學的成敗。當前,思政課改革已全面進入立德樹人的新時代,但一些思政課教師“依然故我”,不能與時俱進,缺乏整合和優(yōu)化教育姿態(tài)的使命自覺。具體表現(xiàn)為:缺乏“引領”的姿態(tài),導致思政課既無“思想”性,又無“政治”味;缺乏“傾聽”的姿態(tài),導致思政課缺乏親和力和針對性;缺乏“促進”的姿態(tài),導致思政課“入耳”不“入心”,把講解的高度“想象”成學生成長的高度。本文以高中必修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學為例,探討思政課教師應有的姿態(tài)。這里的“姿態(tài)”,不是泛指教師一般意義上的表情、容貌和神態(tài),而是特指新時代思政課教師應有的角色擔當、教育使命和教學智慧。
一、教師應以引領者姿態(tài),站到學生的前面
教師以引領者的姿態(tài),站到學生的前面,是指教師必須旗幟鮮明地用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教育引導學生。這既是對教育教學一般規(guī)律的基本遵循,也是對思政課教學特殊使命的自覺擔當。著名教育家維果斯基、贊可夫都認為,教學應走在學生發(fā)展的前面。列寧指出,工人階級“單靠自己本身的力量”,不可能自行產(chǎn)生科學社會主義思想,這種思想只能“從外面灌輸進去” [1] 。列寧所說的“灌輸”,當然不是指教育方法的簡單粗暴,而是指通過“引導”和“領航”,讓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深入人心,深得人心。
為用好教材而研討。用好教材是“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大事。用好的基本原則是堅持習總書記提出的“統(tǒng)一性和多樣性相統(tǒng)一”,而要用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本剛剛使用或即將使用的新教材,不僅需要堅持多樣性,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而且更需要堅持統(tǒng)一性,把自己的思想統(tǒng)一到教材的政治立場和根本觀點上來。在研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過程中,許多老師私下議論,教材很淺顯,基本上是“歷史語言”和“政策語言”的拼湊,學生自己就能看懂,根本不需要教師教。針對這種“淺讀”和“誤讀”教材的傾向,筆者認為,研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本教材,教師要解決的根本問題不是“熟悉”,而是“信奉”,要求思政課教師自覺提高政治站位,深刻領會課程標準,準確把握其在課程體系中的特殊使命,在此基礎上,提出深度研討教材的“教師三問”:你找到教材中的“思政語言”沒有?你對教材中的基本觀點“信奉”了沒有?你找到讓學生“信奉”教材中基本觀點的方法沒有?教師只有在認真研討中心存敬畏地答好三問,才能準確定位教材的課程性質和育人使命,才能牢牢把握思政課的政治屬性,自覺傳播國家主流意識形態(tài),才能在教學實踐中向學生呈現(xiàn)一堂堂立德樹人的“信仰課”和“靈魂課”。
為鑄魂育人而教學。青年學生處在“拔節(jié)孕穗”的關鍵期,面對各種雜音和噪聲,還缺乏真?zhèn)紊茞好莱蟮恼鐒e眼光。因此,教師必須加強引導,自覺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一位特級教師在“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一課教學中,原打算略講“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過程”這個“小知識點”。但在實際教學中,學生質疑:教材的表述是否定“文革”,還是肯定“文革”?這位老師覺得這是涉及對“文革”正確評價的大問題。為此,他在指導學生梳理教材的同時,引導學生:教材把“文革”定性為“十年內(nèi)亂”,但教材是在“如何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fā)展社會主義”這個大背景中審視和反思“文革”的。因此,雖然“文革”是社會主義建設的“嚴重曲折”,但整個社會主義建設仍“在艱辛探索中前進”。下課后,一位聽課教師嘀咕,這里不是考試重點,花費那么多時間是否必要?面對質疑,這位特級教師的回答發(fā)人深?。何乙庾R到了自己的教育使命,明白了學生的成長需要什么樣的教育!這位特級教師摒棄了“以單一分數(shù)論英雄”的教育評價觀,通過對應該做什么的“堅守 ”和不該做什么的“拒絕”,彰顯了思政課的政治高度,捍衛(wèi)了思政課的學科尊嚴。他的姿態(tài)成為一道值得思政課教師仰視的教育風景。
為率先垂范而修為。思政課教育具有很強的示范性。在學生眼里,老師不僅“吐辭為經(jīng)”,而且“舉足為法”。這意味著,思政課教育不同于單純的知識教育,教師在行為中“隱含”的思想政治傾向比你口頭上“宣講”的思想政治方向更能深刻影響學生,思政課中的隱性教育總是在不同程度地增強或消減顯性教育的效果。一位老教師在教學“偉大的改革開放”一課中,以“改革開放為何偉大”為議題,在引導學生開展“講故事,悟道理”活動的同時,講述了自己經(jīng)歷的真實故事,講述了改革開放在自己心目中的偉大。講述過程中,教師融注積極的情感體驗,折射出堅定的信奉態(tài)度。這種人課合一、融入自我的生命化課堂,不僅讓學生感悟到老師的價值堅守和精神引領,而且增強了學生對改革開放的政治認同。因此,作為思政課教師,必須提高思想修養(yǎng),自覺修心修為,努力把思政課教育落實為一種行為規(guī)范,轉化為一種人格感召,升華為一種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無痕教育。
二、教師應以傾聽者姿態(tài),站到學生的中間
育人應知人,知人須近人。思政課要增強親和力和針對性,更好地滿足學生的成長需求和發(fā)展期待,教師必須走近學生,熟悉學生。為此,思政課教師應秉持學生立場,以傾聽者的姿態(tài),站到學生中間,正如日本教育家佐藤學所說的,把“傾聽每一個兒童的困惑與沉默”[2],作為課堂教學的立足點。這里所說的“傾聽”,不是居高臨下的“俯聽”和“同情”,而是尊重學生的“平視”和“共情”,是通過走進學生的內(nèi)心世界,了解學生的思想實際,發(fā)現(xiàn)學生的真情實感,發(fā)展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
傾聽的態(tài)度在于蹲下身子與學生平等對話。一位老師在教學“空想社會主義為何空想”時,學生分組講述空想社會主義者的故事。但一位同學說,老師,我不會講他們的故事。全班同學大笑。這位老師沒有生氣,反而親切詢問其中的原因。這位同學說:圣西門、傅立葉和歐文有著感人的情懷,但為什么就那么傻、那么幼稚呢?這位老師聽出了同學的“話中話”,意識到這是歷史唯物主義教育的寶貴契機。于是,引導學生理解,空想社會主義者的“傻”和“幼稚”,固然與其主觀因素有關,但從根本上講,是因為受到當時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恩格斯指出,不成熟的理論是同不成熟的資本主義生產(chǎn)方式、不成熟的階級狀況相適應的??障肷鐣髁x的局限性,反映了當時歷史條件的局限性。這位同學的“打岔”,雖然中斷了原有的教學預設,但老師蹲下身子,和學生進行了一次平等的對話。通過對話,教師理解了學生的真實想法,說出了學生想說又沒有說出的話,有的放矢地培育了學生的科學精神。
傾聽的價值在于化解學生的成長困惑。筆者在開設“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一課時,曾花很大功夫梳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內(nèi)涵。下課后,課代表告訴我,這節(jié)課,教材是講完了,但我們的困惑還在那!“資本主義在科技革命和經(jīng)濟發(fā)展方面取得很大成績,為何還要說被社會主義取代?”“科學社會主義到底科學在哪里”等,這些問題仍然糾結在我們的心里!學生的反饋對我觸動很大。在下一次開課時,我調(diào)整了原有的教學設計,聚焦政治認同的素養(yǎng)培育,以“科學社會主義為何科學”為議題,把學生上述的困惑作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課堂教學受到了學生的歡迎。這節(jié)課讓我深刻體會到,那些脫離學生思想實際的思政課,雖然上得行云流水,但它遮蔽了學生的真實問題,不可能在學生心里激起波瀾。只有傾聽學生,從學生的思想實際出發(fā),為解決學生的困惑而教,才能為學生呈現(xiàn)打動人心的“難忘課堂”。
傾聽的智慧在于開發(fā)通俗易懂的課程資源。開發(fā)通俗易懂的課程資源,把“教材”創(chuàng)造性地轉化為“學材”,讓“高大上”的道理通過“接地氣”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這是思政課教師必須具備的傾聽智慧。在“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教學中,課程標準提示:教學中可誦讀《共產(chǎn)黨宣言》(以下簡稱《宣言》)的名言名句,分享對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感悟,表達對共產(chǎn)主義社會的憧憬。但選擇什么樣的名言名句,是一個教學技術問題,更是一個教學立場問題。筆者從學生立場出發(fā),從《宣言》中精選學生喜聞樂見的三個金句:“一個幽靈,共產(chǎn)主義的幽靈,在歐洲游蕩”[3]26,資產(chǎn)階級“首先生產(chǎn)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3]40,“無產(chǎn)者在這個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鎖鏈,他們獲得的將是整個世界”[3]65,引導學生借助“幽靈”“掘墓人”和“鎖鏈”三個隱喻,欣賞《宣言》的表達之美,領會《宣言》的理論之真,認同《宣言》的信仰之善。三個隱喻,契合了學生的經(jīng)驗世界,成為學生從已知通向未知的橋梁,不僅有效地促進了學生對教材的理解,而且有力地調(diào)動了學生讀經(jīng)典、明真理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
三、教師應以促進者姿態(tài),站到學生的后面
應該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美好的,但不能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教育教學方式都是美好的。突出的問題是重視“現(xiàn)成”講授,忽視“生成”體驗,學生聽后,只“入耳”不“入心”。究其原因,是教師急于求成,搶在學生活動的前面,把結論和觀點告訴了學生。美國杜威曾說,人所需要的信仰,不能硬灌進去;所需要的態(tài)度不能粘貼上去。我國葉瀾教授說得更清楚,“講授”等外部條件只能“為人的發(fā)展提供多種可能,但要最終成為現(xiàn)實的發(fā)展唯有借助于個體的活動才能實現(xiàn)” [4] 。因此,思政課教師必須站到學生的后面,以促進者姿態(tài),自覺創(chuàng)造教育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內(nèi)驅力,讓學生在活動中多思多悟,在活動中把知識內(nèi)化為信念,外化為行動。
在設問中促學。好問題具有邀請性,它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喚醒學生的內(nèi)在需要,促進學生主動尋求答案。在“原始社會的解體和階級社會的演進”一課的教學中,筆者特別欣賞一位教師設計的一個問題:“為什么說存在剝削的奴隸社會代替沒有剝削的原始社會,反而是一種歷史的進步?”只要稍加思考,就會發(fā)現(xiàn)這個問題的教育價值:它彰顯了學科本質,把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方法巧妙地設計到問題中,從而避免了把思政課上成拘泥于史實的歷史課。更重要的是,它引發(fā)了學生的認知沖突,召喚和激勵學生進入積極思考的先學狀態(tài),促進了學生的主動學習和深度學習。
在審辨中促思。在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時,為了引導學生感悟“民主”,一位老師曾帶領班級學生“親臨”當?shù)鼐游瘯魅蔚倪x舉現(xiàn)場。選舉結束后,教師提問:同學們的第一個感受是什么呢?和你原來的“認為”相同嗎?學生在討論中意識到:原以為我國的民主不過是個形式,居委會主任的選舉很“隨便”,只是走過場。但參加活動后,意識到居委會主任的“選舉”活動真實而又莊嚴。教師引導:今天,我們在“觀看”成人社會怎樣開展選舉活動;明天,當我們進入社會后,“我”應該成為什么樣的選舉者?在這節(jié)“先學后教,讓教于學”的思政課中,教師不是急于把“民主”的知識生硬地塞給學生,而是創(chuàng)設一個平等、寬容和理性的對話空間,讓學生在活動中積極體驗,審慎思辨。這樣做,有助于引導學生直面內(nèi)心的價值沖突,修正原有的價值理解,進而促進個人價值順應和契合社會的價值取向。
在等候中促悟。在一次同課異構活動中,筆者發(fā)現(xiàn)兩個平行班級的學生,面對“蘇聯(lián)解體、東歐劇變,為什么還說社會主義是不可戰(zhàn)勝的”同一個問題,一位老師在“催”學生回答,一位老師在“等”學生回答,而后者班級學生的回答,科學性和思想性明顯好于前者。在議課環(huán)節(jié),后一位老師說出了自己的體會:與其匆忙向學生“索要”答案,不如把時間留給學生“思考”和“領悟”,因為,好答案是等出來的!這位老師的回答耐人尋味。長期以來,許多思政課教師急于求成,片面追求教學的“快節(jié)奏”“大容量”,導致教師“講解的高度”沒有通過活動轉化成為學生“成長的高度”,思政教育走向形式主義。從這個課例可以看出,學會等待是教師的教育智慧,它能等出學生的深度思考和能動建構,促進學生在反思領悟中轉識成慧,化知為行,進而把淺表式的“識記教育”“知道教育”提升成為“相信教育”“踐行教育”。
綜上所述,思政課教師的三種姿態(tài),不是彼此孤立,而是相依相促、協(xié)同推進。其中,教師作為引領者,能養(yǎng)課堂正氣,通過樹旗幟、鑄靈魂,讓教學富有高度和亮度;作為傾聽者,能接生活地氣,通過重實際、尚針對,讓教學富有溫度和精度;而作為促進者,則能添課堂生氣,通過循規(guī)律、增活力,讓教學富有效度和力度。三種姿態(tài)既保持張力又聚焦發(fā)力,共同完成思政教師教育姿態(tài)的重塑和優(yōu)化,思政課也因此獲得了一種品質和境界的提升,成為學生堅定崇高信仰、豐富價值智慧、增進人生幸福的成長歷程。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列寧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7.
[2]佐藤學.學校的挑戰(zhàn)[M].鐘啟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20.
[3]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共產(chǎn)黨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4]葉瀾.“新基礎教育”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276-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