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永遠
(上海市閔行區(qū)三農綜合服務中心,上海 201109)
豬場生物安全是指在養(yǎng)豬生產中預防病原微生物進入豬場、避免病原微生物在豬場內擴散以及預防病原微生物擴散到其他豬群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是控制疾病發(fā)生和傳播的有效手段。英國Saunders獸醫(yī)學綜合詞典給出的生物安全定義為“阻止病毒、細菌、寄生蟲、昆蟲等引起傳染性疾病的傳播”。對比利時、丹麥、法國、德國、荷蘭和瑞典六國進行的調查表明,健全的生物安全體系可以對24種傳染病的傳播進行有效阻斷[1]。
隨著我國養(yǎng)豬生產向規(guī)?;⒓s化方向發(fā)展,豬病逐漸呈現(xiàn)復雜化、嚴重化和規(guī)?;瘧B(tài)勢。一些病毒在傳播中不斷變異,造成疫苗免疫效果不佳。2018年,非洲豬瘟在我國豬場流行并暴發(fā),給我國養(yǎng)豬業(yè)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尤其給中小型豬場帶來了滅頂之災。非洲豬瘟在國外流行多年,至今尚無有效的疫苗可以預防。因此,豬場生物安全在預防疾病發(fā)生和傳播方面的作用越來越重要。提高豬場的生物安全意識、建立健全的生物安全體系是目前豬場復產的重中之重。本文從豬場管理、豬群管理、飼料和飲水管理、人員和物品管理、車輛管理等方面進行綜合闡述,希望豬場在有效的生物安全防護下成功復產。
對于新建豬場,除資金、政策、市場等社會因素以及地貌、氣候等自然因素外,在選擇場址時應重點考慮生物安全因素。新建豬場應遠離其他飼養(yǎng)場、屠宰場、無害化處理場、獸醫(yī)診斷實驗室、畜禽交易市場等病原微生物污染風險高的場所,相距至少1 km,最好3 km以上。豬場適宜建在地勢高、干燥的地方,背風向陽,便于排水,且遠離交通主干道[2]。
在建設前應對新建豬場進行合理布局。對于原有豬場,復產前也應改善豬場布局,以提高豬場的生物安全水平。豬場周圍應建設圍墻或圍欄、鐵絲網等隔離設施,與周圍環(huán)境有效隔離,防止野生動物進入豬場。豬場內合理劃分辦公區(qū)、生活區(qū)、隔離區(qū)、生產區(qū)和無害化處理區(qū),各區(qū)之間設立消毒設施和通道,人員和車輛按照生物安全等級由高到低單向流動。
使豬場擁有良好的環(huán)境衛(wèi)生可減少病原微生物在豬場傳播。定期對豬舍內外和周邊環(huán)境進行清掃和嚴格消毒,防止交叉污染。做好防蚊、滅鼠、防鳥、滅蟲的工作,場內禁止飼養(yǎng)狗、貓等動物。密切關注周邊豬場疫情情況,提前做好應對措施。保持豬舍干燥清潔,定期通風,溫度適宜,為豬的健康生長提供良好的環(huán)境。
豬場生物安全的目標是保障豬健康生長。在生產中要加強豬群管理,提高豬群對疾病的抵抗力,避免疾病在豬群中傳播。
豬場一定要從非疫區(qū)引種,選擇有《種畜生產經營許可證》且信譽良好的豬場。到達后將豬群隔離飼養(yǎng),在隔離期間細致觀察豬群,并進行檢測評估,尤其是對非洲豬瘟、豬繁殖與呼吸障礙綜合征等疾病的檢測。檢測合格后才可混群飼養(yǎng)。
目前集約化豬場普遍采用的全進全出制飼養(yǎng)模式,是指在同一時間內將處于同一生長發(fā)育或繁育階段的豬群全部移入一棟豬舍,經一段時間飼養(yǎng)后,在同一時間移出。全進全出制有利于疾病的控制,可以對豬舍及豬舍周圍進行徹底清洗、消毒、干燥和空欄。在轉群時注意不同生產區(qū)的人員避免交叉接觸。生產母豬只能在配種舍、妊娠舍和分娩舍之間流動,仔豬出生后只能順著分娩舍、保育舍、生長育肥舍單向流動,直至最后出欄。轉群結束后對豬群途經道路進行嚴格消毒。
飼料應符合安全標準,謹防污染病原微生物,生產方式和運輸過程應安全可靠。優(yōu)先選擇顆粒料,因為顆粒料在加工過程中需高溫制粒,可有效殺滅病原微生物。嚴禁用泔水飼喂豬。在2018年非洲豬瘟疫情調查中,約34%發(fā)生疫情的豬場采用泔水飼喂。我國暴發(fā)非洲豬瘟后,國家在《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做好非洲豬瘟預防工作的通知》中提出,全面禁止用餐廚剩余物飼喂生豬[3]。
加強飼料的存儲管理,確保倉庫通風良好,溫濕度適宜,定期消毒,避免飼料發(fā)霉或滋生細菌。做好防鼠滅鼠工作,以防污染飼料。定期檢測飼料,確保飼料沒有被病原菌污染。
飲水質量常常被豬場忽視,而飲水一旦被污染,會造成豬場疫病大面積流行。首先,應盡量選擇深井水和自來水作為豬場的水源,避免使用河水、山泉水等地表水,因為這些水源容易被污染[4]。其次,定期清洗和消毒飲水系統(tǒng),包括飲水器、飲水管線和儲水罐等。長時間不消毒會導致飲水系統(tǒng)內聚集大量生物膜,而生物膜是病菌聚集和繁殖的載體。還可在飲水系統(tǒng)中添加酸化劑,適度降低飲水的pH可抑制病菌在水中存活。最后,為了確保飲水安全,需定期檢測飲水中的微生物含量。
豬場員工應減少外出,不去其他豬場、疫區(qū)、屠宰場等高風險場所,采取集中休假制。豬場員工進場前需進行審核,符合條件才可進入,并做好登記,在場外和場內進行兩次隔離。進場員工盡可能減少個人物品,且必須經過消毒。豬場員工進入豬場需經嚴格淋浴、消毒,更換場區(qū)的工作服和鞋子方可進入生產區(qū)。
禁止或減少外來人員的拜訪,尤其是來自疫區(qū)等高風險地的人員。外部人員進入豬場后不能單獨行動,需有豬場員工陪同,按照固定路線移動,未經允許的區(qū)域不可擅自進入。豬場員工根據(jù)工作要求固定區(qū)域,不能隨意跨區(qū)或到其他豬舍走動,如需跨區(qū)域移動,需根據(jù)豬場要求按流程走,包括淋浴、更衣、消毒等。
進出豬場的物品也需嚴格遵循流程。研究證實,一些嚴重疫情的暴發(fā)正是外來物品將病原微生物帶入豬場。鮮肉、肉制品、含肉的調料等豬源性物品嚴禁帶入豬場。允許帶入豬場的物品均應消毒,且要充分裸露,以保證消毒效果。與生產無關的私人物品盡量少帶入生活區(qū),嚴禁帶入生產區(qū)。物品進入豬場前應審核、登記,根據(jù)物品種類選擇適宜的消毒方式,一般物品經擦拭消毒后需熏蒸消毒過夜。物品進入豬場后分類存放,保持倉庫整潔有序,定期打掃。按需領取物品,盡量減少領取次數(shù),各豬舍的物品不能混用。物品使用后需消毒方可再次使用。
豬場內部和外來車輛管理不規(guī)范容易造成病原微生物在豬場內外傳播。車輛規(guī)范管理的基本原則是專車專用、單向流動、洗消干燥和多次洗消。
豬場根據(jù)用途不同要配置專門的車輛,如運輸活豬、死豬、飼料、精液、設備、糞污等,專車專用,責任到人。對于外來車輛,豬場要分類統(tǒng)計、登記,并派專人審核。
所有車輛要嚴格遵守從凈區(qū)向臟區(qū)單向運輸,禁止逆向移動,防止交叉污染。豬場內道路應劃分凈路和臟路,不可交叉。運輸糞污、死豬等污染物的車輛應在臟路移動,嚴禁進入凈路,而運送飼料、精液等車輛在凈路上行駛。不同任務的車輛應按固定路線移動,不可隨意更改。若發(fā)生移動交叉,應對道路進行消毒。
豬場內部車輛在執(zhí)行完任務后應在豬場內的洗消點進行清洗、消毒和干燥,只有干燥后才能繼續(xù)使用。洗消點應配備專門的洗消工具,不可混用。豬場外來車輛應在豬場外的洗消點進行清洗、消毒和干燥。洗消點應處于豬場下風口,距離豬場2 km~3 km,且遠離屠宰場、市場等高風險點。洗消流程包括車輛預處理、清掃和拆卸、浸泡、高壓沖洗、常壓消毒、車內擦拭、干燥,最后對車輛的洗消效果進行評估,評估合格后才可離開洗消點。對于拉豬車、無害化處理車等攜帶病原微生物風險較高的車輛應進行多次洗消,以防傳播病原體[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