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貴芹 邢小燕
生長激素垂體瘤是發(fā)生于垂體前葉、后葉及顱咽管上皮的良性腫瘤,多發(fā)于青壯年,男性略高于女性,疾病常會造成肢端肥大、閉經、不育及陽痿,嚴重影響生育功能、生長發(fā)育及行為能力[1]。臨床以手術治療為主輔以藥物或放射治療,但術后副反應或疾病復發(fā)往往導致患者焦慮、抑郁、恐懼等不良情緒。壓力接種訓練是通過信息給予、認知重組、放松訓練及問題解決等多種方式進行疏導,從而提高患者自身管理能力,促進疾病康復[2]。本研究將壓力接種訓練應用于29例生長激素型垂體瘤患者中,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我院收治的生長激素型垂體瘤患者58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經內分泌、影像學及病理組織檢查確診為生長激素型垂體瘤;年齡18歲以上;意識清楚,精神正常、能夠正常溝通;患者及其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簽訂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存在較嚴重認知障礙;伴有精神疾病;合并其他器官、組織嚴重疾病,中途退出研究。隨機將其等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對照組中男12例,女17例;年齡22~80歲,平均(56.37±5.68)歲。試驗組中男8例,女21例;年齡23~82歲,平均(58.56±5.91)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實施常規(guī)健康教育,講解疾病相關知識,給予用藥指導、運動指導、飲食指導、定期復查、心理疏導,提高對治療的信心。
1.2.2 試驗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壓力接種訓練,包括概念階段、技能獲得和復述階段、應用和完成階段、總結和評價階段。
1.2.2.1 概念階段(1~3周) 加強與患者的交流和溝通,在理解共情基礎上,與其建立良好的信任關系。利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為患者介紹疾病相關知識、壓力接種訓練的理論知識及干預流程、干預方法及相關注意事項等[3]。應用信息給予及認知重組,信息給予:根據(jù)患者對疾病知識的需求,為其提供重要的疾病信息,包括生長激素型垂體瘤的病因、臨床特點、治療要點及治療注意事項,耐心解答其疑問,從而減少疾病本身帶來的心理困擾,利用圖片、模型等方式為患者講解疾病知識,組建微信群發(fā)放相應資料和視頻,加深對疾病的認識,改善因錯誤認知產生的焦慮、抑郁情緒;認知重組:使患者充分認識到不良情緒和認知在維持壓力中的重要意義及對疾病的不良影響,應用合理的情緒療法,通過邏輯思辨及純理論分析使其改變非理性觀念,疏導不良情緒,改正不良行為,改變對疾病的不良看法。在每次干預結束前,應與患者共同回顧本次所學內容和上次所學內容。
1.2.2.2 技能獲得和復述階段(4~6周) 教給患者放松訓練方法及技巧,護理人員做好示范,使其掌握訓練動作要領,并在家進行練習,訓練方法包括自信訓練、放松訓練、意向訓練及肌肉放松訓練等[4]。與患者共同討論其所學技能,同時收集其與自身壓力有關的信息,確定造成心理壓力及不良情緒的原因。告知患者在其情緒波動或感到焦慮、抑郁時可利用放松訓練來緩解。利用微信群督促患者反復練習所學知識和技能,對練習效果進行不斷地檢查和評價,從而強化其對技能的掌握情況。囑患者復習理論知識,反復練習放松技巧,并將掌握的技能應用到自身的壓力情景中,再進入下一階段學習[5]。
1.2.2.3 應用和完成階段(7~9周) 通過護患間的討論,幫助患者解決理論知識和技能中的疑問。指導患者如何利用自身所學應對負性情緒及心理壓力,使其能夠較好的將知識和技能應用到實際生活中[6]。通過壓力接種訓練,改善患者不良心理情緒,緩解心理壓力,并積極應對負性情緒,然后進入下一階段干預。
1.2.2.4 總結評價階段(第10周) 與患者共同回憶干預過程中出現(xiàn)的負性情緒及應對技巧,對以往所學的理論知識和應對技巧進行鞏固學習,使其正確認識自身疾病,提高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7]。囑家屬與患者進行交流,使其表達干預過程中的體會和想法,解答疑問??偨Y壓力接種訓練內容,重新評定心理狀態(tài),為下輪干預做好準備[8]。
1.3 觀察指標 (1)知覺壓力。采用壓力知覺量表(CPSS)對知覺壓力進行評價,包括14個條目,每個條目 0~4 分,總分0~56 分,正常壓力 0~28 分、 壓力較大29~42 分、壓力過大 43~56 分[9]。(2)焦慮、抑郁情緒。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對焦慮、抑郁情緒進行評價,其中 SAS 量表共 20 個條目,每個條目 1~4 分,分界值為50 分,分數(shù)越高表明焦慮情緒越重; SDS 量表共 20 個條目,每個條目 1~4 分,分界值為53分,分數(shù)越高表明抑郁情緒越重[10]。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4.0統(tǒng)計學軟件,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1 入院時及干預后兩組患者CPSS評分比較 入院時兩組患者CPS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試驗組CPS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入院時及干預后兩組患者CPSS評分比較(分,
2.2 入院時及干預后兩組患者SAS,SDS評分比較 入院時兩組患者SAS,SD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試驗組SAS,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入院時及干預后兩組患者SAS,SDS評分比較(分,
注:*與入院時比較(配對t檢驗),P<0.05。
垂體瘤發(fā)生誘因較多,與遺傳因素、下丘腦因素、垂體因素及環(huán)境因素等密切相關。雖然腫瘤形態(tài)學表現(xiàn)為良性,但在生物學行為上常會表現(xiàn)出侵襲性生長,最終導致腦膜炎、視力障礙加重及腦脊液漏等并發(fā)癥[11]。治療期間心理壓力及認知障礙的發(fā)生率較高,嚴重影響機體的神經功能,造成內分泌紊亂,加重病情的同時,降低預后療效[12]。以往常規(guī)健康宣教和心理干預僅宣教住院、手術的基礎知識和注意事項,缺乏發(fā)現(xiàn)心理問題、評估心理壓力及進行有效干預,導致心理障礙無法緩解。因此,在生長激素型垂體瘤中降低其知覺壓力、改善其負性情緒具有重要意義[13]。壓力接種訓練為1985年由加拿大心理學家、認知行為療法創(chuàng)始人梅肯鮑姆提出,內容包括4個階段,即概念階段、技能獲得和復述階段、應用和完成階段、總結和評價階段[14]。其通過概念階段中護患建立良好信任關系,使患者對自身病情有明確的認識,并清楚了解不良認識和情緒對疾病造成的影響;在技能獲得和復述階段,使患者能夠利用理論知識和技能來應對自身的心理壓力,緩解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在應用和完成階段,護理人員指導患者將治療中的應對方式應用到現(xiàn)實生活中,并持續(xù)下去;在回顧和評價階段,強化患者對技能的回顧學習,總結訓練中的不足,解答疑問,進而使知覺壓力有效降低[15]。結果顯示,入院時兩組患者CPSS,SAS,SD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試驗組CPSS,SAS,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在生長激素型垂體瘤患者中應用壓力接種訓練,能有效降低知覺壓力,緩解抑郁、焦慮等負性情緒,保證治療順利和快速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