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鳳才,郭喜偉
(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大慶 163319)
水稻在我國糧食品種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與玉米、小麥、大豆一同被稱做四大糧食作物。從2004 年起我國糧食14 年連續(xù)增產,但是連續(xù)增產條件下糧食生產的效率是否也在提高是我們必須關注的問題。效率不提高就不能達成農業(yè)生產發(fā)展質量的提升。關注效率問題符合2018 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全面提升農業(yè)發(fā)展質量,促進產業(yè)興旺的要求。根本研究采用Malmquist 指數和DEA 分析方法,主要研究2004~2016 年我國粳稻生產全要素生產率與綜合技術生產率在時間與空間上的變化情況,揭示現階段我國粳稻生產增長的動因與在空間區(qū)域內粳稻生產率的差異,為今后粳稻種植提供一定的現實指導意義。
1942 年全要素生產率誕生,Tinbergen Jan[1]構建了產出函數,將生產效率的研究開始從勞動生產效率轉向全要素生產效率。人們通常認為Farrell[2]對技術效率從投入的方面進行探討,提出技術效率的界定與計算生產效率的新方法,把常用預設函數用非預設生產函數替代測算效率值,效率前沿線應用數學方法計算,這個過程是DEA 原型。目前國內外學者對糧食生產的全要素生產率(TFP)與綜合技術效率(TE)的測算研究成果較為豐富,如Chieko.[3]對菲律賓水稻產業(yè)的生產效率測算分析,Coelli[4]研究了93 個國家在1980~2000 年間的農業(yè)全要素生產率,崔寧波等[5]建立面板數據由黑龍江省2002 年到2015 年期間各地市數據構成,對農業(yè)生產效率用Malmquist指數與超效率DEA 模型對進行了計算與分析。徐麗君等[6]對1995~2010 年南方6 個省雙季稻區(qū)水稻生產成本收益面板數據計算分析,肖洪波等[7]、薛龍等[8]測算了近十年來我國糧食、2000~2011 年河南省糧食生產的全要素生產率與綜合技術效率變化。Wirat Krasachat[9]以泰國水稻生產為例進行研究,認為水稻生產技術效率低下主要由于純技術效率不高所引起,劉德娟[10]對福建省水稻2002~2013 年水稻生產成本與收益數據測算結果顯示該省全要素生產率、綜合技術效率相比全國平均水平較低,薛思蒙等[11]將我國與日本水稻全要素生產率和變化趨勢進行了對比分析,結果表明影響我國相對日本全要素生產率較低的因素是技術進步,周宏等[12]、趙建[13]、金興等[14]通過對水稻生產效率與變動狀況展開分析為提高生產投入要素轉化效率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陳振等[15]使用各省糧食生產指標的面板數據,將數據進行灰色擬合處理研究影響全要素增長率的因素。趙桂燕等[16]以黑龍江墾區(qū)2002~2016 年農業(yè)科技創(chuàng)新投入產出數據為樣本進行效率分析。
Malmquist 指數模型,瑞典統計學家Malmquist[17]提出Malmquist 指數,Charnes A[18]首次提出數據包絡分析方法(DEA)應用在相同部門之間相對有效性評價,兩者經過結合,通常用來測算全要素生產率。Fare[19]構建了非參數線性規(guī)劃法用來分析生產技術前沿和全要素生產率指數的測算。
Malmquist 指數模型與DEA-BCC 模型方法較為成熟,文中不在做詳細的介紹。
所用數據主要來自于2005~2017 年《全國農產品成本收益資料匯編》《中國農村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年鑒》。我國水稻種植品種較多,分為粳稻、早秈稻、中秈稻、晚秈稻,有9 個省種植早秈稻、10 個省種植中秈稻,9 個省種植晚秈稻,13 個省種植粳稻,且13 個省中10 省是糧食主產區(qū)。選取粳稻的成本收益情況與用工費用情況進行分析,選取糧食主產區(qū)河北、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江蘇、安徽、河南、湖北與非糧食產區(qū)浙江、云南、寧夏13 個粳稻生產省份為生產決策單元(DMU)。產出指標為粳稻產量,投入指標是種子用量、化肥用量、用工數量、土地成本、租賃作業(yè)費用、其他物質費用。為排除物價變動影響結果,投入指標盡可能選取實物指標[20],將土地成本、租賃作業(yè)費用、其他物質費用依據《中國統計年鑒》各省農業(yè)生產資料價格指數以2004 年各省農業(yè)生產資料價格指數為基期進行平減計算,之后每一年費用均與基期進行平減,排除物價變動對投入指標的影響。每畝人工數量包含勞動日工價與雇工天數,土地成本內含流轉土地租金與自營地折租,租賃作業(yè)費內含機械作業(yè)費、排灌費、畜力費,其他物質費內含農家肥費、農藥費、農膜費、工具材料費。
表1 是2004~2016 年我國粳稻產出和生產投入的平均值,表2 是各個省在13 年里粳稻產出和生產投入的平均值。表中體現了隨著時間的改變,粳稻的各項生產要素都發(fā)生了變化。粳稻的畝產量呈逐年遞增狀態(tài),2004~2010 年種子用量呈上升趨勢,除2014 年用量較大,其他無顯著浮動;每畝化肥投入量表現為上升趨勢;每畝用工數量表現為逐年下降趨勢;土地成本、租賃作業(yè)費用表現為上升趨勢,變化量較大,其他物質費用小幅度上升。從表1 可知,2016 年土地成本是2004 年的2.76 倍,租賃費用是1.64 倍,其他物質費用變動不大。從產出看,粳稻畝產量呈小幅度上升,由于各種不確定因素的影響,投入要素較大起伏,凈成本收益率除2009~2010 年、2013~2014 年出現上升外,整體表現為下滑趨勢,降幅明顯,粳稻生產效率和凈成本收益率存在差異。從表2 可知,各個省的投入和產出都存在較大波動,成 本收益率呈現地域差異。
表1 2004~2016 年粳稻投入及產出基本情況Table 1 Basic situation of input and output of japonica rice from 2004 to 2016
表2 2004~2016 年各個省粳稻產出和生產投入的平均值Table 2 Average output and production input of japonica rice in each province from 2004 to 2016
在產出導向的假設條件下,運用Deap2.1 軟件,經過計算得到基于2004 年粳稻產區(qū)2005~2016 年我國13 個省粳稻全要素生產率指數及其分解的4個指數,通過測算分析得出水稻生產全要素生產率與技術進步的漲幅情況幾乎相同,技術效率每年的差距不大,體現了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得益于技術進步。從表3 和圖1 中可以了解到,2004~2016 年粳稻的全要素生產率表現為上下浮動趨勢,從2013 年的平均值來看,全要素生產率與技術進步變現為先增長后下降的趨勢,技術效率無明顯變化。全要素生產率每年平均下滑0.9%,技術進步每年平均下滑0.7%,技術效率每年平均下滑0.2%。2010~2011 年全要素生產率的增加幅度最大,達到8.7%,技術進步增加11.9%,技術效率反而下滑2.9%,2013~2014 年全要素生產率下滑幅度最大,下滑了8.3%,主要原因是由于技術進步下降引起,技術進步下滑9.6%。僅有2006 年、2009 年、2013 年、2016 年技術效率變化與技術進步呈現同向變動趨勢,其他時間體現出了相反的變動關系。正是由于由于技術進步處于相對較高的水平時,技術效率的變化呈現滯后性導致了以上結果。技術效率和技術進步應在今后的發(fā)展過程中一同提高,兩者有效結合才能使粳稻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更持久更穩(wěn)定。
表3 2004~2016 年粳稻Malmquist 指數及其構成變化Table 3 Changes of Malmquist index and composition in japonica rice from 2004 to 2016
圖1 Malmquist 指數及其構成變化Fig.1 Malmquist index and composition change
粳稻綜合技術效率變化受純技術效率與規(guī)模效率共同影響。圖2 表示的是粳稻綜合技術效率構成的波動情況,粳稻綜合技術效率變化指數的波動情況與純技術效率變化指數和規(guī)模效率變化指數的波動情況大體上表現一致,表現為反復升降的上下波動,其中純技術效率在2008 年以后變化相對平緩,而規(guī)模效率在2008 年之前變化相對平緩。所以,盡管綜合技術效率的變化是由純技術效率和規(guī)模效率共同影響,但是綜合技術效率的變化在2008 年之后主要是由于純技術效率的波動導致的。由于規(guī)模效率總體上無太大變化,并且近年來純技術效率也沒有呈現大幅增長趨勢,在兩者共同作用下使得技術效率也沒有得到大幅提升,沒有為粳稻TFP 增長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要充分揮技術效率對粳稻TFP 增長的有利作用,不單提高粳稻生產技術與管理經營方法,改善每畝粳稻種植投入的物質要素、土地規(guī)模和粳稻規(guī)模生產狀況也尤為重要。
圖2 粳稻綜合技術效率及其構成變化Fig.2 Comprehensive technical efficiency and composition change of japonica rice
由表4 可知,2004~2016 年間全要素生產率指數大于1 的地方有東北地區(qū)與浙江和云南省,說明近些年這些省份的粳稻生產率呈現一定的增長,其中遼寧省,黑龍江省增長較快,為2.5%、1%。東北三省全要素生產率高于江蘇等經濟發(fā)展水平更高、農業(yè)生產條件更好的省份,造成差異的原因是由于東北地區(qū)耕地面積廣闊,土壤富有肥力所導致。此外,也與生產方式改革有關,東北地區(qū)避開氣候條件的限制,采用提前在大棚內進行旱育苗,之后進行插秧,偏南地區(qū)大部分直接在地里水育苗。
粳稻的生產率雖然呈現地域性差異,但是糧食主產區(qū)省份的粳稻種植的各項平均指數并沒有全部大于非糧食主產區(qū)省份的平均指數。東北地區(qū)生產率水平相對較高因為技術進步呈正向增長。從理論上說,如果農業(yè)全要素生產率提高,農業(yè)可持續(xù)性將增強,反之則下降[21]。我國13 個粳稻生產省份TFP年均下降0.9%,粳稻TFP 呈現小幅下滑形式,說明整體上我國各省粳稻生產的可持續(xù)性有待增強,而且不同省份地區(qū)之間也存在一定差距。
從技術效率變化分析,2004~2016 年技術效率為下降的有4 個省,保持不變的5 個省,提高的有4 個省。帶動各省粳稻TFP 增長的主要動力是技術進步。從技術進步指數分析,各省的農業(yè)進步指僅有4 個省大于1,技術進步與TFP 大部分呈現同向變化。從TFP 的增長結構看,遼寧省的技術進步是最高(2.4%)。技術進步增長最慢的是湖北省,年均降低5.8%,從表1 看出遼寧省年均租賃費用排第二名,湖北省的年均租賃費用最低,租賃費用中占比重最大的為機械作業(yè)費,所以湖北省的機械化程度有待提高。因為技術進步可以使粳稻的粗放經營向集約化生產經營轉化,表現出規(guī)模經濟,能夠降低每畝生產成本,增加生產收益。所以在農業(yè)資源稀缺,土地承載能力受限的情況下,技術進步在節(jié)約資源、保護環(huán)境和提高粳稻生產持續(xù)增長的能力顯得特別重要。
表4 2004~2016 年各省粳稻Malmquist 指數及其構成變化Table 4 Changes of Malmquist index and composition of japonica rice in various provinces from 2004 to 2016
研究期內,除2007 年,其他年份綜合效率均有所變動,通過統計2004~2016 年粳稻TE=1 的年份數量,發(fā)現區(qū)域內部綜合效率大致相同,華北、東北、華東(浙江屬華東區(qū)域)、華中內部綜合效率大致相同。河北、內蒙古、安徽綜合效率小于1 的情況較多,河北、內蒙古綜合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應該是冬季寒冷少雪,春季干燥,水資源相對缺乏,夏季炎熱多雨,旱澇災害時有發(fā)生,安徽省雖然本身地理位置優(yōu)越,但糧食產區(qū)自身經濟相對落后。
研究期內粳稻綜合效率較高的省份達到一半,主要是東北、華中等糧食生產大省,其他省份的生產效率存在不穩(wěn)定性。由表4 可知,全要素生產率處于較高水平的是遼寧省,但綜合效率并沒有全部年份達到最優(yōu)。湖北省的綜合效率較高,但全要素生產率卻處于下降趨勢。以上結果表明遼寧省粳稻生產率有了一定的提升,投入產出還未達到最佳,而湖北省投入產出達到最佳了,全要素生產率依然有待提高,這體現了資源配置上的不合理。東北、華北區(qū)域內整體效率較高的原因與有較好粳稻種植實踐經驗及采用了比較先進的生產技術有關。如果能找到適合邊遠地區(qū)發(fā)展的先進生產技術和管理方法,并將之應用到云南、寧夏等綜合技術效率相對較低的省份,挖掘這些省份的粳稻生產潛力,對我國水稻產業(yè)的發(fā)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表5 2004~2016 年各省粳稻綜合技術效率變動Table 5 Changes of comprehensive technical efficiency of japonica rice in various provinces from 2004 to 2016
表6 2016 年粳稻綜合效率構成及其變化Table 6 Composition and change of comprehensive efficiency of japonica rice in 2016
為了進一步分析各省的投入和產出具體情況,以DEA 測算各省粳稻綜合效率,研究如何根據相應的DEA 有效單元進行投影使非DEA 有效單元實現相對有效,經過計算分析發(fā)現,2016 年我國粳稻平均技術效率為0.984。東北三省、江蘇、湖北、浙江、云南的綜合效率達到1;河北的綜合效率只有0.86。通過分析各省純技術效率變化和規(guī)模效率變化發(fā)現,2016 年純技術效率和規(guī)模效率較高的省份主要是一些糧食種植大省,這些省份可以在穩(wěn)定綜合技術效率的基礎上,注重發(fā)展本省的粳稻的品牌化,帶動粳稻加工等相關產業(yè)發(fā)展。河北、內蒙古、河南等?。▍^(qū))的綜合效率較低,可以因地制宜地發(fā)展粳稻生產,注重技術效率對粳稻增產的貢獻。
粳稻的生產效率在時間變化上,2004~2016 年粳稻全要素生產率總體變現為波動趨勢,平均下降0.9%。從構成上分析全要素生產率增長變化,技術進步是決定粳稻全要素生產率的重要因素。純技術效率與規(guī)模效率共同影響著綜合效率的變動,在時間上呈現出上下波動的不穩(wěn)定狀態(tài)。
粳稻的生產效率在空間變化上,從各個省份的情況看,2004~2016 年間,東三省地區(qū)全要素生產率比其他省市高,生產率存在區(qū)域間的差異,糧食主產區(qū)的生產率并不一定比非主產區(qū)的生產率高,但綜合效率較高的省份依然集中在東北、華北地區(qū)的產糧大省。各地區(qū)技術效率與技術進步沒有明顯上升,各省的農業(yè)生產的可持續(xù)性有待進一步提升。對比粳稻的全要素生產率與綜合技術生產率,要素投入未達到最佳狀態(tài),資源配置不合理,地域之間差異明顯。
為了提高生產效率,可以從規(guī)模效率與技術效率兩方面考慮。一方面要提高規(guī)模效率,一是在粳稻生產優(yōu)勢區(qū)合理增加種植面積,在非粳稻生產優(yōu)勢區(qū)有規(guī)劃的減少種植面積??梢钥紤]在技術效率優(yōu)勢區(qū)比如東北三省等地區(qū),增加生產要素的投入,進一步提升粳稻的產量和品質,針對規(guī)模優(yōu)勢缺乏地區(qū)可以適當縮減粳稻生產面積,改種其他優(yōu)勢作物。二是在粳稻發(fā)展的過程中要考慮到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粳稻種植優(yōu)勢區(qū)應保持生產優(yōu)勢,粳稻生產優(yōu)勢區(qū)可以依據自身的資源稟賦和比較優(yōu)勢選擇作物種植,調整種植結構。要不斷提升粳稻規(guī)模效率水平,進行土地集約化經營,實現規(guī)模經濟,以便進一步提升粳稻生產率。三是大力發(fā)展農業(yè)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yè)經營主體,促進粳稻的規(guī)?;a。
另一方面提高技術進步與技術效率,一是加大對粳稻科技的投入,增強對粳稻生產技術的改革創(chuàng)新,提高科研成果應用到生產實踐的能力,多方面擴充對粳稻科技投入資金來源渠道,完善粳稻技術推廣體系,因地適宜推廣粳稻生產技術,改善粳稻技術推廣方法,積極帶動水稻相關企業(yè)和個人開展科技創(chuàng)新和科研成果的轉化,針對性的研發(fā)適合各省粳稻生產的自然條件和生產特點的實用性技術。二是減少水稻生產投入要素的浪費,最大成度提高單位面積產值,提升對粳稻耕地的水利設施建設,推廣規(guī)?;瘷C械化生產,提高農民對合理投入要素的用量的重要性要提高認知,加強農民的粳稻種植技術和管理培訓,提高農民在文化與掌握新技術能力方面的素質,適當減少投入要素促進產量的增加。從而進一步全面提升我國粳稻生產要素貢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