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敏
人的一生,總要經歷許多第一次。
我并非熱衷于課余活動的人,尤其當身處國內時,繁重的課業(yè)便足以占據我的全部精力。直到外出留學,迫于截然不同的升學要求,方才開始留心各色義工與實習機會。
經過多方打聽,層層引薦,以及數次石沉大海的簡歷投遞,我總算獲準進入一個國際鳥類保護組織進行疫情期間的線上實習。本“非正式”實習生(如此稱呼是因為我年齡未滿18周歲而無法被正式錄用)的第一個任務,是將一篇有關漁業(yè)中海鳥誤捕的學術文章譯作中文,以供該組織的微信公眾號發(fā)布。這對于一個觀鳥愛好者兼留學生來說,堪稱“對口專業(yè)”,更何況又是首次實習的首次任務,我自然滿腔熱情,鉚足了勁想大顯身手。翻譯期間,本著力求細致的原則,我不僅對文中的專業(yè)名詞及特殊組織名稱進行了多方查證,甚至連注腳乃至圖例都未曾忽視,通通翻譯了個遍。在提交之前,還交由英語專業(yè)出身的家里長輩進行二次修改,這才敢點下發(fā)送鍵。那一瞬間,我如釋重負,一顆心也被自豪和期待所占據——誰又會想到之后的狀況百出呢?
當對接的老師向我確認文章已查收,正在走流程準備發(fā)布后,我喜滋滋地打開文檔,打算再欣賞一下成果。這不看不要緊,一看反而出了一身冷汗:或許是調整次數太多,我發(fā)送的稿件竟然不是最終版,而是一份存在少量瑕疵的版本??砷_弓沒有回頭箭,事已至此,總不好再麻煩人家收回成稿。不幸中的萬幸是,這一版和終稿之間只差幾處字句的微調,對文章整體不構成影響。但這仍給我的初次實習帶來些許缺憾。我真想沖著每一位讀者大喊:“你看到的不是最終版本,我還可以譯得更好!”可我又能說什么呢?那一版稿子依舊是發(fā)出來了,連我心中未能宣之于口的遺憾一起。
然而,故事到這里還尚未結束,在文章發(fā)布后的某天,我再次收到了對接老師的電子郵件:“……翻譯有誤……”我戰(zhàn)戰(zhàn)兢兢點開,發(fā)現是自己聰明反被聰明誤:原先為了追求詳盡,我將援引欄中數名日本學者的英文名字也一并譯成中文,但我對日本人名并不了解,便將其盡數“托付”給智能翻譯軟件,這才造成令人啼笑皆非的后果。郵件中還告訴我,這是通中文的日本友人告知的,審核也沒有檢查出來,下次注意即可——老師的安慰只徒增了我的愧疚,而初時那點隱秘的驕傲,此刻早已蕩然無存了。
第一次實習,不僅不甚完滿,甚至算得上兵荒馬亂了。然而,等情緒上的沖動褪去后,我再回望這段經歷,卻意識到讓自己獲得寶貴經驗的,正是當時那份令人無比憾恨的不圓滿。
“彎路上也有彎路上盛開的花朵”。一個個不盡如人意的“第一次”鋪作漫長的腳印,指引著我們在人生的路上尋找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