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成功的語文課堂教學應首尾相應,渾然一體。好的結語是教師知識、智慧、情感以及課堂應變能力的綜合體現,能對所授知識起到畫龍點睛、遷移拓展、歸納總結的作用。教學時教師要自由靈活地根據實際情況創(chuàng)設結語以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
關鍵詞:結語;方法;完美
完美的語文課堂教學猶如作文講究“鳳頭豹尾”一樣,需要煽情引人的導語,更需要精彩動人的結語。然而實際教學中結語并沒有引起廣大教師的足夠重視,要么枯燥無味,要么片言只語,要么干脆省掉。俗語說:“編筐織簍,全在收口;描龍畫鳳,重在點睛?!睂φZ文教學來說,一堂好課,清亮美約、風采亮麗的別樣結語會讓課堂錦上添花。
一、余音繚繞式
古人云:“結句當如撞鐘,清音有余?!闭n堂結束之際,緊扣文章內容,借助現代化教學手段讓學生置身其中,感同身受,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使其心靈受到震撼,從而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例如,執(zhí)教朱德的《我的母親》一文,文章感情真摯,文筆樸素,作者通過追述母親的平凡事跡及對自己成長的影響,字里行間流露出對母親的懷念之情。教學結束時,筆者利用多媒體播放了“大衣哥”朱之文演唱的《疼愛媽媽》的歌曲:“一顆心融化著酸甜苦辣,一雙手每日每夜忙活著家,淚水肚里咽,零錢省著花,一把情一把愛把兒女拉扯大。疼愛媽媽,我疼愛媽媽,替家里操點心幫媽媽干點啥;疼愛媽媽,我疼愛媽媽,疼愛媽媽就是聽媽媽話……”催人淚下的歌詞,“大衣哥”用他那特有的聲音滿含深情地歌唱,畫面播放媽媽為家、為子女操勞忙碌的身影……短片的播放震撼了學生的心靈,甚至有學生眼含著淚跟著唱,不用多說,這種扣人心弦的結尾使學生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收到了“課盡情未了”的藝術效果。
二、表演式
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自主、合作學習過程中體驗到學習的樂趣。教材選入多種不同文體的課文,這給了學生充分展現自我的平臺。臨近課堂結束時,教師可依據文本內容讓學生即興表演,這樣學生會比較認真地揣摩文中人物形象的性格特點、心理狀態(tài)及情節(jié)發(fā)展,通過合理想象,自由大膽地進行藝術再創(chuàng)造。這種教學方法既讓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深入地理解、鞏固,認識上得到升華,又鍛煉了學生的綜合表達能力,使得課堂教學更直觀、更有趣味性。
例如,執(zhí)教《變色龍》一文,在結尾時,筆者給學生創(chuàng)設了模擬現實生活法庭現場審判的情境,由學生推薦適合文中角色的同學分別扮演原告、被告、審判長、若干證人、記者。法庭審判先后出現的六次不同的判決結果,讓這件小事在社會上產生了極大地反響,成為大家茶余飯后的談資,人們對此褒貶不一。于是,俄國《宇宙真理報》的一名資深記者在事發(fā)地就此事采訪了多名目擊證人,對調查材料進行了匯總整理,刊出后,其在社會上產生了輿論一邊倒的趨勢。學生對教材理解透徹,表演惟妙惟肖,對人物的神態(tài)、動作、心理把握非常到位,活躍了課堂氛圍,激發(fā)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使學生深刻地領悟到在生活中應該做一個表里如一、正直、善良、真誠的人。
三、品讀欣賞式
語文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使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情感活動中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審美樂趣;要重視朗讀,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作者情感態(tài)度。教材中的課文大多語言精美、簡潔、流暢,蘊含著深刻的教育意義。在課堂教學即將結束時,教師可以通過適當的朗讀來引導學生加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把握,使學生更透徹地領會作者的寫作目的及文章的思想內涵。同時,借助多媒體融音樂、圖片于一體,創(chuàng)設一種輕松、愉悅的氣氛,讓學生深入文本,從而獲得美的享受,感悟語文特有的魅力,增強其對語文學習的興趣。
例如,執(zhí)教《桃花源記》一文,即將結課時,為鞏固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筆者借助多媒體以品讀欣賞的方式,讓學生借助大屏幕齊讀課文。動人的音樂、漂亮的圖片、優(yōu)美的文字,給學生視覺、聽覺以極大的沖擊,從而使其獲得美的享受。在如詩似畫的意境當中,學生們在瑯瑯的讀書聲中又一次深刻地體會到了桃花源的美、桃源人的純樸、勤勞、熱情以及作者對理想社會追求的愿望。學生們體驗到了“課雖盡,趣猶存,意未了”的效果。
四、續(xù)寫式
教材中有很多童話、小說在結尾處留有空白,這是作者高超寫作藝術的體現。由于文本并沒有完整地呈現出事件的具體走向、人物的最后結局,這就給了讀者廣闊的遐想的空間。課程結束時,學生對教材的把握已較為透徹,若此時對文本這些留白處巧妙進行點撥,必能激起學生的寫作欲望和表達渴求。教師可要求學生把想象的內容寫出來,不但能加深其對課文的理解,還能達到以讀促寫、讀寫結合的目的,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表達力等。
《孔乙己》一文結尾處有這樣一句話:“不一會,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說笑聲中,坐著用這手慢慢走去了。”此時孔乙己的心理狀態(tài)是怎樣的?他為什么不反駁?此后他又會經歷哪些悲慘的遭遇?教師提出的這些問題使學生的興趣立刻被調動起來,學生很快進入“憤”“悱”的狀態(tài),展開了合理的想象進行續(xù)寫。這樣的結課方式既拓展了課文內容,又激發(fā)了學生的寫作欲望。
五、情感升華式
教材中有很多動人的詩歌、優(yōu)美的散文都蘊藏著飽滿的情感。課堂教學結束時,教師若用充滿激情的語言對感人的故事、豐滿的人物、生動的情節(jié)等加以拓展延伸,努力創(chuàng)設詩意的氛圍,必能點燃學生內心深處的情感之火,激發(fā)其高昂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在濃濃真情陶冶下走出課堂、走進生活,使其在人生成長中體驗人間真情。
例如,執(zhí)教《背影》一文,即將結尾時,筆者先讓全體學生飽含深情地朗讀課件所展示的文字:“世間的愛有千萬種,唯有父母之愛最真摯、最無私。時間的長河可以帶走一切,卻唯獨帶不走父母的愛。它已深入我們的骨髓,滲入我們的血液。這愛留在我們心中,時刻溫暖著我們生命的歷程?!苯又?,說出了我的結語:“同學們,我們的父親是家庭強有力的頂梁柱,是我們成長過程中精神的依靠。也許奔波的艱辛讓父親不善言談,與我們產生隔膜;也許浮躁、功利的社會讓父親過于粗暴,對我們缺乏耐心;也許長時間的分離讓父親逐漸淡出了我們的視線,模糊了我們的雙眼。但這些絲毫沒有影響父親對我們的愛。父親的愛在這里:當我們回家時,給我們一個高興的微笑;吃飯時,把好的飯菜放在我們面前的一個舉動;寒夜里,給我們默默掖好被角時的守護;上學時,提前給我們打好自行車氣的細致;陰雨時,給我們送飯送生活費而下身遍布泥水的褲管;考試失意時,對我們默默地鼓勵……父親的愛是無言的、默默的、崇高的、無私的、簡單的,它需要我們耐心地慢慢去閱讀。我相信每一位同學都能像作者一樣慢慢地去體會父愛,懂得父愛,回報父愛。讓我們深情地對天下的父親說:我懂你們!我愛你們!”這激情的結語,喚醒了學生們潛在的情感,激勵其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學習生活,以優(yōu)異的表現感恩父母。
語文課堂教學應追求善始善終,努力實現教學過程與結果的完美統一?!敖Y尾無定法,妙在巧用中?!彪m然課堂教學結尾沒有一成不變的模式和標準,但只要我們遵循課堂教學規(guī)律,全身心地深入教材,走進學生,因課制宜,因時制宜,巧妙應變,依據課堂特定的情境,有針對性地選擇恰當的結語,來回扣文本內容,突出重難點,就會讓知識點更系統化,富有條理性。這樣既能拓寬學生視野,激發(fā)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又能使得課堂教學有一個完美的結局。
作者簡介:袁秋杰(1973—),男,山東省臨沭縣玉山鎮(zhèn)中心中學一級教師,主研方向為中學語文教學。